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学 习 目 标
核 心 素 养
1.描述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2.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关注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
1.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
2.通过分析并建构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培养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关注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
一、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1.人口现状
(1)措施
①20世纪70年代:我国全面推行了计划生育。
②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③2001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2)现状
①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②已进入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
2.人口发展前景
(1)情况:人口基数大,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二、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2.采取的措施
(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①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防治沙漠化。
②监控、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③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建设自然保护区。
④推进生态农业。
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虽然我国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人口总数仍在不断上升。( )
2.人口增长规律和其他种群的增长规律相同。( )
3.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等。( )
4.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率不多。( )
5.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应该大力提倡。( )
提示:1.√
2.× 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可调控人口增长并具有能动的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即人口增长规律和其他种群的增长规律,不完全相同。
3.√ 4.√
5.× 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不利于环境保护。
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
[问题探究]
1.人口状况是制订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下图是我国六次人口普查中人口数量与年龄结构的基本情况(不包括港、澳、台)。
(1)与1990年~2000年相比较,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长率是上升还是下降?试作出分析。
提示:下降。1990年~2000年人口净增长量为12.66-11.34=1.32亿,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长量为13.40-12.66=0.74亿,故与1990年~2000年相比较,2000年~2010年人口净增长量下降。
(2)2050年,我国人口总数预计达到峰值,该峰值是否为我国人口容纳量?
提示:不为我国人口容纳量,而是按现在人口增长情况达到的数量。
(3)影响人口数量变化因素有哪些?
提示:①自然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这些因素也是决定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②社会因素:如我国的计划生育以及人口向城市的集中等,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的人口变化。
2.计划生育是如何起到控制人口数量的作用的?它的实施将使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发生怎样的变化?
提示:计划生育是通过降低出生率来控制人口数量过快增长的。它的实施使我国人口出现老龄化的特点,且老龄化速度逐步加快。
(1)我国人口的发展特点
①近几百年来的增长曲线接近“J”型。
②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增长。
③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④城镇人口比重加大。
(2)我国人口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
①人类生存环境条件适宜,在生态系统中几乎没有天敌,受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因素干扰小。
②人口基数过大。
③人民生活、医疗水平等有较大提高,死亡率降低,平均寿命提高,出生率较高。
(3)人口数量变化的分析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成是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其他种群的特征。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考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本领,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1.下列关于人口增长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口自然增长发生的前提是人类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
B.人口数量的增加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C.我国早已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数量已开始下降
D.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基本呈现一种指数形式的增长
C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所以人口自然增长发生的前提是人类的出生率高于死亡率,A正确;影响人口数量增加的因素有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B正确;我国虽然早已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C错误;1949年以来,我国的人口数量基本呈现一种指数形式的增长,D正确。]
2.每年的7月11日为“世界人口日”,人口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人口增长曲线,请回答:
(1)16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图中a曲线,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这种现状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人口增长趋势终将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
(2)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
解析:(1)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二是加剧了环境污染。如果不加以控制,则会造成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人类的生存条件恶化,会导致环境容纳量降低,人口数量下降,呈现c曲线的变化趋势。
(2)地球上可以供人类利用的空间与资源是有限的,这就决定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b曲线,在K/2时人类种群增长率最高,因此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110/2=55亿。
答案:(1)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降低、可耕地减少) c
(2)b 环境阻力(资源或空间有限) 55亿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问题探究]
1.如图是梅托斯早在1970年所提出的一个“人口膨胀—自然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模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a~b年内粮食水平增长的最可能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人类的毁林造田和围湖造田等
(2)简要说出该模型中所包含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人口数量的增加引起粮食匮乏、自然资源衰竭、环境污染加剧,从而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最终导致人口数量的下降
(3)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降低人口增长对环境所造成的压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使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三者协调发展
2.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曾经是我国引以为自豪的基本国情之一,但是近年来在发展中遇到了多种困难和问题,又将原因归于人口基数过大,合理吗?
