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学 习 目 标
核 心 素 养
1.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说明群落的物种组成及辨析群落的种间关系
3.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通过分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及生命系统发展与稳态的观点
2.通过分析种间关系的模式图,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实验,掌握科学研究实验计划的制订与实施能力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研究的问题
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1.作用: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海拔越高,物种丰富度越低。
三、种间关系
1.常见种间关系的类型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2.实例(连线)
提示:①-Ⅲ ②—Ⅳ ③—Ⅰ ④—Ⅱ
四、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
2.类型
类型
现象
决定因素
垂直结构
分层
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等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食物条件
水平结构
镶嵌分布
①地形变化
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③光照强度的不同等
五、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土壤生物的特点及调查方法
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3.探究步骤
——
↓
——
↓
——
↓
——
↓
——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鄱阳湖中的所有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群落。( )
2.“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竞争。( )
3.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
4.某校园有一片草坪和一片树林,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5.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此属于种间竞争的实例。( )
6.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
提示:1.× 鄱阳湖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群落。
2.√ 3.√
4.× 这两个群落中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5.√
6.×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
种间关系
[问题探究]
1.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
(1)青蛙与稻飞虱、水稻与病毒、水稻与稻飞虱分别为何种种间关系?
提示:捕食、寄生、寄生。
(2)稻飞虱和植物病毒V是不是寄生关系?说明理由。
提示:不是。稻飞虱是植物病毒V的传播媒介,植物病毒V对稻飞虱没有危害。
2.下图中的①~④为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图(纵轴为个体数,横轴为时间)。A是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是大、小草履虫;C是兔与狐;D是细菌和噬菌体。
① ② ③ ④
(1)判断四组生物关系对应曲线:
A.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D.__________
(2)图中④与②相比,结果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③ ② ① ④ (2)不同 ④(寄生关系)不像②(竞争关系)那样,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寄生生物依赖于寄主生活
群落中生物种间关系分析
关系名称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特点
举例
捕食
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
羊与草;狼与兔;青蛙与昆虫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两种生物生存能力不同,如图a;生存能力相同,如图b
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草履虫与小草履虫
寄生
A寄生生物
B宿主
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得更好
蛔虫与人;菟丝子与大豆;噬菌体与被侵染的细菌
互
利
共
生
数量上两种生物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呈现出“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
大豆与根瘤菌
1.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D [由曲线图可知,丙主要分布在浅水层,乙主要分布于中部,而甲主要分布于水底,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由食物分布可知,甲、乙、丙三种鱼的食性存在较多重叠,因此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由以上可知,三种鱼类之间不存在共生关系。]
(1)若资源有限,哪一种鱼被淘汰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什么?
提示:Ⅱ。因为Ⅰ和Ⅲ都与之争夺资源。
(2)此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这些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不同。
2.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A.它们分别呈互利共生(甲)、捕食(乙)、竞争(丙)关系
B.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种群数量的消长关系如甲图所示
C.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图乙所示
D.丙实验过程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强度由弱到强再到弱
C [据题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种间关系为互利共生、捕食、竞争,A正确;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种间关系是互利共生,与图甲相符,B正确;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为寄生,不是捕食关系,C错误;丙实验初期,两物种都能存在,说明存在种间互助与竞争,但竞争强度较弱,后来X种群密度增大,在竞争中占优势,另一种生物逐渐被淘汰,则竞争强度又变弱,D正确。]
群落的空间结构分析
[问题探究]
如图为山坡m、海洋n两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图分析以下问题:
(1)山坡m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请说明理由。
(2)海洋n中各种藻类植物的分布是不是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说明理由。
提示:(1)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2)属于。在海洋水域的不同水层中,分布着不同的藻类植物,这种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显然属于垂直结构。
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群落的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都与环境中的生态因素有关,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长期的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性。
(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关系,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
D.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A [不同海拔地带分布着不同的植物,各种植物在山坡上呈镶嵌分布,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B正确。不同种类淡水鱼由于食性不同,占据不同的水层,捕食不同食物,C正确。不同地段的植被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而常呈镶嵌分布,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2.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C [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C选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斗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CO2供应。]
易错提醒:认识群落结构的两个误区
