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1.6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5-11-14 23: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1.6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二)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季五带的划分 [知识回顾]:1、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2、地方时、时区、区时的概念。
3、做水平运动物体偏移的规律。 一、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看图1.26分析回答下表内容: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昼长由北极向南极增加南极圈以上南回归线
23026,北回归线
23026,北极圈以上昼长由南极向北极增加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都一样都一样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1、昼夜长短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判断方法:昼弧长则昼长,夜弧长则夜长。纬度变化规律:(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夏至日: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2)秋分~次年春分(冬半年):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冬至日:昼最短,夜最长,北半球以北出现极夜春分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小时。1)春分日~秋分日(夏半年):秋分日南回归线冬至日另一种规律概括: 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1)昼夜长短状况与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关系: (2)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直射点移向的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北移,北半球昼增长。 直射点向南移,南半球昼增长。 (3)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赤道永远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
2、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赤道以北)达到最小值。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达最大值达最大值达最小值达最小值每年太阳直射两次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平面 平面 交角 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 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 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 变化四 季五 带昼夜长短的 变化赤道黄道黄赤太阳直射点季节纬度季节纬度小结二 、四季和五带的划分四季的划分1、天文四季:中国: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四季。 欧美: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划分四季。 2、气象四季:3、4、5月为春季;
6、7、8月为夏季;
9、10、11月为秋季;
12、1、2月为冬季。北纬23°26′南纬23°26′太阳直射的范围获得太阳光最热多热带南纬66°34′北纬66°34′太阳斜射最厉害的范围获得太阳光热最少太阳斜射最厉害的范围获得太阳光热最少有极昼和极夜现象有极昼和极夜现象北寒带南寒带北温带南温带 五带的划分:划分五带的作用:五带的划分反映了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减少的规律。 直高温最多极圈极昼极夜直寒带热带大极昼极夜少寒冷练习:课后作业:写出下列节日北半球所处季节,昼夜长短情况和变化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状况。
劳动节
教师节
国庆节
情人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