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 语文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课件(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18 16:41:22

文档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济南市历城区彩石中学 宋现玲
【备课标与教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4.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游记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融叙事、写景、议论、抒情于一炉,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2.教学重点:
①反复诵读文章,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感情,获得阅读的快乐。
3.教学难点:
探究“闲人”的丰富意蕴。
【学情分析】
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文言词语,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文章,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欣然、念、 遂、 相与、空明、盖、但 ”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他一生频遭贬谪,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一生豁达乐观,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面对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自然界的风吹雨打,他从容洒脱的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他就是?苏轼。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走进苏轼,走进他的游记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活动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文章内容
1.读准字音
欣然xīn 遂至suì 寝qǐn 藻荇zǎo xìng
2.读准节奏
节奏示例: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按节奏自由朗读;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3.读出韵味
请同学们把“念”、“遂”、“盖”、“但”四个字在读的时候采用托音朗读的方法,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老师配乐范读。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4.读懂大意
①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 遂至
相与 空明 盖竹柏影 但
②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写的内容。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1
三、交流探究,品读作者之心情
【活动二】圈点批注,品读作者之心情
1.苏轼在那天晚上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赏月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读出来的?反复品读,以批注的形式在文章空白处写下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苏轼是怀着愉悦的心情赏月的。我从“欣然起行”一句读出了苏轼因月色入户而内心的喜悦。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
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
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入”“进入”。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正是这个“入”字给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解惑1】作者当时是贬谪的身份,寒冷的月色,苏轼又如何能“欣然”呢?
课件展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苏轼的《定风波》
明确:苏轼一生虽遭贬谪,身处逆境,但心胸旷达。面对人生的坎坷风雨,却泰然自若,不放在心上。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一个“念”字,我们仿佛看到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这美好的月色怎能辜负?和谁一起分享这份快乐呢?”一瞬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要和好友一起赏月的激动与欣喜。
【解惑2】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此其一。
课件展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应重读哪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亦”字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默契!苏轼内心的惊喜。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
明确:不能。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除了写“月下漫步”,还写了什么?(月下美景)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课件展示:
比较一下,原句与改句有何不同?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明确:改句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盖”有恍然大悟之感。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4、小结:
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2
四、综合建模
【解惑3】怎样理解“闲人”呢?
【活动三】探究“闲人”之意蕴
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
课件展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明确:苏轼被贬黄州后,“不准擅离该地”,实际囚禁于此;“无权签署公文”实际是有职无权;“没有薪俸”,一家人无法生活,于是租地开荒种田。你不让我作诗,那我就做个美食家,写篇猪肉颂,歌颂歌颂我的“东坡肉”。这就是苏轼的魅力!可见,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诗意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物外的“悠闲”,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诗人洒脱的背后也透漏出诗人内心贬谪的悲凉与无奈。

3.拓展:
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课件展示: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设计意图】达成教学目标2
总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 ……这就是苏轼豁达乐观的一生。
让我们齐背全文,再次领略苏轼的人格魅力。
五、当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月色入户( ) 2.念无与为乐者(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5. 盖竹柏影也( ) 6. 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六、布置作业:
A层 背诵默写课文。
B层 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赏月的欣喜
“闲人”
贬谪的悲凉

乐 观 豁 达



1



(共15张PPT)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部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语文上
活动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文章内容
1.读准字音

欣然 遂至 亦未寝 水中藻荇
2.读准节奏
示例: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②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读出韵味
将“念”、“遂”、“盖”、“但”四个字拖长音朗读
活动一:朗读课文,理解大意,感知文章内容
4.读懂大意
(1)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 遂至
相与 空明 盖竹柏影 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戶 , 護也。半門曰戶。象形。
活动二:圈点批注,品读作者之心情
苏轼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赏月的?你从哪些词句读出来的?反复品读,以批注的形式在文章空白处写下你的理解。
【解惑1】 作者当时是贬谪的身份,寒冷的月 色,
苏轼又如何能“欣然”呢?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的《水调歌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的《定风波》
3人
【解惑2】 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
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试比较一下,原文与改文有何不同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活动三:探究“闲人”之意蕴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3人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链接背景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链接背景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hú)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拓展延伸
当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4分)
1.月色入户( ) 2.念无与为乐者( )
3.相与步于中庭( ) 4.庭下如积水空明( )
5. 盖竹柏影也( ) 6. 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布置作业:
A层 背诵默写课文。
B层 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