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汇报人:第一PPT
22《孟子》三章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
子
语
录
孟
母
三
迁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夫( ) 郭( ) 粟( )
寡( ) 戚( ) 畔( )
fú
sù
guō
pàn
gu?
识文辩字
qī
文章感知
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准节奏
读出感情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方圆三里的内城。
外城
文章释义
①
围
指有利于作战的
时令,气候。
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众人的团结一致。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表修饰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这样攻打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表修饰
这样,可是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米粟,泛指粮食。粟,谷。
弃城而逃,委,放弃。去,离开(古今异义词)。
护城河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众人的团结一致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域,名作动,限制。今义:地域。以,介词,凭,靠
固,巩固(形作动)山溪,泛指山河;险,险阻,险要
威,威慑(形作动)。兵革之利,指武器的锐利。
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 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之,到,至,极点。
同“叛”,背叛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按“提出论点-论证观点-得出结论”的顺序给本文划分层次。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攻方失利
天时不如地利
守方失利
地利不如人和
施行“仁政“(主旨)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战争
治国
类 推
二、论证观点
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对比论证)
划分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治国
一、提出观点:
三、得出结论:
2.由论点看,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有哪些?
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什么?
天时、地利、人和(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文章解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
环而攻之
地利
不如
胜
举例证明论点一:天时不如地利
(从进攻一方而言)
攻城
守方
不胜
攻方
3、作者如何论证论点?
守城
城高
池深
兵革利
米粟多
守方
地利
攻方
委而去之(败)
胜
人和
不如
举例证明论点二:地利不如人和
(从防御一方而言)
4.“人和”的实质是什么?
在于“得道”,即施行仁政,取得人民
的支持和拥护。
5. 作者得出什么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主题
本文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能否得人心,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是能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思考:得道多助与失道寡助的实例
得道多助——陈胜吴广、李世民、孙中山。
失道寡助——夏桀,商纣王、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