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0张PPT。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04年3月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三、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五、合理配置水资源六、10项战略对策一、西北地区的现状和问题(一)自然环境格局
范围: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六省市自治区的内陆河流域和黄河流域
土地面积:34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5.94%,划分为三大片,干旱区、半干旱草原区和黄河流域区。
(二)社会经济的现状和问题
主要存在两个方面问题: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二是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三)水资源概况:
1、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635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5.84%。
2、人均水资源量:2000年人均占有量1781立方米,为当年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80.5%,其中宁夏黄河流域217立方米,陕西渭河流域326立方米,青海湟水流域618立方米,甘肃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761立方米,为严重缺水区。
3、用水量和耗水量:2000年全区总用水量817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89.3%。4、用水效率:农田用水平均每亩实灌定额671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40%,万元GDP用水1736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1.85倍。
5、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全国为20%,西北地区为53.3%,某些地区超过70%,甚至100%。
(四)生态环境的主要危机——土地荒漠化
1、土地荒漠化的界定:99年全国荒漠化总面积为267.4万平方公里,本区范围约为218.3万平方公里,占81.6%。
2、由于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的土地荒漠化。
(1)河流上中游用水过多,造成下游河湖干涸,荒漠扩大;
(2)沙漠边缘区超采地下水,植被枯萎,造成土地沙化;
(3)大中型灌区灌溉不当,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3、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
(1)严重超载过牧,牧区土地退化、沙化;
(2)农牧区滥垦、滥牧、滥樵、滥采,造成土地退化、沙化;
(3)农区不合理种植结构和耕作制度造成土地退化、沙化;
(4)山区滥垦、滥伐,林地退化;
(5)黄土高原区边治理边破坏,土壤侵蚀仍在增加。
4、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加重的重要原因。
沙尘暴高发区下垫面,除地质历史形成的因素外,都属于土地荒漠化的范围。
(五)城镇工矿区生态环境危机——水环境污染。
2000年资料:本区严重污染地区和中度污染地区相加其人口占总人口的79.1%,渭河流域已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区之一。二、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一)生态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人类占用了过多的自然资源。20世纪以来,人口从大约1400万增至接近1亿人。供养不断增长的人口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现实可行性。
生态环境的人口容量是相对的。生产方式仍限于传统、粗放的外延型,没有抓住水资源这个制约因素,相应地提高用水效率。只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在西北地区是现实可行的。(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主要内容
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要统筹全局,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二要坚决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三要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相应地合理配置水资源;同时实施适当的人口政策,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三、合理安排生态环境建设(一)生态环境演变的历史背景。
干旱化趋势和地理环境是由于2000多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逐步隆起而形成的。
在西北地区,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活动开始于2000多年前,秦汉、隋唐和清代3个鼎盛时期“屯垦戍边”和“移民实边”,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农垦破坏了草原、草地的植被。黄土高原天然植被也遭破坏,水土流失日益加重。新中国成立修建平原水库,使草原超载退化,大规模地开荒种地。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和基本目标
1、生态环境建设的内涵。
一切旨在保护、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的总称。核心是要限制或取消那些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充分利用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达到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如果不顺应自然规律,仅凭人们的主观愿望,则往往事与愿违。
当前对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区,以为生态环境建设就是绿化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一些不适合种树的地方,也都在费尽心力地植树造林,年年植树不见树,或多年后仍是一片小老头树,有的地方为植树造林而超采地下水,“绿了一条线,黄了一大片”。这种简单化的认识和做法都应予以改正和防止。2、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目标。
防止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的继续扩大,下大力气治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荒漠化土地,以及不属于荒漠化范围内的退化土地,同时防治水环境的污染。3、生态环境建设的分区。
西北地区可划分为8个生态环境建设区(1)干旱荒漠—绿洲生态环境建设区;(2)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区;(3)长城沿线—阴山山麓生态环境建设区,即农牧交错带;(4)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区;(5)黄河沿岸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6)渭河平原生态环境建设区;(7)青藏高原黄河河源区;(8)山地生态环境建设区。(三)合理的植被建设布局
本区天然植被类型由温带半湿润向极干旱地区推移,依次为森林、草原和荒漠。
森林分布不多,主要在黄土高原的土石山区、内陆盆地周围的高山以及河流两侧的冲积地带上,具有巨大的水源涵养及防目土地荒漠化的作用,非常珍贵,天然林保护工程非常必要。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和半干旱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 图片(四)天然河湖的保护与恢复。
