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必修3 第3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5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新课标)人教版生物必修3 第3章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5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10-16 17:00:41

文档简介

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学 习 目 标
核 心 素 养
1.结合教材图示、曲线,理解生长素的作用特点
2.结合实例,归纳总结影响生长素两重性的因素
3.尝试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理解预实验的重要性
1.通过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曲线的分析,培养用模型和建模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掌握实验设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
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1.作用方式
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生长素作用的特点及其表现
(1)特点: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表现
①浓度较低
②浓度过高
3.影响因素
(1)浓度:一般情况下,生长素在低浓度时促进生长,浓度过高时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
(2)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不同。根、芽、茎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3)成熟程度:一般来说幼嫩细胞敏感,衰老细胞迟钝。
4.顶端优势
(1)概念: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抑制的现象。
(2)原因
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A→B(用图中字母表示),A处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
②B处生长素浓度高―→抑制生长。
(3)解除方法:摘除顶芽。
(4)应用示例:棉花的“摘心”、果树剪枝等。
5.生长素类似物
(1)概念:具有与生长素相似的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
(2)应用
①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
②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
③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
二、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1.实验原理
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扦插枝条生根情况不同。
2.常用方法
(1)浸泡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
(2)沾蘸法:省时。
3.实验流程
4.变量分析
(1)自变量:生长素类似的浓度。
(2)因变量:生根情况。
(3)无关变量:生长素类似物的剂量、温度和光照等。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  )
2.同一植株根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
3.当植物顶芽比侧芽生长快时会产生顶端优势,其主要原因是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过高,其生长受抑制。(  )
4.α-萘乙酸(NAA)、2,4-D等都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生长素。(  )
5.光照、温度是“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时需控制的无关变量。(  )
提示: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浓度较低时,随生长素浓度升高,植物细胞生长速度加快,超过一定浓度,则生长速度减慢。
2.× 同一植株的根和芽生长所需要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浓度要敏感些。
3.√
4.× α-萘乙酸、2,4-D等均为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
5.√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问题探究]
1.分析下图中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曲线,并探讨以下有关问题: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植物器官的促进作用效果一定不同吗?
提示:不一定。图中D点、E点对茎的促进作用效果相同。
(2)在生长素浓度为10-6 mol/L时,生长素对根、芽、茎的生理效应分别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提示:对根是抑制作用,对芽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对茎是促进作用。这说明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作用不同。
2.结合下图解释植物的根为何具有向地性?此特点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植物的茎的背地生长是否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呢?
提示:(1)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D处浓度过高对根的生长起抑制作用,而C处的浓度较低促进根的生长,充分体现了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2)茎:对生长素相对不敏感,B处生长素浓度大于A处生长素浓度,所以B侧促进作用大于A侧,没有体现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1)(如图)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称为“高浓度”。
(2)曲线中的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3)曲线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增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4)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宜浓度为g。
(5)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即大于C点的生长素浓度(i)时,将会使生长受抑制。
1.将一盆栽植物横放于地,则其水平方向的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变化的曲线为(图中虚线表示对茎生长既不促进也不抑制的生长素浓度)(  )
A   B    C D
D [由于受重力的作用,水平放置的植物的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逐渐升高,但仍处于促进茎生长所需的浓度范围以内,应处于虚线以下,虚线以上浓度为抑制茎生长的生长素浓度。]
2.经实验检测出某一植株的不同器官对不同生长素浓度的反应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生长素的浓度。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获得的正确结论是(  )
A.当生长素浓度为10-9mol·L-1时,抑制根的生长
B.若解除顶端优势,应确保侧芽的生长素浓度低于10-6mol·L-1
C.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芽的生长,高浓度生长素则促进茎的生长
D.根向地生长的原因是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10-8mol·L-1
B [由题图可知,当生长素浓度为10-9mol·L-1时促进根的生长,故A错误;生长素浓度大于10-6mol·L-1时抑制芽生长,生长素浓度小于10-6mol·L-1时促进芽生长,故B正确;图中根、芽、茎的三条曲线均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故C错误;根对生长素较敏感,由于重力原因,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于近地侧,远地侧生长较快,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低于10-8mol·L-1,故D错误。]
 (1)生长素浓度为10-6mol·L-1时,其对根、茎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
提示:抑制、促进。
(2)茎背地生长时,若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10-4mol·L-1,则远地侧生长素浓度应满足什么条件?
