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学 习 目 标
核 心 素 养
1.阐明群落演替的过程
2.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利用群落演替知识解决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实际问题
1.通过分析群落的演替,形成稳态与平衡观
2.通过比较与归纳两种演替类型及特征等,培养运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总结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和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②过程(以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为例)
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丛→乔木。
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①封山育林 ②砍伐森林 ③治理沙漠 ④填湖造地 ⑤捕杀动物 ⑥建立人工群落 ⑦管理草原
(1)
合理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2)结果: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
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垦殖活动(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且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
2.目的
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
4.预期结果
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望得到明显改善,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将大大增强。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在退化林地上形成自然恢复林所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
2.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
3.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4.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5.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群落的演替。( )
6.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完全控制群落的演替。( )
提示:1.√ 2.√
3.× 从光裸的海底火山岩地演替成植被茂盛、风景优美的旅游岛属于初生演替。
4.√ 5.√
6.× 人类可以建立人工群落,使群落演替朝着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方向和速度进行,但也要遵照生态学规律。
群落演替的类型、过程及方向
[问题探究]
1.图1为某池塘群落的演替历程,图2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据图回答:
图1 图2
(1)图1中正确的演替进程是什么?其演替类型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提示:丁→甲→丙→乙。该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它与火山喷发处所发生的演替的区别在于起始条件不同。
(2)图2中甲、乙分别属于哪类演替类型?其中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的是甲还是乙?
提示:甲属于初生演替,乙属于次生演替。乙。
2.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说明理由。
提示:能找到这些植物。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群是指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形成森林后,乔木占据了优势,取代了灌木的优势,但在森林中各种类型的植物都是存在的。
(1)群落演替两种类型的比较
类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毁灭了的环境
原来有群落环境,只是失去了原有植被
时间
经历的时间长
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
缓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2)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
方向
简单→复杂→稳定
复杂→简单→稳定
实例
大多数自然群落(环境条件适宜)
受污染或破坏的群落
能量变化
增加并趋向于稳定
减少并趋向于稳定
物质变化
1.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在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原因是次生演替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
D.初生演替很容易发展到森林阶段,次生演替很难发展到森林阶段
C [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A错误;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群落内均有竞争现象,B错误;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次生演替所用的时间短,C正确;不论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只要气候等条件适宜,都能演替到森林阶段,D错误。]
2.某兴趣小组深入一块弃耕农田进行调查,记录演替过程中不同阶段优势植物和常见植物,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弃耕年数
优势植物
其他常见植物
0~1
马唐草
1
飞蓬草
豚草
2
紫菀
豚草
3
须芒草
5~10
短叶松
火炬松
50~150
栎等硬木树
山核桃
A.在演替过程中不断形成新物种,并取代原有的物种
B.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
C.群落演替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
D.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比较缓慢
A [在演替过程中是优势物种的取代,但并没有形成新的物种,是由其他地方传播来的,A错误;由题表可知,该演替过程为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得复杂,B正确;群落演替中物种组成越来越复杂,使生态系统对光能的利用率提高,C正确;由题表可知,与草本植物阶段相比,木本植物阶段的演替需要的时间较长,比较缓慢,D正确。]
易错提醒:有关群落演替的两点提醒
(1)能否演替成森林阶段与演替的类型无关,不管是初生演替还是次生演替,都可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
(2)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本质区别在于演替的起点不同,即是否具备土壤条件。初生演替是在不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而次生演替则是在具备土壤条件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问题探究]
1.人类活动均加快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对吗?人类活动均使演替朝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对吗?
提示:不对。人类活动可能加快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能延缓群落演替的速度。
不对。例如长期以来,某地气候逐渐变得干旱,而人类活动使本地荒漠化加剧,此例中人类加快了演替的速度却并未改变演替的方向。
2.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某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中。试想外来物种的入侵会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提示:在适宜的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使生物多样性减少。
3.从防止草原群落的有害演替角度出发,你认为应如何合理利用草原?