内陆河流的下游,延伸到沙漠的腹地,河流两岸由地下水支持的天然绿洲,以及河流终端的湖泊、湿地和周边植被,都起着分隔和限制沙漠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坚决保持现有河湖格局的基础上,应尽可能地增加入湖水量,将20世纪60年代以后消失和萎缩的湖泊,加以不同程度的恢复,从而恢复河流的原有长度,并恢复河湖水质。具体建议:(1)准噶尔盆地:使西端的艾比湖水而恢复到接近原有水面,中部的玛纳斯河延伸到玛纳斯湖,要坚决制止地下水的超采;(2)塔里木盆地:适当恢复塔里木河终端台特玛湖的水面;(3)河西走廊:适当恢复黑河终端东居延海的水面,使疏勒河目前的终端西大湖不再萎缩;(4)柴达木盆地:保持目前的河湖格局不再萎缩;(5)青海湖:争取湖水位逐渐稳定;(6)渭河:逐步解决中、下游河道的严惩污染和淤积问题;(7)黄河干流:尽快解决两岸城市、工矿和农牧业的污染问题;(8)保护绿洲、草原和沙漠(地)内尚存的湿地。刘家峡水库(五)防污减灾对策。
1、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1)工业排污量大;(2)城市污水处理率低;(3)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高。
2、制定适合当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技术经济政策:(1)加强节约用水;(2)推行清洁生产;(3)实施污水处理后回用;(4)采用适合当地特点的废水处理工艺与技术;(5)制定适合各地特点的水污染防治指标;(6)实行“污染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等经济政策;(7)重视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技术的开发和成套设备的制造供应。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一)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的基本途径。
根据提高总体用水效率的需要,逐步调整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化。
在建设现代农业、控制并逐步压缩农业用水的目标下,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及科学技术水平,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和乡村。(二)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现代农业体系。
1、西北地区农牧业的主要问题是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占有全国18%的耕地,19%的水资源,仅生产了全国8.8%的粮食,6.7%的肉类。全区拥有草地26.3亿亩,占全国的64%,而牧业产值仅占全国的7.5%。
造成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是农牧业与水地资源之间结构性错位:全区农牧业结构中,种植业占70%左右,畜牧业比重仅为28.5%左右.这种产业结构与本地区水资源贫乏而草地资源丰富的资源结构严惩错位.在种植业内部,高耗水的作物比例偏大.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农牧业的低投入:灌区老化,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平均仅为0.3~0.4,水资源粮食生产效率0.58公斤/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4%。
2、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近期目标。转达变增长方式,高效、节约、可持续利用水土资源。
3、建设现代农业体系的基本途径。改变单一性的生产结构为农牧加工复合型,发展现代节水灌溉农业和现代旱作农业;建设高标准基本农业田和基本草牧场;退耕休牧,变广种薄收为少种精种多收,变过牧超载为以草定畜、草畜平衡。
(三)建设高产节水防污的工矿业。
1、能源工业的水预测和今后对策。
石油、天然气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2000年占本区工业总产值的23.78%,预测石油石化和煤炭至2015年的用水量为9.3亿立方米。
做好水源建设,推行节水减污的生产技术。加强企业水利设施建设和污水处理回用。2、矿产开发的用水预测和对策。
在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57种矿产资源中,西北有37种超过全国储量的一半,2010年的矿业用水量将增至12.5亿立方米,数量相对不大,但需加强污染防治。
钢铁工业是本区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很多小金矿和小黄金生产企业,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对不能改造者,应坚决关闭取缔。(四)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城镇体系。
1、城镇化发展及用水增长趋势。
人口增长如不加以控制,2030年可能达到1.3亿人;如果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望控制在1.2亿人之内。预测城镇化率2010年将接近40%,2030年将超过50%,仍低于全国水平。城市用水的总需求量到2030年将增长近一倍,约需70亿立方米。2、城镇水务设施建设。
当前的问题是城市水务基础设施不足,供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严重滞后。
3、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城镇化规划。
城镇发展要严格遵循与自然条件相协调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条件的可能;要顺自然、依水源、靠全局、有重点、重质量,因地制宜地做好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西北地区已形成“四带一环”的城镇格局。“四带”是指4条主要以省会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市带,包括西宁—兰州—渭河流域城市带、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城市带、武威—张掖—酒泉河西走廊城市带和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城市带。“一环”是指沿塔里木盆地连绵分布的城市环带。城市和城市带的发展规模不能超过当地水资源供应的可能。可考虑将生产基地与生活基地分开进行布局,或预先考虑替代产业。对已建的少数条件十分窘迫的工矿城镇应及时加以调整。五、合理配置水资源(一)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与展望
1、近年来气候与水资源的变化趋势。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也趋于变暖,近50年来西北各地降水量的变化 ,呈现东降西升的趋势,其分界线大致在河西走廊东部。黄河流域径流量减少的幅度比降水量大。内陆河流域径流量有所增加,是由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冰川融水有所增加。(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
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总要求是:
在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合理用水时,必须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留有适当余地。统筹兼顾河流的上中下游,而且还要充分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复杂转化,以及地下水的可持续利用。
三大片不同的自然环境,需要分别加以分析并规定水资源配置的具体要求。1、内陆干旱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保证河流下游生态环境的耗水,使下游的生态环境和上中游的社会经济系统合理分享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的耗水以各占50%为宜。
一定要保证生态环境的耗水不低于水资源总量的50%。
社会经济用水的内部配置:农田灌溉用水应大力节约并逐步压缩。城镇和工矿发展必须增加的用水量除少数地区由外外流域适当调水外,大部分地区原则上由农业用水有偿转移,并提高水的回收利用率。2、半干旱草原区。
