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培优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密,字令伯,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21教育网21cnjy.com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21cnjy.com2·1·c·n·j·y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⑤。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选自《晋书·李密传》,有删节)
注:①醮:再婚 。②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有造诣。④安乐公:蜀汉灭亡后,魏封蜀皇帝刘禅为安乐公。⑤虫流:比喻战死的将士或因战乱而死的人民。此指死亡。
1.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使吴,有才辩 数:多次 B.矜悯愚诚 矜悯:夸耀
C.后刘终,服阕 服阕:服丧期满 D.慈父见背 见背:背弃我(指死去)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士之有名,不虚然哉 之二虫又何知
B.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C.密以祖母年高 司隶以密在县清慎
D.后卒于家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3.下面文句全都体现“悲恻动人”的一项是( )
①密奉事以孝谨闻 ②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
③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④门衰祚薄
⑤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⑥后刘终,服阕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4.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5.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
②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③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
参考答案
1.B
【解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B项解释不准确,由原文下句内容“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大意可知,矜悯,为“怜恤、同情”之意。所以选B。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C
【解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A项,“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这;B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项,“于”介词,在/比。所以选C。
3.C
【解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悲恻动人”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悲恻动人”主要表现在对祖母以及自己身世不幸方面,①体现的是他以孝闻名,⑤体现的是对主子的忠诚,⑥体现的是他服丧。所以选C。2·1·c·n·j·y21·cn·jy·com
4.C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为人正直”文中役有说到“未能调回京城任职”的原因是朝中没有人帮助他,而不是“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所以选C。【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①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凭借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3分)
②从事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4分)
③武帝对此很生气.于是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3)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躬自”“以孝谨闻”“白” “弗之劾" “渭慎" “忿之” “奏免密官”。21·世纪*教育网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武阳县人(今四川省彭山县)。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侯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疲劳,并且像对待老师一样侍奉谯周,被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和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www-2-1-cnjy-comwww.21-cn-jy.com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于是给皇上上书《陈情表》。2-1-c-n-j-y21·世纪*教育网
皇帝看了以后说:“(这个)读书人高雅的名声,不是图有虚名啊!”于是就停止征召(他)。后来(他的祖母)刘氏去世了,(他)服完丧,又以洗马的身份被征召到洛阳。当时(有个叫)张华的司空问他说:“(你认为)安乐公这个人怎么样?”李密说:“可以与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的原因,他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的辅助)而称霸,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的帮助而能抵抗魏国,任用黄皓而亡国,从这可知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又问:“孔明的规劝提醒的话为什么那么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在一起谈话,所以能够简洁高雅;《大诰》是说给普通人听的,应该具体琐碎一点。孔明和对话的人水平不相等,他的言论教导因此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的道理很好。
(后来)到外地做温县的县令,很讨厌下属官吏从事,曾经给人写信说:“庆父这种人不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从事把他的信上报给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城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有才能,常盼望转回朝廷做官,可是朝廷中无人作后盾,于是被调到汉中升作太守,他自己因为不如意而心怀怨恨。等到皇帝在东堂赏赐酒席,让李密作诗时,他在诗的末尾说:“我这人也有心里话,说来话长,做官却朝中无人,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我的)这番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对此很生气,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李密的官职,李密最后死在家中。
《陈情表》基础练习
1、指出各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逮:及,至
B、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惜
C、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笃:更加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薄:迫近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A、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
B、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C、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3、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4、选出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②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A、①生下小孩六个月,父亲离开了他。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B、①生下来只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行,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C、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能走路,孤独无靠,直到成家立业。
D、①生下来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②我小时候常生病,九岁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直到长大成人。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够表达李密动之以情向晋武帝提出辞官的一组是(?)
①茕茕孑立,形影相吊。?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⑤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
⑥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A、①③⑤?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⑥
6、指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A、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B、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致使君王收回成命。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21教育网
C、本文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
D、文章始终围绕“愿乞终养,辞不赴命”八个字展开,在简洁的笔墨中寄寓了深深的情感。
7.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未尝废离 ②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不矜名节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C.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D.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B.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10.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义不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终鲜兄弟(少,这里是“无”的意思。) 芳草鲜美(新鲜。)
B.、夙遭闵凶(早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早晨。)
C、行年四岁(经历。) 九岁不行(走路。)
余嘉其能行古道(施行、实行。) 《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D、 门衰祚薄(浅薄。) 但以刘日薄西山(迫近。)
不薄今人爱古人(看不起。)
参考答案
1、C?
