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7张PPT。 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 第三节 当代面临的环境问题Designed by Wang Wenliang 火 山 喷 发 龙 卷 风思考: 环境问题古已有之,为什么最近几十年才 开始受到特别关注?新课标要求归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全球性环境问题 20世纪初,世界人口只有约16亿。1999年10月,世界人口已经突破了60亿。随着人口的激增、生活需求的扩大以及工业的迅猛发展,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污染,生态遭到破坏,环境问题已从地域性走向全球性,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一)温室效应人为增强,全球气候变暖1.原因
自然原因:厄尔尼诺、太阳活动等。
人为原因:a.燃烧大量矿物燃料,向
大气中排放大量CO2
b.毁林,使森林吸收、固定的CO2迅速减少。
温室效应2.影响 (1)会引起海平面上升。
a.原因:
①气温升高 海水温度升高 海水膨胀 海平面上升
②高山冰雪、两极冰川冰雪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③人为原因导致陆地地面沉降,会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
思考:全球变暖会导致喜马拉雅山的雪线怎么变化?(变高)b.影响
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加强风暴潮作用 加剧海水入侵淹没土地洪涝灾害加剧土地盐碱化陆地污水排放受阻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2)导致生态系统调整
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改变植物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由于气候变暖,物种将易于患病和遭受病虫害袭击,一些物种将由于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生产率降低,某些脆落性物种灭绝的风险会增加。
由于CO2浓度的升高,植物光合作用会 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会有一定的提高,这叫“CO2的施肥效应”。这一效应对小麦、水稻、大 豆尤为明显。注意(3)导致干旱、洪涝、暴雨等灾害时间的增加
研究表明:北半球高纬度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的更加干燥。此外,热带气旋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4)对人体健康威胁加大
全球气候变暖会威胁人类健康,特别使热带、亚热带国家的低收入人口的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者扰乱人的新陈代谢。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3.防御措施(1)减少CO2的排放量: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2)植树造林(二)臭氧层破坏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平流层中,臭氧在大气中的含量极少,但它能够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臭氧层空洞:1984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1985年美国“风云7号”气象卫星证实了这一发现。此后的观测发现,南极臭氧层空洞尤扩大趋势,北极地区和我国青藏高原上空也存在臭氧浓度相对周围地区较低的区域。1.原因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
人为原因:大量排放氟氯烃化合物(氟氯烃在低空很难分解,上升到平流层,在紫外线照射下,会对臭氧有破坏作用,氟里昂(CCl2F2)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氯原子,并迅速与臭氧发生连锁反应,使臭氧变成氧气。2、危害 使达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强,紫外线辐射增强会引发皮肤癌、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还会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3.防御措施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的制冷系统。(三)酸雨蔓延1.概念:大气中的雨、雪、霜、雾等各种降水,当其pH值低于5.6时,便称为酸雨。当pH值低于4.5时,称为重酸雨。
2.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无物等酸性气体。
3.分类:根据成因,分为:
(1) 硫酸型酸雨:大气中的SO2 60%来自于煤,30%来自于石油。
(2)硝酸型酸雨: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机动车辆废气排放、化石燃料、化肥使用、发动机的排放等。工业大气污染,导致硫酸型酸雨。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硝酸型酸雨4.危害(1)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
(2)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农作物
(3)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
(4)危及人类健康5.分布
(1)世界:目前,整个欧洲都降酸雨,在北美东部和加拿大南部酸雨也很严重,酸雨还席卷了包括印度、中国、日本、东南亚在内的亚洲,因此是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
(2)中国中国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已成为酸雨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川、黔、桂、湘、赣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出现重酸雨。
6.防治:
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有效措施:研究煤炭资源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如洁净煤技术、清洁燃料技术等。
(四)森林锐减1.森林的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维持全球生态平衡等。
2.森林锐减的原因:(1)滥砍乱伐( 2 )森林火灾(3)酸雨污染3.世界森林分布及消失量世界森林主要分布在南美洲、非洲、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以及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大陆北部的亚寒带针叶林。正是这些地方人烟稀少,交通不便,开发较晚,才保持了大片森林。然而,南美洲、非洲、亚洲、北美洲的森林正在遭受严重破坏。(五)水体污染 1. 原因: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不仅污染陆地水体,而且污染了海洋。
2.危害:影响人体健康
导致水质型缺水