水资源配置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防止因地下水超采而影响草原的天然植被。只可在一些降水量超过400毫米及个别有引水条件和地下水丰富的地方,适当建设人工饲料基地,少量用于发展社会经济。
如果没有可靠的地质勘探资料,证明确有可以再生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盲目大规模抽取地下水进行社会植树造林。 3、黄河流域区。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缓解干旱年份的水资源危机。近年来黄河流域特别是兰州以下一些支流的径流量大幅度减少,黄河出境的平均年水量(以三门峡入库水量表示),已从50~70年代的413亿立方米降至225亿立方米,其中1997年以来直到2002年,黄河出境的年水量都小于200亿立方米,严重威胁到黄河下游的社会经济用水和河道的冲沙用水。
主要应依靠天然降水恢复植被。从长远看,还需要通过西线南水北调,适当补充水量。西线南水北调可能的调水量约为150~170亿立方米/年。(三)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布局。
1、对现有水利工程的评价。
经过50多年来各级人民政府和广大群众的努力,基本建成了开发利用西北地区水资源的工程系统,支持了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西北地区的水利工程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粗放;二是水资源开发的过度。 2、近期的水利工程布局原则。对现有和在建工程进行调整、更新、改造和配套为主,新建工程也应以地方的中小型工程为主。一些不利于下游生态和蒸发损耗很大的平原水库,要调整功能,有的应予报废或以山区水库替代;三门峡水库在小浪底建成后应调整功能,尽可能降低渭河入黄河口的潼关水位,对拟建的大型水库,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在慎重考虑生态影响和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决定是否兴建,何时兴建。3、近期有条件开工的重大工程项目。(1)陕西的渭河综合治理工程;(2)新疆的北坡水资源开展工程和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3)青海的引大济湟工程;(4)甘肃的河西走廊综合治理工程和陇中引洮工程其中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应尽早立项;(5)宁夏的扬黄扶贫工程和青铜峡灌区更新改造工程;(6)内蒙古草原区综合治理水利工程和河套灌区更新改造工程;(7)陕蒙地区黄河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工程。
4、在中、远期考虑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
(1)西线南水北调工程;
(2)新疆从天山北坡调水工程;
(3)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和大柳树灌区工程;
(4)黄河中游水利枢纽和两岸灌区工程。 六、10项战略对策(一)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在水资源最为紧张的新疆天山北坡、甘肃河西走廊的石羊河以及陕西的渭河,目前都还没有实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全面综合规划,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量、质并重,城乡兼管,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 (二)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植被建设以封育为主,退耕休牧还草。
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应明确规定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并充分利用草原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的成败关键是:在退耕还林和退耕休牧还草后,能否真正建成替代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条件。集中使用农、林、水等各方面的资金,综合建设基本农田、饲料基地或经济林果基地。
退耕休牧还草必须与围栏、轮牧、小水利、人工草场等措施相结合。
腾格里沙漠(三)防沙治沙的重点是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人类与沙漠的正确关系应当是:人与沙漠和谐共存,既要避免“沙进人退”,也不要盲目地“向沙漠进军”。相当多的地方,总结多年来防沙治沙的正反面实践经验是:“人进沙进,人退沙退”。
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但从总体上说,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征服”沙漠。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对农牧业的资金投入。
最主要的是将低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消耗的传统农业转换到高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消耗的现代农业的轨道,从破坏生态环境的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农牧业的基础建设。
(五)因地制宜地保证粮食供需平衡。
就西北地区来说,要求各地粮食自给存在的实际问题:粮食在某种意义上是水资源的载体,在西北地区,按较先进的用水定额,1公斤粮食一般需水1吨(目前的平均水平是1吨水产粮0.58公斤)。不强求陕、甘肃、青海等省粮食自给和西北地区粮食自给。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剂解决问题。
(六)发展工矿业,推进城镇化。
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水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西北地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志,坚决防治污染。
(八)实施少生快富的人口政策,消除贫困。
为了保证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功,必须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合理调整人口布局,最终消除贫困现象,主要措施包括:制定“少生快富”的有关政策,在少数民族中推行计划生育。加大教育投入,尽快普及九年制教育。鼓励和支持西北地区输出劳力、引进人才。在规划的自然保护区和一些没有发展前景的地方,实施生态移民。 (九)抓紧前期工作,建设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建议在2010年前完成包括生态环境评估的工程前期工作和开工准备,2015年争取第一期工程通水,2030年前后完成二、三期工程。
(十)建立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
要综合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别是农、林、水和城建、环保、扶贫等部门,要统一规划,通力合作,使国家和社会的投入,发挥最大的效益。
结 束 语
西北地区是我国最干旱的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在今后的大开发中,如何在保护和重建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使社会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对于西北地区来说是极大的挑战。
要坚决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针,坚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建设高效节水防污的经济与社会。提高用水的效率与效益。
我们相信,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在今后10年内必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生态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大西北,将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