提示:在草原地区,应该科学地分析牧场的载畜量,做到合理放牧。
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其他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等活动,使群落演替向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是破坏性的
B.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C.农业生态系统必须依靠人力来维持,否则可能发生演替
D.人类不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A [群落演替是生物和环境反复的相互作用,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可逆变化,而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2.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过去的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现在黄沙满天,水土流失的现状是人类过度破坏群落结构导致群落退化的结果
B.人类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通过植树等手段加速次生演替的步伐
C.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有利于群落演替的进行
D.在沙漠上不能演替出稳定的群落
D [群落的演替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进行的,如果人为因素破坏群落结构而且程度很大时群落就难以恢复,甚至退化;另一方面人类也可以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速次生演替的速度,或改变演替的方向;我国颁布的《退耕还林条例》,能使群落尽快恢复并按自然演替规律进行,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沙漠地区也可演替成稳定的群落。]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核 心 语 句 归 纳
1.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3.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4.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
A.火灾后的草原重新长出绿草
B.弃耕后的农田生长出杂草和小灌木
C.火山岩的表面长出地衣和苔藓
D.被完全砍伐后的森林长成杂木林
C [火灾、弃耕、被砍伐后的森林中植被并没有完全破坏,而火山岩是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所以在其上面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中一些生物消失了,另一些生物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就属于演替
B.光裸的岩石上最先出现的是地衣
C.沙漠地区易形成树林
D.不论在什么条件下,群落的演替都能形成树林
B [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A错误;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少雨,不易形成树林,C错误;若在环境条件极为恶劣,且有人为破坏等,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树林,D错误。]
3.下列关于弃耕农田和裸岩上的演替,说法正确的是( )
A.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B.裸岩上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C.这两种演替过程完全相同
D.这两种演替过程不完全相同
D [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是次生演替,裸岩上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二者的演替起点等不同,A、B、C错误,D正确。]
4.前不久,印尼火山喷发大量岩浆形成火山岩。预测若干年后,该火山岩上可着生草本植物。下列有关这一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群落演替类型属于初生演替
B.该过程通常不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
C.人类活动会影响该过程的方向和速度
D.该过程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
B [在光裸的岩石上发生的初生演替包括以下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植物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该过程会出现地衣和苔藓植物,B错误。]
5.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中,哪个属于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解析:(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据此分析可知,在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因森林被全部砍伐后,土壤条件等仍然保留,因此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所需时间较短,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较长的时间。(3)“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50年”相对于题目信息中的“5万年”来说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故人的作用会加快演替的速度。人类活动导致向荒漠化方向的演替与“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的演替方向是一致的。
答案:(1)光裸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初生演替,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2)形成森林需要一定的土壤条件,上述次生演替起始时即具备该条件,而从裸岩开始的演替要达到该条件需要漫长的时间
(3)变快 未发生改变
课件48张PPT。第4章 种群和群落第4节 群落的演替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群落的演替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在此过程中( )
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
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
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
B [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不存在任何生物生长的演替才是初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但通常不会消失。]
2.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 [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比灌木阶段弱。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
3.下列人类的活动不利于生物群落的演替朝着对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的是( )
A.引入外来物种,增加物种多样性
B.在沙漠边缘种树种草
C.我国西部地区山坡上退耕还林还草
D.减少草原放牧量
A [引入外来物种,可能会因当地环境条件适于其生长,再加上没有天敌,造成疯长,而对当地物种构成严重威胁,破坏当地生物多样性,破坏生态平衡,从而不利于群落的演替朝着人类有利的方向发展。]
4.下列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
A.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A [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群落能演替为森林,但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由于缺少水,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树)林。]
5.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围湖造田活动对群落演替有影响
B.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变化
C.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D.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
D [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组成是不断变化的;遭火烧后的森林中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次生演替的速度要快于初生演替。]
6.如图表示两种群落演替的类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处可表示发生特大火灾原有生物彻底灭绝
B.b处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
C.甲、乙演替的起点均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
D.如果时间允许,甲、乙都会形成森林
B [由题图分析可知,甲表示次生演替,乙表示初生演替,a处遭受破坏但是物种丰富度并未降到0,即原有生物没有彻底灭绝;而b处遭受的破坏导致物种丰富度降为0,即原有生物彻底灭绝,可表示火山爆发形成火山岩;初生演替的起点不具备基本的土壤条件;群落演替最终能否形成森林不是时间问题,而是主要取决于气候条件。]
7.太平洋深处的一座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由于植被茂盛、物种独特,登岛研究的人员逐渐增多。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岛屿物种发展到现阶段是初生演替的结果
B.研究人员的到来可能会影响该岛屿的群落演替
C.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
D.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
C [火山喷发后的群落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正确;人类活动会影响该岛屿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正确;该岛屿处于太平洋深处,与世隔绝,调查岛上一种陆生动物的种群密度不需要考虑迁入和迁出的影响,C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岛屿上物种丰富度增加,D正确。]
8.下列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 [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温度(高山)等因素有关,环境因素影响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因此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9.如图是某森林在遭受火灾完全烧毁前后植被的分布及变化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b段,三类植物呈斑块镶嵌分布属于水平结构
B.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一直增加
D.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没有发生变化
