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第24课 课题:《诗词五首》之《饮酒(其五)》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6.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饮酒(其五)》是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第一首古诗,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 (?https:?/??/?baike.so.com?/?doc?/?5351595-5587053.html" \t "_blank?)创作的组诗《饮酒 (?https:?/??/?baike.so.com?/?doc?/?5349992-5585448.html" \t "_blank?)二十首》的第五首。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学习这首古诗,应当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韵律特点,把握诗人情感。
2. 教学重点
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能理解古诗大意体悟诗人情感。
3. 教学难点
品味古诗的意境,体悟诗人情感。
【学情分析】
1.学生知道了什么:
学生已经有了朗读古诗的基本能力,比如较为正确的朗读、节奏的划分、内容的感知等等。
2.学生能够自己解决什么:
学生们能够借助工具书及课文注释把握古诗大意,并在预习中熟练朗读古诗,还可以查找有关作者的相关资料。
3.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
通过朗读方法的指导和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有感情的诵读古诗。通过诗意的品读赏析,来品味古诗的意境。通过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深入体悟诗人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教学目标】
1.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体会古诗韵律特点,让学生熟读成诵。
2.通过诗句的赏析,品味古诗的意境。
3.体悟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归隐田园、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东晋有位诗人,有一架无弦琴,没有弦,更没有指示音阶的标识,只是一个略具琴型的木板或木箱。每当朋友相聚,他就携琴赴会,别人弹琴,他也抚弄着那张怪异的无弦琴相和。问他无弦无声,弹的是啥?他就真诚地回答:“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只要在琴中表达出自己的意趣就行了,一定要弹着弦弄出些响声干什么。
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陶渊明,异于常人又高于常人。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古体诗《饮酒(其五)》。去欣赏诗中别样的秋日风光,体悟诗人的意趣。
老师提前批阅过了大家的学案,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任务,有同学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为什么呢“欲辨已忘言”?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能力?希望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解开大家的疑惑。
二、 读出诗歌韵味
1. 读准字音和停顿
大声自由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后两遍,读顺诗句,有板有眼。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样读就读得有板有眼了。
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读出节奏,有板有眼。
2.读出韵律和味道
读古诗,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怎样才能读出味道呢?
示例:比如:“结庐在人境(快速而平淡)”这样读,能读出他它的味道来吗?
那这样读呢?(缓慢而深情)有味道了吗?
让生比较老师读得和刚才有什么不同?
速度慢。也可以尝试一下拖音。还可以将字词重读,尝试加入自己的动作。
出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大家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给同位读一下。
生:(自由读),?
小组推荐学生读。
换种方式来读:
老师读一半,大家读一半。
结庐~~~,而无~~~。……
老师读上句,你们读下句:
结庐在人境,~~~~~。问君何能尔,~~~~~。……
【设计意图】为达成教学目标1中的“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体会古诗韵律特点。”
三、品味秋日风光
请同学们再读古诗,快速圈画诗中描写秋日风光的诗句。用“我从陶渊明笔下读出了一个 的秋天,你看 。”写一段文字。(要求发挥想象和联想)
预设: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恬淡高洁、宁静闲适的。
你看:那东篱下栽种的菊花正在盛开,这秋风中傲然开放的花儿,不与群花媲美,愿和寒霜为伍。(你看:篱笆周围菊花盛开着,散发出幽幽的清香。信步走去,采摘几朵细细观赏把玩,不经意间一抬头,巍巍南山就静默在眼前。)
菊花: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不第后赋菊》 (?https:?/??/?www.so.com?/?s?src=biu_poem_card&q=%E9%BB%84%E5%B7%A2 %E4%B8%8D%E7%AC%AC%E5%90%8E%E8%B5%8B%E8%8F%8A&fr=so.com" \t "https:?/??/?www.so.com?/?_blank?)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 (?https:?/??/?www.so.com?/?s?src=biu_poem_card&q=%E5%85%83%E7%A8%B9 %E8%8F%8A%E8%8A%B1&fr=so.com" \t "https:?/??/?www.so.com?/?_blank?)
