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0张PPT。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解读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苏轼少年承受家学,在蜀中读书,22岁中进士,深受欧阳修赏识。曾官至礼部尚书,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贬黄州。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黄州是苏轼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被贬的苦难如重锤敲击着他的心灵,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作的巅峰!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地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文----唐宋八大家: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曾巩 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 苏轼 蔡襄 黄庭坚 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承天寺甬道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宋)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大概是形容水的澄澈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这时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十分幽美),(于是我)高兴地起床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哪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整体感知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找出文章线索。精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一、品“乐”之内涵
二、探“闲人”心境闲人:
既指夜游时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因有闲情逸致故能欣赏到空明如水的月色;又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
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二是因为月色很美,兴之所至。
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讨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鄙弃世俗的自我安慰──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讨论研读课文:探究苏轼心境从苏轼身上,你获得哪些启示呢?学习写作方法1、叙事简洁,写景独运匠心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布置作业 文章请运用情景交融的写法描写一处自然风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 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态度。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胸怀永远旷达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