2、B(古义:“长大成人”,今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3、A(①因为?②因为?③用?④而)
4、D?
5、C?
6、B(不是开篇就提出辞官,而是第三段才道出真情。)
7.A(“废离”与“废远”的“废”都当“废止”讲,都是动词。“不矜”的“矜”当“自夸”讲,动词;“矜悯”中的“矜”当“怜惜”讲,动词;两个“矜”字意义不同。)21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8.B(A项中“蓐”通“褥”,C项中“有”通“又”,D项中“闵”通“悯”。)
9.D(D项“侥幸”,指由于偶然的原因得到成功或免去不幸的事,与现代汉语相同。A项中“告诉”当“申诉”讲,今为“说给人听”;B项中“奔驰”指“奔走效劳”,今为“快速奔跑”;C项中“辛苦”指“辛酸苦楚”,今为“劳苦”。)
10.A(A项“芳草鲜美”的“鲜”是“鲜艳”之意。)
《陈情表》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 )
A、险衅(xìn) 祚薄(zuò) 床蓐(rù) 茕茕孑立(qióng)
B、洗马(xǐ) 逋慢(bū) 拔擢(zhuó) 终鲜兄弟(xiǎn)-cn-jy.com
C、优渥(wò) 期功(qī) 闵凶(mǐn) 逮奉圣朝(dài)
D、伪朝(wèi) 矜悯(jīn) 郎署(shǔ) 猥以微贱(wèi)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B.沐浴清化 清化:清明的政治教化。
C.察臣孝廉 察:考察。
D.形影相吊 吊:安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成立 成立:成长,能自立。
B.沐浴清化 沐浴:蒙受润泽。
C.拜臣郎中 郎中:医生的古称。
D.岂敢盘桓 盘桓:徘徊、逗留。
4.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C.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5.下列各句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译:到了侍奉圣朝之时,我受到清明的政治教化的熏陶。
B.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译:先是太守逵察举我为孝廉,后来刺史荣举荐我为秀才,我因祖母无人供养,都表示辞谢,没有前往赴命。
C.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朝廷的恩宠,不让我再给太子洗马。
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译:凭我这样的微贱之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我即使肝脑涂地,也无法报答皇上的恩宠。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张允济,青州北海人也。隋大业中为武阳令,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元武县与邻接,有人以牸牛注依其妻家者八九年,牛孳产至十余头,及将异居,妻家不与,县司累政不能决。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其人垂泣不止,具言所以。允济遂令左右缚牛主,以衫蒙其头,将诣妻家村中,云捕盗牛贼,召村中牛悉集,各问所从来处。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指其所诉牛曰:“此是女婿家牛也,非我所知。”允济遂发蒙,谓妻家人曰:“此即女婿,可以牛归之。”妻家叩头服罪。元武县司闻之,皆大惭。又尝道逢一老母种葱者,结庵守之,允济谓母曰:“但归,不烦守也。若遇盗,当来告令。”老母如其言,居一宿而葱大失。母以告允济,悉召葱地,十里中男女毕集,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曾有行人候晓先发,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或谓曰:“我武阳境内,路不拾遗,但能回取,物必当在。”如言果得。远近称之,政绩尤异。21·cn·jy·com
(选自《旧唐书·良吏列传》)
注:牸(zì)牛:雌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将异居 异居:住到别处。
B.县司累政不能决 累政:多次审理。
C.允济遂发蒙 发蒙:揭示原委。
D.结庵守之 结庵:搭建草屋。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人诣武阳质于允济 遗衫于路,行十数里方觉
B.、但归,不烦守也 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C、若遇盗,当来告令 但能回取,物必当在
D、果得盗葱者 如言果得
8.对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姓怀之 称代前文的“张允济”。
B.可以牛归之 称代前文的“女婿”。
C.元武县司闻之 称代前文的“妻家叩头服罪”。
D.结庵守之 称代前文的“葱”。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张允济施政才能的一组是( )
①务以德教训下,百姓怀之。 ②允济曰:“尔自有令,何至此也?”