提示:小于10-4mol·L-1。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问题探究]
1.在植物进行扦插时,为什么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枝条比较容易生根?
提示:芽和叶在生长时能产生生长素,而生长素可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2.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设立预实验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1)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2)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3)减少盲目性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在实验中,若两种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效果基本相同,请分析原因。如何进一步确定最适浓度?
提示:由生长素作用曲线可知,存在作用效果相同的两种生长素浓度。最适浓度应在两种溶液浓度之间,即在两种浓度之间再等浓度梯度配制溶液进行实验。

(1)实验注意事项
①插条的选择及处理:
a.插条选择:插条质量和规格对探究实验效果影响很大。以1年生枝条为最好(形成层细胞分裂能力强、发育快、易成活)。插条部位以枝条中部剪取的插条为最好,基部较差。
b.扦插枝条的处理:枝条的形态学上端削成平面,下端要削成斜面,这样在扦插后可增大吸水面积,促进成活;每一枝条留3~4个芽,所选枝条的芽数尽量一样多。
②控制无关变量,取材、处理时间、蒸馏水、光照、温度、通气状况等都属于无关变量。无关变量在实验中的处理要采用等量性的原则。如用相同的花盆,选用相同的植物材料等。
③设置重复组,即每组不能少于3个枝条;设置对照组,蒸馏水空白对照;设置浓度不同的几个实验组之间进行对比,目的是探究2,4-D或α-萘乙酸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④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小,组别要多。
⑤在进行此实验研究时,需要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这样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在确定了最适浓度的大致范围后,可在此范围内利用更小梯度的系列溶液以获得更精确的最适浓度范围。
⑥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时,要根据实验数据,以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为横坐标,根的数目为纵坐标,绘制曲线图,确定最适浓度范围。
(2)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①不能生根。用多种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插条均不能生根,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枝条所带叶片较多,蒸腾作用过强,失水太多;二是配制的营养液缺乏某种营养元素或缺氧;三是没有分清形态学的上端与下端。
②生根过少。配制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时,浓度梯度要密一些,组别要多一些。浓度梯度过稀、组别过少易错过最适浓度范围,导致生根过少。
1.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某植物插条使其生根,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清水
浓度a
浓度b
浓度c
平均生根数
15
29
38
7
A.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可能带有芽或幼叶
B.根据实验结果无法比较a、b、c浓度的大小
C.该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实验结果表明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和c之间
D [由于在清水中也能生根,而带芽或幼叶的插条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所以实验中用于扦插的枝条可能带有芽或幼叶,A正确;由于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根据实验结果无法比较a、b、c浓度的大小,也不能确定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c之间,B正确,D错误;与对照组比较,该生长素类似物对根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C正确。]
2.某课题研究小组为探究生长素类似物——α-萘乙酸(NAA)的生理作用,用玉米试管苗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数据如下:
浓度(mg/L)
平均每株生根数(条)
平均根长(cm)
0.2
7.8
10.0
0.3
7.4
9.6
0.4
6.3
9.4
0.5
5.9
8.8
(1)由上表可知此实验的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中数据能否确认0.2 mg/L即是该实验最适宜的浓度?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α-萘乙酸是生产上常用的生长素类似物,除本实验的应用外,请写出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中的另外两个方面的应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表格给的测量指标生根数和根长可以看出,此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究α-萘乙酸促进玉米试管苗生根的最适浓度。α-萘乙酸为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所起的作用与生长素基本相同。
答案:(1)α-萘乙酸促进玉米试管苗生根的最适浓度(合理即可) (2)不能 缺少小于0.2 mg/L的浓度设置(合理即可) (3)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合理即可)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核 心 语 句 归 纳
1.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
2.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3.顶端优势和根的向重力性都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4.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幼嫩细胞>衰老细胞;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
5.生长素类似物可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促进扦插枝条的生根等。
6.预实验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也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下列不属于对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描述的是(  )
A.既能促进植物生长,也能抑制植物生长
B.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C.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抑制果实成熟