(1)不能误认为同种生物内的个体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高度差异属于垂直结构。
(2)不能误认为恶劣环境中的生物类群的进化程度就低,生物的进化程度与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核 心 语 句 归 纳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生物的种间关系有捕食、竞争、寄生和互利共生等。
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6.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B.一个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C.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D.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D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A、B项都没有包含所有生物,C项没有包含细菌等生物,D项包含了全部生物。]
2.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不同季节,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一般不同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C [生物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
3.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
B.群落中动物的水平分布一般都是均匀的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D.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B [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光照强度有关,A正确;群落中动物的分布受栖息条件和食物来源等影响,所以动物的水平分布不一定均匀,B错误;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C正确;群落中植物的水平分布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D正确。]
4.下图中物种Ⅰ表示捕食者,物种Ⅱ表示被捕食者的是( )
A B C D
A [具有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此消彼长”的不同步性连续变化特点,因此只有A、D项符合这一特点,捕食者以被捕食者为食,因此被捕食者个体数先增加先减少,捕食者个体数后增加后减少,则A项中Ⅰ表示捕食者,Ⅱ表示被捕食者,D项中Ⅱ表示捕食者,Ⅰ表示被捕食者,故A符合题意;B项中两种生物呈现“同生共死”的变化特点,应为互利共生关系;C项中两种生物呈现“你死我活”的变化特点,应为竞争关系。]
5.在某栎林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林鸽
长尾山雀
鹪鹩、昆虫
(1)上表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
(2)此栎林中,上层、中层、下层的植物种类不同,这种分布的差异主要与哪种环境因素有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栎林中动物的分布取决于植物的分布,这是因为植物能为动物的生存提供__________,而且动物的这种分布有利于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植物和动物都表现出分层现象,这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2)栎林中植物的分层主要由光照决定。
(3)由于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植物的分层决定了动物的分层,同时动物的这种分层现象可以缓解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
答案:(1)垂直结构 (2)光照
(3)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竞争
课件54张PPT。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3节 群落的结构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群落的结构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D [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B [一块农田中的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正确;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B [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鸟类的分层现象是与食物分布相关的,而与光照无直接关系;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在套种生产中的应用,要考虑两种生物的高矮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等因素。]
4.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正确的操作是( )
A.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
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D [鼠妇为土壤中小动物,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在内,B错误;依据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取热光源进行对其收集,C错误。]
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
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D [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A错误;温带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影响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决定,D正确。]
6.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C [麝牛是狼捕食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A、B两项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麝牛群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项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强,D项错误。]
7.科学家在一池塘内将两种鱼分别单独和混合饲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出四类食物在它们胃内所占比例如下表。据此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饲养方式
植丛中的动物
底栖动物
浮游动物
其他
鱼种1
单养
0.42
0.12
0.01
0.45
混养
0.05
0.35
0.05
0.55
鱼种2
单养
0.43
0.23
0.01
0.33
混养
0.40
0.12
0.04
0.44
A.混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池底
B.单养时两种鱼多出没在植丛中
C.两种鱼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
D.混合放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A [某食物在胃中所占比例越高,说明该鱼种对该食物的摄入量越多,反映其生活与栖息的场所,故鱼种1、鱼种2单养时均多出没在植丛中。栖息与活动场所的相似,意味着两鱼种之间可能为竞争关系。由混养数据可知,鱼种1与鱼种2食物比值的最高值分开,说明混养有利于对资源和空间的利用。]
8.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B.甲、丙可以生活在同一群落的相同垂直结构层次
C.乙对甲、丙的进化起选择作用,而甲、丙对乙的进化不起作用
D.在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C [根据图示中三个种群生物的食物关系,由于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均存在共同食物,因此,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由于甲、丙之间食物相似性很小,故它们可分布在同一群落的同一垂直结构层次。生物之间通过竞争、捕食等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从而实现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9.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甲 乙
A.甲装置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C [由图可知,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其中的花盆壁a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也可以放到试管中。]
10.下表为物种、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__________;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的是__________。