③妻家不知其故,恐被连及。 ④允济呼前验问,果得盗葱者。
⑤远近称之,政绩尤异。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允济做武阳令时,十分注重用道德来教化百姓,后来武阳境内出现“路不拾遗”的局面,跟张允济的这一做法是密切相关的。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
B.、张允济略施小计,就顺利解决了邻县一桩久拖不决的赖牛案,使得妻家不仅把赖着的牛归还了女婿,而且诚惶诚恐地表示服罪认错。21教育网
C、张允济担心守在田边的老妇人会遇到强盗,就劝她回家去,让她有事报告县令,这件事体现了张允济的爱民之心。2·1·c·n·j·y21教育网
D、张允济治理武阳,政绩突出,文中对此着墨不多,可谓行文简洁而又具体生动。
三.课文名句填空。
11.(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形影相吊。【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2)臣欲奉诏奔驰, ; ,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3)但以刘日薄西山, , ,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 。
(4)愿陛下矜悯愚诚, , ,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 。www-2-1-cnjy-com2·1·c·n·j·y
参考答案
1.A
【解析】B项“洗马”应读“xiǎn”,这是古代官职名,古音异读。C项“期功”应读“jī”,满一年之意,不读“qī”。D项“伪朝”应读“wěi”。
2.C
【解析】C项“察臣孝廉”中“察”不仅当“考察”讲,还含有“推荐”之意,即考察并推荐我为孝廉。
3.C
【解析】C项里的“郎中”是官职名,尚书省的属官。秦、汉时“郎中”为皇帝侍卫,管理车、骑、门户,有时也从军出战。晋代称尚书曹司之长为郎中。
4.B
【解析】B项“气息奄奄”中“奄奄”是气息微弱的样子。指人生命垂危,即将断气。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日薄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将终,修饰“暮年”恰当。2-1-c-n-j-y【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C
【解析】C项“除臣洗马”应译为:任命我为太子洗马。
6.C
【解析】“发蒙”指揭开蒙在女婿头上的衣衫。
7.A
【解析】第一个“于”介词,译为“向”;第二个“于”介词,译为“在”。
8.C
【解析】应是称代前文的张允济智断赖牛案一事。
9.B
【解析】②和③不表明张允济的施政才能。
10.C(C项张允济劝老妇人回家,是因为他觉得葱不必看守,如果被偷,可以报告县令。)
11.(1)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
(2)则刘病日笃 欲苟顺私情 则告诉不许
(3)气息奄奄 人命危浅 朝不虑夕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4)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 死当结草
【解析】注意重点字“僮”“茕茕”“笃”“庶”。
《陈情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陈情表》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七课。《陈情表》是三国两晋时期文学家李密写给晋武帝的奏章。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以及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以外,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辞意恳切,真情流露,语言简洁,委婉畅达。此文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有“读诸葛亮《出师表》不流泪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流泪者不孝”的说法。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和骈散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艺术;
3.指导学生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相关文化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确评价和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见、夺、婴、逮、矜、听、拜、除”等重点词语的意义;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设计意图】《陈情表》讲孝顺,从孝顺入手,引导学生向孝。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2.写作背景: 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明贤到朝中做官。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21·cn·jy·com
3.:陈,陈述。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
【设计意图】学习文言文,需要知人论世,以便更好理解作家的作品。
三、朗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教师范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
1.大声朗读需要集中精力,使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
2.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没有真正地朗读过文章,就不会有真正的语感;
3.大声朗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
研读赏析
(一)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1)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
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少时师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2·1·c·n·j·y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段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21教育网www.21-cn-jy.com
(1)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3)表时间的词语有哪些?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可见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辞不就职”?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
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表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事态的严重紧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c·n·j·y
(4)、第二层如何体现出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处境狼狈: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目的:诉说自己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动人心肺。“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21·世纪*教育网【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第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
(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伏惟、且、但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
第四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1-c-n-j-y
(1)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2)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
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为远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二)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赏析语言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三)文中出现了哪些成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
(四)《陈情表》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 (通“悯”,怜悯)
2.零丁孤苦 (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3.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 (通“又”,用在整数和余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 (古:不能走路;今:不可以,不中用)