提示:我国发展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许多都与人口众多有关系:贫困人口多、人均受教育程度低、资源人均占有量低等,都会导致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利用,进而加剧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1)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的模型(如图)
(2)我国由人口引发的问题
①我国有关土地面积、草地面积、森林面积等6项自然资源总量综合排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明显居后;
②人均耕地远少于世界人均耕地,且有继续减少的趋势;
③人均淡水占有量也远少于世界水平。
1.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是( )
A.大量使用私家车等交通工具,造成石油等化石燃料供应紧张
B.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造成耕地面积锐减
C.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减少成本,增加产量
D.大量破坏植被导致耕地退化,农作物产量不高不稳
C [大量使用私家车会造成大气污染;大量占用耕地建设住宅使耕地面积锐减;大量破坏植被使耕地退化,以上均属于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大量种植优质杂交水稻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不是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2.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
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长时间超越环境容纳量
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B [综合三个图分析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随着生产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所以环境容纳量不会无限增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基础,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环境的报复。]
[课堂小结]
知 识 网 络 构 建
核 心 语 句 归 纳
1.我国人口的现状是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老龄化速度也较快。
2.人口增长会造成环境污染、资源短缺。
3.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长期坚持计划生育这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还加大了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1.下列有关计划生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工作
B.1982年,我国将计划生育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C.计划生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唯一措施
D.由于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时期内持续增长
答案:C
2.据图判断,该国需采取的人口政策是( )
A.控制人口增长 B.提高人口素质
C.鼓励多生育 D.延长教育年限
A [由题图可知该图的幼年和壮年个体所占比例远远高于老年个体,即人口增长过快,应控制人口增长。]
3.下列不属于造成环境危机的原因的是( )
A.环境污染 B.自然资源破坏
C.大力植树造林 D.人口的急剧增长
C [通过大力植树造林,可改善生态环境,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4.发生雾霾天气时,空气质量和能见度较差,必须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才能打赢蓝天保卫战。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丧失
C.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
D.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B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析,雾霾属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雾霾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但生态系统并未崩溃,B错误;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分析,雾霾可作为物理信息影响种群繁殖,C正确;从生态系统的保护分析,雾霾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造成的环境污染,D正确。]
5.阅读下表资料,完成以下问题。
表一:我国部分地区人口年龄构成简表
地区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15~19岁育龄妇女
A
38.52
56.44
5.03
23.29
B
10.92
76.83
12.24
29.55
C
11.08
70.77
18.15
26.56
表二:我国部分地区的人口变化数据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①
3.54
9.91
-6.37
②
34.30
11.04
23.26
③
3.99
6.19
0.00
(1)表一和表二为同样三个地区的人口的1%抽样调查统计情况,请将各个地区的人口数据准确配对:
A.______,B.______,C.______。
(2)在表二中③的增长率不等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表一的数据可以得出人口增长模式图,A为增长型,B为相对稳定,C中年龄大的人口所占比例最大,为衰退型。
(2)表二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等于自然增长率,是指在没有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
答案:(1)② ③ ①
(2)人口迁入影响增长
(备选习题)
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资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C [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行无废物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课件51张PPT。第6章 生态环境的保护第1节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点击右图进入…Thank you for watching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建议用时:2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人口增长过快 ②人口素质高 ③人口农村化 ④人口老龄化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A [我国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亟待提高、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
2.下列各项既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是( )
A.晚婚、晚育、优生、优育 B.控制人口数量
C.提高人口素质 D.大力发展经济
C [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首要任务。提高人口素质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举措,同时又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3.下列不属于人口增长引发的环境问题的是( )
A.无节制使用水造成的水资源紧张
B.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
C.过度开垦等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D.乱排工业废气造成的空气污染
B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本地物种的濒危和灭绝是因为入侵的外来物种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C [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由图中信息可知,四个国家中,③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自然增长率最高。]
5.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 )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新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B [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①正确;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利于解决粮食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②正确;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虽然可提高作物产量,但会污染环境,③错误;围湖造田,虽然可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但会破坏生态系统,影响生态平衡,不利于长期发展,④错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新品种,有利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⑤正确。]
6.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据图回答:
甲 世界水资源量示意图
乙 中国人均土地、耕地变化趋势图
(1)水是生命之源,地球表面约70%被水覆盖,淡水仅占总水量的2.5%,而能被人类利用的淡水只占总水量的0.3%,可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图乙可知,2000年时,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与建国初期相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可用淡水、人均耕地迅速减少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水资源是有限的,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更少,所以水是宝贵的。(2)由图乙可知,从1950~2000年,随着人口增加,人均土地、人均耕地逐渐减少。建国初期人均耕地0.2 hm2,到2000年人均耕地只有0.1 hm2左右,二者相差一半。(3)随着人口增加,淡水利用量增多,住房增多,科技文化设施增多,使人均耕地减少,另一方面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即使不增加住房、设施占用的土地,人均耕地也是减少的。
答案:(1)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非常宝贵的 (2)减少了一半 (3)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
[能力提升练]
7.下列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不相符的是( )
A.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健康的经济发展
B.设定更多的自然保护区,严禁任何开发利用
C.鼓励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与建设
D.提倡用保护生态环境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发展
B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是建立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的健康的经济发展,鼓励对环境有利的生产与建设,提倡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项指标去衡量发展。]
8.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沙尘暴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
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
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
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C [A项正确,反映了环境中沙尘暴这种特定气候变化对人的呼吸系统的影响;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B正确;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D正确;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C错误。]
9.如图是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箭头A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________。
(2)箭头B表示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将________输出给环境。
(3)箭头C表示人类对________产生的影响。
(4)箭头D表示环境对人类的________作用。
(5)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要使A、B、C、D达到良性循环,最根本的措施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只有这样才能实现________战略。
解析: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物质和能量,同时,人类的消费活动又将废弃物质输出给环境,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需协调好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答案:(1)物质和能量 (2)废弃物 (3)环境 (4)反馈 (5)人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6)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②搞好国土整治 可持续发展
(备选习题)
下列有关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地球环境容纳量
B.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
C.科技进步能解决因人口增长过快导致的资源短缺问题
D.人口过度增长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有密切联系
D [目前人口数量增长过快,但还没有达到K值。由于人为的政策,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不能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科技进步并不能解决对煤、石油等资源的依赖问题。人口过度增长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导致灾害的发生频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