(2)若Ⅲ为林木群落,该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现象,其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B3为某种鸟的种群,科学家对B3进行密度调查时,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其鸣唱,并对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若干信息。与传统的标志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物种A在群落Ⅰ、Ⅱ、Ⅲ、Ⅴ均有分布,而B物种在Ⅱ、Ⅲ、Ⅳ分布,C物种在Ⅰ、Ⅲ、Ⅳ分布,D物种在Ⅰ、Ⅲ、Ⅴ分布,由此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A。群落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析表可知,Ⅰ中3个物种,Ⅱ中2个物种,Ⅲ中4个物种,Ⅳ中2个物种,Ⅴ中2个物种,则群落Ⅲ中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
(2)林木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镶嵌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这种分层与林木植物与对光能的利用有关,即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
(3)传统的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进行抓捕且进行标记,有时标记物过于醒目,易被天敌捕食等,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对调查鸟群可能有损伤等,而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则可避免上述弊端等。
答案:(1)A Ⅲ (2)镶嵌(或镶嵌分布) 分层 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 (3)无损伤、低干扰(答案合理即可)
11.如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稻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放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放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图中A、B、C曲线所示。根据图示分析回答问题。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________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数量变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不同的两种生物,它们都以枯草杆菌为食,因此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是竞争关系,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是捕食关系。根据题意可知曲线A为枯草杆菌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B为双小核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曲线C为大草履虫在浸出液中的增减情况。从曲线B和曲线C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在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答案:(1)捕食 竞争 (2)枯草杆菌和双小核草履虫 (3)双小核草履虫与大草履虫争夺食物,前者占优势,适者生存,后者被淘汰 (4)大草履虫加入后大量繁殖,以枯草杆菌为食,导致枯草杆菌减少
12.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
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__,身体__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先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
解析:(1)土壤中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2)跳虫多栖息于潮湿隐蔽的场所,属于好氧生物,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3)跳虫与甲螨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为竞争关系;线虫以酵母菌为食,它们之间为捕食关系。
答案:(1)较强 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 捕食
[能力提升练]
13.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M适应环境能力越弱
C.d越小,M与N竞争越激烈
D.M、N将呈现“J”型增长
C [仅从食物关系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存在竞争关系,A错误;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越多,适应能力越强,B错误;d越小,说明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越多,M与N竞争会越激烈,C正确;M、N两个物种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会呈现“J”型增长,D错误。]
14.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
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
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
D [读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由图无法推断出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是否相同,D错误。]
15.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所示。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间的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 [从曲线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建立的食物链应该是藻类→浮游动物→鱼,丙与乙存在捕食关系;投放大量的某种鱼的初期,乙和丙因争夺生存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短时间内浮游动物会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等生存斗争加剧,鱼随之也会大量减少。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
16.下表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调查被农药污染的废水对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影响的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离污染河流的距离(km)
0.1
0.5
1.0
2.0
4.0
动物类群数(类)
20
23
37
50
58
动物个体总数(个)
365
665
750
1 983
2 490
(1)许多土壤中小动物的活动能力________,而且身体________,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通常采用_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________,农药污染物的浓度________,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越多。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研究小组的同学在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区域号
区域植株数
荚果数/株
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态学原理,简要解释各组大豆随植株数增多而平均每株植株上的荚果数减少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分析表中数据,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取样器进行取样,然后再统计并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2)观察表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知,离污染源越远,污染物的浓度越小,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也逐渐减弱。(3)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一定,种群数量越多,平均每株可利用的资源就越少。分析表中信息还可以发现,随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每株所结的夹果减少或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
答案:(1)较强 微小 取样器 (2)越远 越低 农药污染会降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总数 (3)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 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基本没有影响(或随大豆的种植密度增加,每株所结的种子总数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