2.举臣秀才 (古:优秀人才;今: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3.孤苦零丁,至于成立(至于:古:直到……,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
)(成立: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正式建立)
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报答;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申诉,诉说;今: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
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古:赶快向前,奔走效力;今:车马等很快的跑 )
8.拜臣郎中(古:尚书部的属官;今:中医医生)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数量少)
10.岂敢盘桓(古:犹疑不决的样子;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
11.除臣洗马(古:太子的属官;今:清洗马匹)
1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古:进退两难;今:狼和狈 )
13.寻蒙国恩 (古:不久;今:寻找 )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名词作状语,向上
(二)名词作动词
1.且臣少仕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
2.臣少多疾病 名词作动词,生病
3.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4.举臣孝廉 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3.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4.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5.愿陛下矜悯愚诚 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四)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则刘病日笃 形容词作动词,加重
(五)动词作名词
臣之进退 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六)使动用法
1.臣具以表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2.无以终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
3.保卒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
四、一词多义
1.以
① 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②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③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④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⑤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⑥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2.于
① 急于星火 介词,比
②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3.之
①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②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少
① 少多疾病 年岁小
②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③ 少仕伪朝 年青时
④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5.志
① 舅夺母志 志向
② 听臣微志 愿望
③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
④ 寻向所志 标志
6.应
①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照料
②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回答
7.婴
① 夙婴疾病 缠绕,被缠绕
② 举婴,欲投之河 婴孩
8.矜
① 犹蒙矜育 怜惜
② 不矜名节 自夸
③ 鉏耰棘矜 矛、戟等武器的柄
9.悯
① 夙遭闵凶 通 “悯”,可忧患的事
② 悯臣孤弱 怜惜,悲痛
10.薄
① 门衰祚薄 浅薄
② 日薄西山 迫近,靠近
③ 厚古薄今 轻视,看不起
11.期
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一定的期限
② 今夜半,方期我决斗某所 约定,约会
③ 良剑期乎断 希望,要求
④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一周年,一整月)此指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12.疾
① 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
②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
③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④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
⑤ 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
⑥ 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
13.除
①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②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③ 攘除奸凶 除掉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实为狼狈
5.本图宦达
(二)介词结构后置句
1.急于星火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三)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被……缠绕)
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四)省略句
1.谨拜表以闻(之,指陛下)(省宾语)
2.具以表闻(之,指陛下)(省宾语)
3.则告诉(上官)(上官)不许(省兼语:主语和宾语)
4.除臣(为)洗马(省谓语)
5.少仕(于)伪朝(省介词)
(五)固定句式
1.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既……终……:既……又……;既……也…… 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设计意图】 教师先带着问题讲解,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然后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使更好的理解文章。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教育网
全文小结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述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21cnjy.com21cnjy.com
【设计意图】在文章最后学生对《陈情表》的主题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教学反思:
《古代二十四孝故事》
《陈情表》课外拓展文章
一.孝感动天
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21cnjy.com
二.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着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来源:21·世纪·教育·网】21教育网
戏舞学娇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色满庭闹。
三.?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猎人看到了他以为是麋鹿,想射杀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免除了被误杀的危险。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
亲老思鹿乳,身挂褐毛衣。若不高声语,山中带箭归。
四.百里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来源:21cnj*y.co*m】【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犹念旧劬劳。
五.啮指痛心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母指才方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六.芦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悔改。21·cn·jy·com21*cnjy*com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21世纪教育网21-cn-jy.com【来源:21cnj*y.co*m】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贤母在,三子免风霜。
