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8张PPT。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宇宙一、教材分析二、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三、教学方法、手段及实施策略四、学法指导及其理论依据五、教学程序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课所讲述的内容是人类认识地球、解释地球自然现 象的第一步。
2、教材编写意图:
使学生对地球的宇宙环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今后学习有关人与环境方面的内容奠定基础。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2)能力目标:
(3)德育目标:4、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
(2)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
5、教学难点:
(1)如何理解宇宙的特点
(2)如何正确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1、高一学生对宇宙及地球方面的知识已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教学中要补充一些科学知识来帮助形成一定体系。
2、高一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等都有待培养。因此要利用多媒体把抽象事物具体化。
3、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设计时要多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空间。1、教法及依据:参与型教学
“以学生参与为标志,以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主体席子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教学手段及依据:多媒体教学
3、实施策略:
(1)保证学生思维活动时间
(2)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3)图文结合,边讲边练学法指导及其理论依据:
教学的实质在于教师“教”学生“学”,学生要达到“乐学—学会—会学”,“授之以渔”。本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
(1)学生要明确教学目标,扣紧主题,准确地从地理教材提取有效信息。
(2)学会正确地阅读和分析地图,达到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准确认识地理事物的相互规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1 ' )
2、读图思考总结(10 ' )
3、师生共同讲述(5 ' )
4、课堂练习总结(7 ' )
5、读图讨论(13 ' )
6、学生讨论(6 ' )
7、本课总结(2 ' )
8、课外练习(1 ' )第一节 人类认识的宇宙土星(行星):
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 土星有美丽的光环,被较多的卫星所拱卫。它的体积约是地球的740倍之多,质量约是地球的95倍。彗星:
在扁长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哈雷彗星是第一颗经推算必将重新出现而得到证实的著名在彗星。哈雷彗星的公转周期是76年。哈雷彗星
宇宙间的大群尘粒和固体小块与地球相遇时,人们会看到天空某一区域在几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时间内数量显著增加,有时甚至像下雨一样,这种现象称为流星雨。流星: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蟹状星云是金牛座中的一团无定形的膨胀气体云,它的大小为12 . 7光年,总辐射光度比太阳强几万倍。恒星: 由炽热的气体所组成,本身能够发光的、近似球状的天体。例如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表面温度6000oK,发出的光略带黄色。太阳在恒星世界里,质量大小、年龄均处于中等地位。所有存在于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等,通称天体。基本天体:恒星天体: 星云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历程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日月星辰绕地球转动十六世纪哥白尼“日心说”二十世纪以来对宇宙的认识不断加深3、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1、天体
2、天体系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小行星带
说明:
1、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的轨道之间。可 形象记忆为“火”烧“木”时留下的炭渣。
2、“ ”代表没有卫星,“ ”代表有卫星,其中 土星的卫星数目最多。各级天体系统的空间尺度学生活动:地球半径(6371千米)/太阳系半径(60亿千米)=
太阳系直径(120亿千米)/银河系直径(7万光年)=
银河系直径(7万光年)/总星系直径(400亿光年)=
地球半径(6371千米)/总星系半径(200亿光年)* 地球在宇宙中是沧海一粟 1:9419151:551880001:571429= 1: 31536023652000000000二、宇宙中的地球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有自己的特点,但并不特殊。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一颗适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太阳系结论1:1、地球在九大行星中与太阳的距离适中
2、九大行星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等,
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之中。结论2:1、地球在九大行星中质量和体积适中。
2、地球自转、公转速度适中。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物质的存在。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1、 地球在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中。2、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使地表温度不致太冷 或太热,使地球上存在液态水。3、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其引力使地球表层 存在大气层。4、地球适宜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使地表日 温度的年温度变化平缓。探 索 地 外 文 明 现代的天文观测和实验,越来越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宇宙间任何天体,只要条件合适,就可能产生原始生命,并逐渐进化为高级生物。人类为了探索地外文明的存在并试图与地外智慧生物取得联系,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如:发送无线电波、在空间探测站上装各种资料等。
人类期待着地外智慧生物的回音。
总 结 宇宙是由无以数计的各类天体组成的庞大空间,地球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微尘,一颗普通的行星。地球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出现了生命,成为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但是,在银河系中太阳是两千多亿颗恒星中的普通的一颗,银河系又是总星系的10亿个星系中的一个星系,中这些恒星周围的行星上,应该有生命存在,他们可能比地球人智慧更高。所以地球生命这种特殊性,在广阔的宇宙中又应是一种普通现象。课外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外星人、飞碟等的有关报道材料,做成小报并以专题板报的形式展出。謝謝,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