A [由于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同一地段种群密度有差别,常呈镶嵌分布,为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b~d段,由于森林完全烧毁,植被虽消失,但原有土壤条件保留,所以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逐渐增加,最后趋于稳定,C错误;b~d段群落演替的过程中优势种不断地变化,D错误。]
10.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最终演替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__________,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__________。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__。
①地衣和苔藓阶段 ②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③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④森林阶段
解析:(1)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会越来越多,群落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据此可以排列各演替阶段的顺序。
(2)地衣的出现为土壤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地衣会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
(3)草本植物的出现为昆虫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地衣阶段之后的一个阶段是苔藓阶段,二者相比,土壤中有机物含量和微生物种类较多的是苔藓阶段。
(5)地衣阶段和苔藓阶段土壤条件较差,所以所需时间较长。
答案:(1)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苔藓阶段 (5)①
11.某地实施退耕还林若干年后,生态环境逐步改善,科学家对此进行了系列跟踪研究。
(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过渡为灌木丛和林地的过程叫做__________。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__。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________。
(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
群落类型
树种数量
平均胸径(cm)
平均高度(m)
Ⅰ:撂荒7年的次生林
22
8.7
6.3
Ⅱ:25年的次生林
81
10.4
8.4
Ⅲ:50年的次生林
96
11.8
9.2
Ⅳ:150年以上的近天然林
128
13.7
10.5
分析上表可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群落演替的过程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研究群落在同一区域,不同地段在水平上的差异,为水平结构,而不是垂直结构。
(2)由表格看出,①从撂荒7年到150年的近天然林中树种数量由22种达到了128种,对于部分个体平均胸径和高度均呈上升趋势,所以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的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为96-22=74,而50年~150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度为128-96=32,后期增长比较慢。
答案:(1)群落的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 (2)①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物种数量的增加、林木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种类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之间次生林群落植物增长的速度放缓
12.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黄土高原北部,已成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同时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目前通过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该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1)通过人为因素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会影响该地区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
(2)封禁能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逐步恢复。植被的恢复是__________演替的过程。短期封禁就能使草本群落得到明显恢复,主要表现在植物种类增多、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提高、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增强。若实施中期封禁,请预测植被的恢复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期封禁后,物种的丰富度__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封禁后群落垂直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工乔木林的垂直结构逐渐明显,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____,还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
解析:(1)人类活动会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植被的恢复是在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和保留了一些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属于次生演替。短期封禁就能使草本群落得到明显恢复,主要表现在植物种类增加、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提高、植被保持水土功能增强。若实施中期封禁,则植物种类继续增多、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继续提高、植被保持水土功能进一步增强。(3)中期封禁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的丰富度还在增加。(4)封禁后群落垂直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人工乔木林的垂直结构逐渐明显,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还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答案:(1)方向和速度 (2)次生 植物种类继续增多、植被覆盖率和生物量继续提高、植被保持水土功能进一步增强 (3)增加 (4)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能力提升练]
13.下图表示某海岛珊瑚礁群落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鱼的个体数及珊瑚礁体积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珊瑚礁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B.珊瑚礁体积增加为鱼类生存提供了更复杂的空间
C.演替过程中鱼类丰富度逐渐增加并趋向稳态
D.演替过程中鱼的种数增加导致珊瑚礁体积下降
D [珊瑚礁上发生的演替是在原有的条件下发生的演替,原有条件就含有鱼类等生物,所以发生的是次生演替;珊瑚礁是鱼类等生物生存的环境,它的体积增加导致鱼类等生物的丰富度增加,从而为鱼类等生物提供了更复杂的生存空间;三条曲线的变化过程趋势都是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过程。]
14.某林区因森林火灾导致生态系统被毁,成为秃山。下面是之后20年间该林区植被变化情况图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地区20年间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
C.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草本层的垂直结构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 [据题图分析,20年间生物种类由少到多,说明发生的是次生演替,A正确;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B正确;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会影响到草本层接受光照的多少,从而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C错误;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所以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正确。]
15.下图是某生态系统内种群类型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S点之后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R~S时间内该生态系统可能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
C.R时和T时种群类型数量相等,但物种类型不一定相同
D.R时之前和T时之后,群落均未出现演替
D [R~S段群落可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影响,群落遭到了破坏,但仍保留了一部分种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应属于次生演替;R时和T时,生物种群类型数量相同,但具体种群类型不一定相同;群落演替普遍存在。]
16.下图a~f表示10万年前某水体演替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上图中a~f演替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判断理由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f阶段遭受了一场火灾,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上图过程较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群落演替至顶级阶段,其中还能找到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吗?说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a过程为原生裸地阶段,即起始条件为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因此a~f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
(2)在f阶段遭受了一场火灾后,由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火灾后的枫—榉树林再演替到顶级阶段,已经具备该土壤条件,因此在f阶段遭受了一场火灾,重新演替到f阶段所需的时间较上图过程较短。
(3)演替为优势取代,不是取而代之,因此在群落占劣势地位的苔藓植物、草本植物及灌木仍然存在。
答案:(1)初生 a过程为原生裸地阶段,原生裸地的地面上从来没有植被覆盖 (2)火灾后发生的次生演替已经具备形成顶级阶段的土壤条件 (3)能。群落演替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一些种群被另一种更占优势的种群取代,而不是完全消亡,即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而不是“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