师评: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自陶渊明后,菊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它象征隐士和高洁的品质。
见:
“悠然”一词的含义:闲适淡泊的样子。其中有一字用的绝妙,是哪个字?能否把“见”字改为“望”字呢。
引导:陶渊明喝了几杯酒,略带醉意,来到东篱下是想干什么呢?对“采菊”,当他采撷几朵菊花时,一抬头,偶然看见了悠悠南山,“望”字是有意为之,而“见”字是无意为之。无意为之,眼前一片明朗空阔,心情最为“喜悦”“惊讶”。这种偶尔得之的心情也更为轻松自在。(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指导朗读:想象你就是陶渊明,身临其境的读一下。读的时候要在声音里流露出这种喜悦;既然这么愉悦,那么朗读时嘴角上翘一下会更好。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笔下的秋天是愉悦美好、自由安适的。
你看:到了傍晚,山中的景象多么美好,云气升腾缥缈,萦绕于峰际。山中的鸟儿自由自在的飞翔,它们叽叽喳喳的此呼彼应,结成伴儿返回静谧的山林窝巢。
出示《归园田居(其一)》进行对比阅读。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有什么共同点:都写了鸟。不管是“飞鸟”还是“羁鸟”都喜欢回归山林,喜欢大自然。这是在写鸟吗?这其实也是陶渊明在含蓄的在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啊。
诗歌中的景象,往往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我们称之为意象。陶渊明将“菊花”“南山”“山气”“飞鸟”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呈现出了不一样的秋天。也表达出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设计意图】为达成教学目标2中的“通过诗句的赏析,品味古诗的意境。”
四、体悟诗人真意
请你再读这首古诗,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预设:
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宁静恬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陶渊明
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指导:“庐”简陋的小屋,有深刻的文化内涵,代表着一种品格和志趣。《论语十二章》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刘禹锡《陋室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人境”是什么意思?明确;这是陶渊明自创的词,后世已经把他变为了一种文化现象。白居易的“不与人境接,开门寺向山。”黄遵宪的居室被称为“人境庐”。
“车马喧”,想象一下陶渊明门前的景象:有平民,亦有官员。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各种高官大马、吆喝应酬、尔虞我诈,应该很嘈杂、很混乱、很黑暗。
但陶渊明在这喧嚣扰攘的尘世,用了“而无”两字,真的是没有这种景象吗?
生:有这种景象,但是陶渊明没有把它看在眼中、放在心上。
师:为什么呢?
2.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明确:这是一组设问句。
师:哪两个字告诉了我们“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如何理解“心远”两字?
不受环境所影响,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人境”了。这与周敦颐《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相类似。保证自身的高洁,保证内心的宁静淡泊,自然而然就“心远”了。
这句诗也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一个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
指导朗读:自问自答,自足、自豪。读出这种自豪之气和清静之味。
3.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学生疑问最多的句子:“真意”是什么?为什么“不知道怎么表达”)
师引导:“此中”指什么?前面的景色和生活。如果你是陶渊明,现在请你说一下这种景色和生活中包含着怎样的“真意”呢?
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宁静淡泊、超脱世俗……
明确:真意不是不能分辨、也不是不能说出。而是“真意”无须说出,“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指导朗读:吟读,停顿与延长的变化,“言为心声”读出品格。
出示背景材料: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生活于东晋后期。他少年时接受了儒家用世的思想,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他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发现自己的理想在当时社会中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看不惯政治黑暗,贵族腐败。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自资”。
从材料中发现:陶渊明隐居是自主型的、沉浸式的。他的隐居是愉悦自得、心灵安适的。“此心安处是吾乡”。无论什么样的处境,心灵的宁静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
师生小结: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3中的“体悟诗人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归隐田园、宁静淡泊的生活态度。”
五、请同学们背诵本诗。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1中的“熟读成诵”。
【当堂检测】 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陶渊明(东晋)
景:菊花 南山 山气 飞鸟 意象 ——热爱自然
情:心远 真意 ——宁静淡泊
作业设计:
A、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不少于60字)
B、请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看他笔下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
PAGE
2
(共22张PPT)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一、读出诗歌韵味
1.读准字音和停顿。
要求:自由大声朗读四遍。
前两遍,读准字音; 后两遍,读顺诗句。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读出诗歌韵味
2.读出韵律和味道
提示:语速 重音 拖音 动作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 ,而无 。
问君 ?心远 。
采菊 ,悠然 。
山气 ,飞鸟 。
此中 ,欲辨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
问君何能尔? 。
采菊东篱下, 。
山气日夕佳, 。
此中有真意, 。
二、品味秋日风光
再读古诗,快速圈画描写秋日风光的诗句,
用“我从陶渊明笔下读出了一个 的秋天,
你看 。”句式,写一段文字。
发挥想象和联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采菊东篱下,
悠然 南山。
见
望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苏轼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意象
热爱自然 归隐田园
三、体悟诗人“真意”
再读古诗,结合具体诗句,
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论语十二章》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刘禹锡《陋室铭》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写作背景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生活于东晋后期。他少年时接受了儒家用世的思想,有“大济苍生”的抱负,很希望建功立业。他自29岁起,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发现自己的理想在当时社会中是难以化为现实的。他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看不惯政治黑暗,贵族腐败。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仅80多天就辞官回家,从此“躬耕自资”。
无论什么样的处境,心灵的宁静
是最好的生活态度和生命状态。
饮酒(其五)
陶渊明
, 。
? 。
, 。
, 。
, 。
发挥你的联想和想象描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不少于60字)
A层
B层
请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看他笔下的理想社会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