D.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C [生长素可促进果实的发育,不能促进果实的成熟,由此判定C项错误。]
2.水平放置的蚕豆幼苗,一段时间后根向下弯曲生长,茎则向上弯曲生长。这是因为(  )
①重力影响,使生长素移到靠近地面的一边
②光线影响,使生长素移到靠近地面的一边
③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
④茎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敏感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C [重力的影响使生长素由远地一侧移向近地一侧;近地一侧生长素浓度高,由于根对生长素浓度的反应更为敏感,所以对根来说近地一侧抑制生长,对茎来说近地一侧促进生长,所以根会向地生长,茎会背地生长。]
3.下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当植物表现出顶端优势时,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依次分别为(  )
A.a和b  B.b和a
C.b和c D.c和b
C [顶端优势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大量地积累在侧芽部位,而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结合图示信息可判断b、c分别为顶芽和最靠近顶芽的侧芽所含生长素的浓度。]
4.要得到番茄的无子果实,需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涂在该花的子房上,处理该花的时期和条件是(  )
A.花蕾期,不去雄蕊 B.花蕾期,去掉雄蕊
C.开花后,不去雄蕊 D.开花后,去掉雄蕊
B [要得到无子番茄,阻止番茄受粉、受精是关键。在用生长素处理时,从题意看,开花后,则明显暗示已完成受精作用,当然就不可能无种子,所以C、D项可排除。花蕾期,若不除去雄蕊,则可能在开花期由于自花传粉、受精而产生种子,仍然得不到无子果实。故要获取无子果实,运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应选择在花蕾期,并且去掉雄蕊。]
5.为探究NAA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某兴趣小组进行了预实验,结果如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预实验要像正式实验一样认真进行才有意义
B.选择生长旺盛的一年生枝条作为实验材料
C.NAA对插条生根的影响表现出两重性
D.正式实验应在2~4 μL·L-1范围内设计更小的浓度梯度
D [根据图中生根数量,正式实验应在2~6 μL·L-1范围内设计更小的浓度梯度,D错误。]
6.据图回答问题:
(1)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面的生长素浓度为m,则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________。
(2)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M,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________。
(3)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________状态下。
(4)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________区间。
解析:(1)向光性中,都是促进作用,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比向光侧高,背光侧长得快,即背光侧的促进作用大于向光侧的促进作用,所以其背光面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m小于M。(2)由于重力作用,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比远地侧多,并且促进作用表现为近地侧大于远地侧,所以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m。(3)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高浓度抑制生长,所以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i的状态下。(4)顶端优势中侧芽生长受抑制,所以生长素浓度应在C点以后。
答案:(1)大于m小于M (2)小于m (3)大于i (4)C点以后
课件57张PPT。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第2节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九)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生长素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是(  )
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
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
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D.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
C [根的向地性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背地性,植物的向光性均是由于生长素对植物具有促进作用,由此可知C项正确。]
2.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顶芽
B.同一浓度的生长素对不同器官的影响不同
C.顶芽和幼茎中生长素浓度一般保持在促进生长的范围
D.顶端优势现象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A [果实发育所需的生长素主要来自幼嫩的种子。]
3.生长素类似物2,4-D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较广泛,但不可用于(  )
A.单性结实  B.作除草剂
C.促进扦插枝条生根 D.解除顶端优势
D [通过“打顶或摘心”等可解除顶端优势,使用2,4-D无法解除顶端优势。]
4.如图所示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从此图中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B.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芽的生长,抑制根的生长
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强,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差
D [坐标曲线图反映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根、芽、茎生长的影响。据图中A、B、C、D四点对应的坐标值可知,A、B、C三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能促进茎和芽的生长,却抑制根的生长。图中曲线没有反映出生长素对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的作用效应,因此不能得到D项所述结论。]
5.在农业生产中,常用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作为除草剂,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如图为2,4-D浓度对两类植物生长的影响,请据图判断下列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是单子叶植物
B.除草剂的最适浓度为a
C.除草剂的最适浓度为c
D.甲和乙对2,4-D的敏感度相同