引起“赤潮”等生态灾害赤潮:人类生活、生产的废水、废物(含N、P等营养元素)排入海洋中,尤其是在一些封闭的海湾、湖泊等水体中,由于水体的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弱,一方面,污染物易于积累,另以方面静水利于水生植物繁殖,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使海水中甲藻、硅藻等赤潮生物大量繁殖,这些赤潮生物附着在海水表面,导致海水缺氧,而使鱼类大量死亡。(六)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 1.原因: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化异常,特别使中纬度地区气候正朝暖、干方向发展,使生态向有利于沙漠化的发生;存在一些不利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干旱、降水变率大、土壤疏松等,特别是强劲频繁的风为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人为原因:过度农垦、过度放牧、
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2.分布:世界荒漠化非常普遍,沙漠化进程加快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现有沙漠边缘,在农牧过度带尤为严重。一、沙尘暴: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很浑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灾害性天气现象。沙尘暴是干旱和荒漠区特有的灾害性天气。它的出现是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尘源和不稳定空气状态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 生沙尘暴。在我国西北地区,森林覆盖率本来就不高,贫穷的西北人民还想靠挖甘草、搂发菜、开矿发财,这些掠夺性的破坏行 为更加剧了这一地区的沙尘暴灾害。裸露的土地很容易被大风卷起形成沙尘暴甚至强沙尘暴。 沙尘暴的危害有很多:1、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沙尘暴对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绝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近5 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多人。 2、大气污染、表土流失。沙尘暴降尘中至少有38种化学元素,它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地区的大气环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 后,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什么是扬沙、浮尘? 扬沙与沙尘暴都是由于本地或附近尘沙被风吹起而造成的。其共同特点是能见度明显下降,出现时天空混浊,一片黄色。两者大多在冷空气过境或雷雨影响时出现,北方都是在春季容易出现。所不同的是扬沙天气风较大,影响的能见度在1公里到10公里之间;而沙尘暴风很大,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浮尘是由于远地或本地产生沙尘暴或扬沙后,尘沙等细粒浮游空中而形成,俗称“落黄沙”,出现时远方物体呈土黄色,太阳呈苍白色或淡黄色,能见度小于10公里,大致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后。二、沙尘暴的时空分布 世界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分别位于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的沙尘暴区属于中亚沙尘暴的一部分,主要发生在北方地区。总的特点是西北多于东北地区,平原或盆地多于山区,沙漠及边缘多于其它地区。我国沙尘暴的季节和月份变化特点是:春季最多,约占全年总数的一半,夏季次之,秋季(新疆地区为冬季)最少;按月份来看,4月发生频率最高,3月和5月次之,9月(新疆为12月或1月)最低,另外沙尘暴也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主要发生在午后和傍晚。 三、可能用以指示荒漠化的迹象(七)生物多样性遭破坏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与生态系统三个水平上保护。2.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原因捕杀海豹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污染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污染大量捕杀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遭破坏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1)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对于为人类提供基本食物来源是至关重要的。
当今自然界还有许多尚未被开发的潜在食物资源,估计有80000余种陆生植物,但仅有150余种被大面积种植。面对迅速增长的人口和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大量粮食和经济作物,开发新的作物种类和改良现有品种以提高单位产量势在必行。多样性的物种提供了开发的基础。
(2)生物多样性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是无可估量的。人的医疗保健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生物,有许多药用植物(如胖大海、金银花、枸杞、菊花等)、药用动物(如蜂毒可以治疗
关节炎、蛇毒能控制高血压等)。药用植物----女贞药用植物---何首乌枸杞胖大海(3)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工业原料。如木材、纤维、橡胶等。甚至能源——石油、煤、天然气也是由古代森林所储藏的几百万年前的日光所提供。(4)生物遗传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基因资源。每一个物种或品种在遗传组织上都可能是唯一的,即使是一草一木也应该珍惜。人类未来还会面临意想不到的挑战,那些现在看来毫无用处、微不足道的生物,也许将来某一天能帮人类免于饥饿、祛除疾病。
多样性的生物除可以为人类直接利用外,还有很多间接作用。如森林可以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等,微生物可以净化水、处理垃圾。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人类生活和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整个地球生命的基础。保持生物多样性才能使整个生态系统得以平衡和稳定。(八)垃圾污染与危险废弃物转移 城市工业、人口集中,废弃物积存使一种必然现象,城市垃圾处理成为困扰人们的一个难题,将垃圾倒入海中又会造成海洋污染。危害:不仅占用土地,而且污染大气,滋生蚊蝇、病菌,传播疾病,并通过雨水淋溶,污染农田和地下水等。
而且,垃圾污染的过程是长期的、缓慢的,往往经历数年或者数十年才能发现,由于污染途径广,可能比单纯的点状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危害更大。垃圾污染另外,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已成为新的全球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