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和成因
1. 考点实录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环境问题的防治;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 重要概念
1.环境污染:
2.生态破坏:
3. 基础知识梳理
4. 知识要点扫描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 具体表现 主要原因 典型案例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 任意排放工业“三废”和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 我国的“三河”(辽河、海河、淮河)、“三湖”(滇池、太湖、巢湖);泰晤士河上悲剧;重庆天然气井喷
水体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垃圾污染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量有害垃圾 大城市郊外的垃圾场
噪声污染 建筑、娱乐、交通 城市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原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科索沃贫铀弹的危害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俣湾汞污染;巴西海上石油泄漏;
生态破坏 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森林面积锐减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滥伐、滥垦、滥牧,自然植被遭破坏 中国的荒漠化趋势和沙尘暴;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巴比伦王国的消失
土地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鲁西北)的次生盐碱化
大气增温、臭氧层破坏 过量排放二氧化碳、氟氯烃 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恶化、沙漠扩大;南极、北极、西伯利亚、青藏高原臭氧层空洞
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破坏、过度捕捞 生物多性破坏;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
(二)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分布特点 含义 表现
地区 主要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地域性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政策、环境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有所不同 城市 环境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乡村 生态破坏 资源利用方式不当造成强度过大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 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和处理环境问题;③发达国家污染工业的转移
发达国家 较发展中国家为轻,以环境污染为主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强大的经济实力进行防治,使环境质量好转
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不只是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 环境污染: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环境问题发生的机理
从发生机理上看,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是伴随着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发展问题而出现的。其中人口问题是产生环境问题的根源(原因是:①人口数量的剧增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压力;②人口素质的低下直接导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和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进而造成环境破坏),发展问题是环境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环境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
(1)人口压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注一: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
自然资源 资源总量的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的世界位次 人均占有量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土地资源 第3位(俄、加、中) 1/3
耕地资源 第4位(美、印、俄、中) 第67位 1/3
矿产资源 第3位(俄、美、中) 第80位 3/5
河流年径流量 第6位(巴西、俄、加、美、印尼、中) 第88位 1/4
森林面积 第6位(俄、加、巴西、美、芬兰、中) 第121位 1/5
注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所产生的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 滥垦草原;城市、工、交基本建设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等 土地遭受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而丧失大量良田;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物资源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等 森林面积不断减少,许多野生动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水资源 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 地下水位下降;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严重
矿产资源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 矿产资源浪费以至枯竭
(3)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5. 针对题型练习
第二讲 可持续发展
1. 点实录
人地关系的演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2. 重要概念
1.可持续发展
3. 基础知识梳理
四.知识要点扫描
区分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
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都会造成环境异常和破坏,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但其成因、强度、结果等各方面都存在差异。
1.表现形式不同(如下表所示)
灾害成因灾害系列 成因分类 表现形式
自然灾害 天文灾害 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异常(如黑子、耀斑等),新星爆发,陨击(陨石流),彗星冲击
地球灾害 气象灾害 又称气圈灾害,包括干旱、暴雨、暴风雪、冰雹、风灾(台风、飓风)、酷热、寒流、雷电
水文灾害 又称水圈灾害,包括侵蚀、冰川、海啸、陆沉(地面沉降)、土壤盐渍化、海岸坍塌、地裂、地陷等
地貌灾害 泥石流、洪灾、水土流失、雪崩
地质灾害 又称岩石圈灾害,包括地震灾害、火山爆发、古今构造运动、山崩、滑坡、坍塌、地裂、地陷等
生物灾害 生态冲突、物种灭绝、森林火灾、虫灾、鼠害等
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
生态破坏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形成原因不同
自然灾害主要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人类活动可能加剧或减轻某些自然灾害的程度;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自然原因也可以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引起环境问题。
3.作用强度不同
自然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强度大,环境问题有的具有突发性,有的则往往持续而缓慢地危害人类健康。
四.针对题型练习
增长率较高
人口压力较大
基数庞大
人 口 增 长
物质需求超出环境供给资源的能力
物质消耗超出环境消化废物的能力
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
生 态 恶 化
环 境 问 题
人口持续增长
生态意识淡薄
开采过程就是耗竭过程
利用超过极限恢复困难
蕴藏量在一定时期内不增加
补给再生和繁殖需要时间
环 境 问 题
非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
自 然 资 源
经济迅速发展
人口素质低下
自然资源需求量越来越大
采 用 有 害 生 产 方 法
只关注经济领域的活动
以产值和利润增长、财富增加为目标
传统的发展观
传统的发展模式
不认识或不承认环境价值
追求最大经济效益
损害环境换取经济增长
环
境问题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