C [用一定浓度的2,4-D(生长素类似物)溶液作为除草剂,可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说明双子叶植物对该物质浓度更敏感,因此图中曲线甲表示双子叶植物,曲线乙表示单子叶植物,A、D错误;在施用除草剂时,要对双子叶植物起抑制作用,因此除草剂的最适浓度应为c点,B错误、C正确。]
6.下列关于“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探究的问题:所选定的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某种植物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是多少
B.实验中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的方法可选用浸泡法或沾蘸法
C.在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
D.实验中不同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要有不同的梯度
D [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促进某种植物扦插枝条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无关变量(如枝条长度、生长素类似物处理的时间等)应控制为等量;实验前做一个预实验,目的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减少实验误差。]
7.某小组开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课题研究。在制订实验方案过程中,下列哪一项可以不考虑(  )
A.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B.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
C.蒸馏水处理作为对照
D.先进行预实验,确定实验浓度范围
C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要先选择大小及发育状况一致的插条并做预实验,确定生长素类似物浓度范围,然后配制一系列生长素类似物浓度梯度。实验过程中注意控制无关变量,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保证单一变量。根据不同浓度条件下根的长度及数量,确定生长素类似物的最适浓度。本实验在生长素类似物溶液的浓度上已经形成了相互对照,不需要蒸馏水处理的对照组。]
8.下列关于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水稻没有受粉,采用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的方法可以补救产量
B.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插条两端,可促进插条两端都生根
C.高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除去小麦田中的双子叶杂草
D.胚芽鞘在黑暗环境中不能合成生长素,因而不能生长
C [水稻收获的是种子,生长素促进的是子房的子房壁生长,不能提高产量,A项错误;插条处理只能为形态学下端,上端处理不生根,B项错误;对生长素来说,双子叶杂草比小麦(单子叶植物)更敏感,C项正确;胚芽鞘在有、无光照条件下都能合成生长素,光影响的主要是横向运输,D项错误。]
9.某兴趣小组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1
2
3
4
5
2,4-D溶液浓度
0
a1
a2
a3
a4
根的平均数目(条)
1.8
6.4
7.8
7.8
1.3
注:a1、a2、a3、a4依次增大
下列叙述与该实验不相符的是(  )
A.a4浓度的2,4-D溶液促进生根效果差
B.组别1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2与a3之间
D.2,4-D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
A [a4浓度的2,4-D溶液抑制生根,A错误;组别1中2,4-D溶液浓度为0,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B正确;据表数据可知,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在a2与a3之间,C正确;从生根数可知,a1、a2、a3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而a4浓度的2,4-D溶液对植物生根有抑制作用,能体现生长素类似物作用的两重性,D正确。]
10.2,4-D是一种最早应用的选择性除草剂,在农业生产上常用它除去单子叶农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单子叶农作物与双子叶杂草对2,4-D浓度的反应如图曲线所示。
(1)从图中可以看出2,4-D作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X点(甲、乙的交点)对应的浓度对于双子叶杂草的作用效果是__________,2,4-D作为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浓度是__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
(3)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有些农民使用除草剂导致作物绝产的消息。如果农民使用的2,4-D不是假冒产品,请你分析导致作物绝产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生长素的作用特点是两重性。(2)根据甲、乙两曲线对除草剂的敏感程度可知,甲曲线是杂草,乙曲线是农作物,因此在两曲线的交点时,对杂草起促进作用。除草剂的最佳浓度为促进农作物的效果最高,且抑制杂草,故F或D点对应的除草剂浓度最佳。(3)由于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因此当喷洒的除草剂浓度过高时,会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导致作物绝产。
答案:(1)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2)促进 F或D (3)使用的浓度过高,抑制了作物的生长甚至杀死了作物
11.为了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选取健壮、生长状态一致的幼小植株,分为甲、乙、丙、丁4组,甲组植株不做任何处理,其他3组植株均切除顶芽。然后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丁组植株切口处放置含有适宜浓度生长素的琼脂块。
②将上述4组植株置于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
回答下列问题:
(1)各组植株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分别为:甲组生长受抑制;乙组__________;丙组__________;丁组__________。
(2)比较甲组与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抑制__________。
(3)比较乙组和丙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__________对侧芽生长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影响。
(4)比较丙组和丁组的预期结果,能够说明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__________。
(5)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抑制侧芽生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的生长素浓度________,侧芽发育受到抑制,而顶芽优先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__________。
