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第六单元 25 诗词五首 《赤壁》课件1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上第六单元 25 诗词五首 《赤壁》课件1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2 12:25: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赤 壁
杜牧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有《樊川文集》。其诗、赋、古文都负盛名,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作者简介
杜牧有绝世才华,性格豪俊,有政治抱负,却处于晚唐政治腐败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使他常有抑郁情怀。怀古伤今,是晚唐诗歌一个重要主题。杜牧的咏史诗,是晚唐咏史诗的高峰,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
作者简介
这首诗题材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或借史实抒发作者情感。诗中所写的赤壁,实为黄州(即今湖北黄冈)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
朗读课文
赤壁
(jǐ)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题材:咏史诗
体裁:七言绝句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取。认前朝:辩认出是前朝的遗物。前朝,这里指赤壁之战的时代。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拿起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辨认出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属于什么写法?
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写出兴感之由,为后两句咏史抒怀做铺垫。
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折戟沉沙铁未销
赏析探究
写法:借物起兴 借物抒怀 以小见大
“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什么历史事件?


指赤壁之战时周瑜借东风用火攻大败曹兵。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方便(实行火攻打败曹军)
铜雀春深锁二乔。
铜雀:铜雀台,曹操建于邺城(河北临漳西)因楼顶筑有大铜雀而得名。暮年享乐之地,台上住姬妾歌妓。
春深:春色浓。
二乔:三国时江东乔公的两个女儿,东吴美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小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代指有利条件、机遇等;
“铜雀” 指曹操;
“二乔”指东吴命运,代指成功或者失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探究
“东风”“铜雀”“二乔”各指什么?
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又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哲理思考呢?(历史观)
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
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周瑜:雄姿英发
有机遇
客观条件好
赢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杜牧:绝世才华
无机遇
无法施展才华和抱负,英雄无用武之地
赏析探究
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翻译+手法+感情)
从修辞角度,赏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名校课堂10 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试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议论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妙处。)
这首怀古咏史诗,借用周瑜借东风战胜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主题
前后两句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两句是叙事,后两句是议论。由叙事引发议论。
兴感之由
感慨咏叹
未销蚀的铁戟
是前朝之物
若非东风之便
历史将会改写
议论,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叙事
借古物来兴起对历史的慨叹
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