气压带和风带[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气压带和风带[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7-03-18 20: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南京市地理新课程研讨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初稿
南京师大附中地理组 贾铁
【课标要求】
“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掌握大气环流的概念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绘制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从中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地球表面气压带和风带形成及其分布和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及产生的结果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
情景引入: 二战期间,日本释放的众多氢气炸弹,造成美国部分森林大火,引起美国民众的恐慌,你知道这些氢气弹是怎样漂洋过海的吗?
学习了这节课以后,你就会得到问题的答案。
[组织复习,请同学板图热力环流,在评价同学板图时,设问]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在赤道和极地之间有没有这样的热力环流?为什么?
今天我们来学习热力环流在全球的空间分布——全球性大气环流,及其产生的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
一、三圈环流的形成
(提问)
大气环流的概念
1、 定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 大气环流的形成:
第一步
(提问)
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冷热不均产生了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故成因为热力因素所致。
第二步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提问)
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运动过程中如何变化?
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
小结: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产生,故为动力因素所致。
(板书)三圈环流
1.成因
2.高、中、低纬环流圈
3.三圈环流的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促进了地球上的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
二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指导画图)根据课标要求,强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的绘制:
(1)明确赤道和极地的冷热,确定赤道低压和极地高压的位置,归纳出高低压相间分布的规律,画出7个气压带。
(2)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南左北右”的原则画出6个风带。
让学生到黑板和在草稿纸上反复操练,教师从旁指导。
(读图提问):
地表气流上升区位于什么地方?
下沉区位于什么地方?
引出热力上升的赤道地区,该地区的受热与太阳高度角有关------而太阳直射点是移动的------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读课本“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图”分析并掌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引起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规律。
(据图归纳)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压带与风带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根本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南北往返移动,以至地表热能分布有季节性变化,例如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夏至日前后全球最热地带不在赤道,而在赤道以北,赤道低气压带也相应地北移到赤道以北。于是,副热带高压带等也相应北移,风带也随之北移。从北半球来说,气压带与风带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海洋面积更加辽阔,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幅度不及北半球大。
总结并布置作业
(1) 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教材P38活动)
(2) 讨论复习并预习下一课时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应用典型气候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比较不同类型的气候特征。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析典型气候,叙述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式】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动画。
【教学方式】 读图法、绘图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活动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教材39页活动。
在空气柱中用箭头表示空气垂直运动方向,并回答问题。
(识图、绘图)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月、七月气压分布图,并让学生画简图表示。
(提问)分析亚欧大陆
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
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板书)
气压带、风带由带状 块状
夏季:副热带高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亚洲低压
冬季:副极地低压被亚欧大陆切断形成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成高低压中心,由此形成认识
为什么北半球气压带被切断,呈块状分布,而南半球气压带保留相对较为完整?
通过思考使学生明确,海陆热力差异和海陆分布状况决定了大气环流的变化,导致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变得更加复杂化。由于这种影响使得海陆之间在不同季节出现了气压差异,从而导致海陆之间出现了随季节转变风向的风。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或多媒体动画思考)
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
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板书) 季风环流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位移
东亚:夏:东南风
冬季:西北风
南亚: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
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转承)各纬度的热量分配不均造成大气环流,而大气环流又促进了高低纬、海陆间的热量和水分的交换,因此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以亚、欧为基础)
分析左图,以赤道低气压带为例,从赤道低气压带的特点谈对它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影响。并参照右上图加以比较。
(讲解)
●单一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多雨)
●受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副高)——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不同的大气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
重点分析:利用投影片分析300-400N大陆东西岸气候有何不同?截然不同的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老师解释。
(小结) 气压带和风带是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总结:
课后作业:地理填充图册第二节
假设:①地表均一 ②地球不自转
③太阳直射赤道(直射点位置不移动)
赤 道 低 压 带
极地高压带




赤 道 低 压 带
中纬西风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极地高压带
东北信风带
低气压带
23026/
23026/
66034/
66034/
00
23026/
23026/
66034/
66034/
00
高气压带
冬至日
秋分日
春分日
夏至日
太阳位置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呼应前引入故事)
(日本使用定时装置携带燃烧弹顺着高空强西风飘到美国后降落,使得美国森林大火此伏彼起。)
东北信风带
极地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中纬西风带
赤 道 低 压 带
单圈环流
PAGE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