解析:(1)本实验的目的是验证“植物主茎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能够抑制侧芽生长”,经过处理后的4组植株中,由于甲组植株和丁组植株的顶端依然有生长素的存在,故对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为生长受抑制。而乙组植株切口不做处理;丙组植株切口处放置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相当于顶端没有生长素的存在,故对侧芽的预期生长情况为生长。
(2)通过甲组与乙组的对照,单一变量为顶芽,故得出顶芽的生长抑制了侧芽的生长。
(3)通过乙组和丙组的对照,单一变量为琼脂块,故得出琼脂块对侧芽生长没有影响。
(4)通过丙组和丁组的对照,单一变量为生长素,故得出对侧芽生长起抑制作用的是生长素。
(5)顶端优势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在侧芽处积累较多,使侧芽生长受到抑制,这种现象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
答案:(1)生长 生长 生长受抑制
(2)顶芽生长 侧芽的生长
(3)琼脂块 没有
(4)生长素 (5)较高 两重性
12.为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枝条生根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母体植株上选择适宜的枝条,在一定部位进行环剥去除树皮(含韧皮部),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于环剥口上端,并用湿土包裹环剥部位,观察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生长素用量(mg/枝)
处理枝条数
第90天存活枝条数
第90天存活时的生根枝条数
首次出根所需天数
0
50
50
12
75
0.5
50
50
40
30
1.0
50
50
43
25
1.5
50
50
41
30
2.0
50
43
38
30
3.0
50
37
33
33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生根。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只提供了部分实验结果,若要从表中所列各生长素用量中确定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你认为需要提供的根的观测指标还有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故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
(2)一定浓度的生长素能够促进枝条生根,可以从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首次出根需要时间等指标观测。
答案:(1)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较少,积累到生根所需浓度时间长 (2)每个枝条的生根数量、根的长度
[能力提升练]
13.研究小组探究了萘乙酸(NAA)对某果树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结果如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自变量是NAA,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
B.不同浓度的NAA均提高了插条生根率
C.生产上应优选320 mg/L NAA处理插条
D.400 mg/L 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D [A错:本实验的自变量是NAA浓度,因变量是平均生根数和生根率。B错:用400 mg/L的NAA处理插条时,插条生根率低于0 mg/L时的,并未提高插条生根率。C错:生产上应结合生根率和生根数来确定NAA促进插条生根的适宜浓度。D对:由题图可知,与0 mg/L相比,400 mg/L的NAA具有增加生根数的效应。]
14.对烟草植株进行打顶处理解除顶端优势后,侧芽生长素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打顶前生长素对顶芽和侧芽的作用效果体现了两重性
B.打顶后第20天,侧芽生长素主要由侧芽自身合成
C.打顶能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素浓度持续升高
D.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能影响生长素的作用效果
C [打顶前,生长素对顶芽是促进作用,对侧芽表现为抑制作用,因此体现了两重性,A正确;打顶后第20天,侧芽生长素主要由侧芽自身合成,B正确;打顶能解除顶端优势,使侧芽生长素浓度先降低后升高,C错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能影响生长素的作用效果,D正确。]
15.取某种植物幼茎等长切段若干(无芽和无叶)均分为四组,a组浸泡在蒸馏水中,其他三组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其中有高浓度、低浓度和最适浓度),培养一段时间,测量并记录各组切段的平均长度,实验重复两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前的幼茎切段应浸泡在蒸馏水中以消除茎内原有激素对实验的影响
B.实验结果说明三种浓度的生长素均能促进切段的生长
C.d组切段伸长最多,说明d组使用了最适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D.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
D [b组切段伸长最少,说明b组可能是使用了高浓度生长素溶液,也可能是使用了低浓度生长素溶液,D错误。]
16.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而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的实验。
材料:如图所示健壮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
实验步骤:
①取两盆长势、生理状态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
②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
③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是否恰当?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能否验证题干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分两个实验:一是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二是验证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题目中甲组和乙组构成对照,当观察到甲组叶柄脱落,乙组不脱落,只能说明幼嫩叶片能阻止叶柄脱落;要判定是否是生长素参与作用的结果,需要设置含外源生长素的丙组进行二次实验,结果丙组叶片不脱落,这样通过甲组和丙组的对照,说明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综合甲、乙、丙三组实验结果,即可验证实验结论。在实验选材时,为避免叶片间的相互影响,并考虑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应选用A叶片进行实验。
答案:(1)有道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 (2)不恰当,应选用A作研究对象。因为叶片A、B产生的生长素,会对叶片C造成影响 (3)甲组叶柄脱落,乙组叶柄不脱落 不能,因为缺少对照 (4)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叶柄A不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