七.亲尝汤药
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养无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汤药非口亲尝弗进。仁孝闻天下。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2·1·c·n·j·y【出处:21教育名师】
仁孝临天下,巍巍冠百王。莫庭事贤母,汤药必亲尝。
八.拾葚异器
汉蔡顺,少孤,事母至孝。遭王莽乱,岁荒不给,拾桑葚,以异器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奉母,赤者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二斗牛蹄一只与之。【版权所有:21教育】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偶遇赤眉军,赤眉军士兵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二斗白米,牛蹄一个,以示敬意。21*cnjy*com【版权所有:21教育】
黑葚奉萱闱,啼饥泪满衣。赤眉知孝顺,牛米赠君归。
九.埋儿奉母
汉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郭巨,东汉隆虑(今河南安阳林州)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
十.卖身葬父
汉董永,家贫。父死,卖身贷钱而葬。及去偿工,途遇一妇,求为永妻。俱至主家,令织缣[音jian]三百匹,乃回。一月完成,归至槐阴会所,遂辞永而去。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葬父贷孔兄,仙姬陌上逢。织缣偿债主,孝感动苍穹。
十一.?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qu]劳之因,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www.21-cn-jy.com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安阳一带)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刻木为父母,形容在日时。寄言诸子侄,各要孝亲闱。
十二.涌泉跃鲤
汉姜诗,事母至孝;妻庞氏,奉姑尤谨。母性好饮江水,去舍六七里,妻出汲以奉之;又嗜鱼脍[kuai],夫妇常作;又不能独食,召邻母共食。舍侧忽有涌泉,味如江水,日跃双鲤,取以供。2·1·c·n·j·y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21·世纪*教育网
舍侧甘泉出,一朝双鲤鱼。子能事其母,妇更孝于姑。
十三.怀橘遗亲
后汉陆绩,年六岁,于九江见袁术。术出桔待之,绩怀桔二枚。及归,拜辞堕地。术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桔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2-1-c-n-j-y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孝悌皆天性,人间六岁儿。袖中怀绿桔,遗母报乳哺。
十四.扇枕温衾
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护表而异之。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十五.行佣供母
后汉江革,少失父,独与母居。遭乱,负母逃难。数遇贼,或欲劫将去,革辄[音zhe]泣告有老母在,贼不忍杀。转客下邳[音pi],贫穷裸跣[音xian],行佣供母。母便身之物,莫不毕给。21世纪21世纪教育网有21*cnjy*com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负母逃危难,穷途贼犯频。哀求俱得免,佣力以供亲。
十六.闻雷泣墓
魏王裒,事亲至孝。母存日,性怕雷,既卒,殡葬于山林。每遇风雨,闻阿香响震之声,即奔至墓所,拜跪泣告曰:“裒在此,母亲勿俱。”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21*cnjy*com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
十七.哭竹生笋
晋孟宗,少丧父。母老,病笃,冬日思笋煮羹食。宗无计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须臾,地裂,出笋数茎,持归作羹奉母。食毕,病愈。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十八.卧冰求鲤
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十九.扼虎救父
晋杨香,年十四岁,尝随父丰往田获杰粟,父为虎拽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扼持虎颈,虎亦靡然而逝,父子得免于害。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www-2-1-cnjy-com
深山逢白虎,努力搏腥风。 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二十.恣蚊饱血
晋吴猛,年八岁,事亲至孝。家贫,榻无帷帐,每夏夜,蚊多攒肤。恣渠膏血之饱,虽多,不驱之,恐去己而噬其亲也。爱亲之心至矣。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夏夜无帷帐,蚊多不敢挥。恣渠膏血饱,免使入亲帏。
二十一.尝粪忧心
南齐庚黔娄,为孱陵令。到县未旬日,忽心惊汗流,即弃官归。时父疾始二日,医曰:“欲知瘥剧,但尝粪苦则佳。”黔娄尝之甜,心甚忧之。至夕,稽颡北辰求以身代父死。2-1-c-n-j-y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到县未旬日,椿庭遗疾深。愿将身代死,北望起忧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每日栉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数年而康。一日病,长幼咸集,乃宣言曰:“无以报新妇恩,愿子孙妇如新妇孝敬足矣。”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出处:21教育名师】
孝敬崔家妇,乳姑晨盥洗。此恩无以报,愿得子孙如。
二十三.?涤亲溺器
宋黄庭坚,元符中为太史,性至孝。身虽贵显,奉母尽诚。每夕,亲自为母涤溺器,未尝一刻不供子职。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马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贵显闻天下,平生孝事亲。亲自涤溺器,不用婢妾人。
二十四.弃官寻母
宋朱寿昌,年七岁,生母刘氏,为嫡母所妒,出嫁。母子不相见者五十年。神宗朝,弃官入秦,与家人决,誓不见母不复还。后行次同州,得之,时母年七十余矣。21教育网21cnjy.com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www-2-1-cnjy-com
七岁生离母,参商五十年。一朝相见面,喜气动皇天。
课件27张PPT。陈情表人教版 高中必修五课文导入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作者介绍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师事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代表作为《陈情表》。背景介绍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废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明贤到朝中做官。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的对象。
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无怪乎晋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终于准如所请。
陈,陈述。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本文是李密向晋武帝司马炎上的表文。课文研习结构: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屡不奉诏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第一段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1)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
李密。少事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名于世。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屡次出使东吴,很有才辩。晋武帝征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辞不应征。
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称帝,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为笼络人心,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向君王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侍奉,暂不能应征,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衷情。 (2)文章一开始,作者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该句在全段中起到什么作用?它总提了哪几个方面?
总摄作用
第一:半岁丧父,四岁母嫁,祖母抚养;
第二:年幼多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第三:两辈单传,内外无亲,形影相吊;
第四: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卧床不起。 第二段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1)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表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找出来。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2)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3)表时间的词语有哪些?和时间词相对应的表征召的词有哪些?由这些词作用是什么?为何官职递增却“辞不赴命、辞不就职”?如何见事态的严重、紧迫?
表时间:逮、前、后、寻。表征召:察、举、拜、除、当。
表官职:孝廉、秀才、郎中、洗马(“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辞不赴命”;“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辞理由:供养无主,刘病日笃(承上文“夙婴疾病”,张下文“日薄西山”)。
事态的严重紧迫: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4)第二段如何体现出作者处境的狼狈?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处境狼狈: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目的:诉说自己的矛盾心理(狼狈处境),情辞悲切,动人心肺。
“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第三段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1)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他是怎么为自己辩解的??
矜守名节。
古代崇尚一种观念“一臣不事二主”,魏晋文人名士最重气节。晋武帝同样怕李密也是矜守名节。本图宦达→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岂敢盘桓?
(2)本段文势有三转,表示转换的字眼是什么?文意的重点落在哪里??
伏惟、且、但
区区不能废远。?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中“是”指代上文的什么内容??
指代“但以刘日薄西山……更相为命”?第四段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法的?
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2)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
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为远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艺术特色
1.融情于事。
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赏析语言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文中出现了哪些成语?
1. 孤苦伶仃 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
2. 茕茕孑立 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
3. 形影相吊 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
4. 日薄西山 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薄,迫近。
5. 气息奄奄 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
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
6. 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谋及晚上。形容形势或事情危急,难以预料。
7. 乌鸟私情 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古时候说小乌能反哺老乌。
8. 结草衔环 亦作“衔环结草”。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9. 皇天后土 古人对天地的尊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
10. 人命危浅 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名词作状语,一天天的
2.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名词作状语,像犬马一样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名词作状语,向上
(二)名词作动词
1.且臣少仕伪朝 名词作动词,做官
2.臣少多疾病 名词作动词,生病
3.举臣秀才 名词作动词,做秀才,为秀才
4.举臣孝廉 名词作动词,做孝廉,为孝廉
词类活用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 形容词作名词,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 形容词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3.沐浴清化 形容词作名词,清明的政治教化
4.凡在故老 形容词作名词,年老之人
5.愿陛下矜悯愚诚 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四)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2.则刘病日笃 形容词作动词,加重
词类活用
(五)动词作名词
臣之进退 动词作名词,是否出来做官之事
(六)使动用法
1.臣具以表闻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2.无以终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
3.保卒余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实为狼狈
5.本图宦达
(二)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 (被……缠绕)
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三)固定句式
1.无以:没有用来……的方法。 例: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2.既……终……:既……又……;既……也…… 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全文小结
有人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述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