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培优练习
一.现代文阅读。
生
沈从文
场坪上,白日照着,一圈闲人,为小小热闹粘在那里。
一个年过六十的老人扛了一对大傀儡走来,到了场坪,四下望人,似乎很明白这不是玩傀儡的地方,但无可奈何地停了下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老头子把 傀儡坐在场中烈日下,轻轻咳着,调理着嗓子。他除了那对脸儿一黑一白简陋呆板的傀儡以外,什么都没有!看的人也没有。www.21-cn-jy.com
他发红小眼睛四方瞟着,场坪位置既不适宜,天又那么热,若无什么花样做出来,绝不能把闲人引过来。老头子便望着坐在坪里傀儡中白脸的一个,亲昵的低声的打着招呼,也似乎正用这种话安慰他自己。【来源:21cnj*y.co*m】
“王九,不要着急,慢慢的会有人来的,咱们呆一会儿,就玩个什么给爷们看看,玩得好,还愁爷们不赏三枚五枚?玩得好,爷们回去还会说:王九赵四摔跤多扎实,六月天大日头下扭着蹩着搂着,还不出汗!可不是,天那么热,你也不累,好汉子!”【版权所有:21教育】
来了个学生,站着,没动。
老头子瞥了眼,微笑着,全身作成年轻人灵便姿势,膀子向上向下摇着,一面自言自语的说话,亲昵得如同家人父子:21cnjy.com
“王九,你瞧,先生可来了。好,咱们动手,先生不会走的。你小心,别让赵四小子扔倒。先生帮咱们绷个场面,看你摔赵四这小子,先生准不走。”
他把傀儡扶起,整理傀儡身上的破旧长衫,又从衣下取出两只假腿来,把它缚在自己裤带上,再把傀儡举起,弯着腰,钻进傀儡所穿衣服里面去,用衣服罩好了自己,且把两只手套进假腿里,改正了两只假腿的位置,开始在灰土坪里扮演两人殴打的样子。他移动着傀儡的姿势,跳着,蹿着,有时又用真脚去捞那双用手套着的假脚,装作掼跤盘脚的动作。他既不能看清楚头上的傀儡,又不能看清楚场面上的观众,表演得却极有生气。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大学生笑了,有人注意到了这边,第二个人跑来了。
不久,第三个以至于第十三个皆跑来了。
闲人聚集得越来越多。
众人嘻嘻的笑着,从衣角里,老头子依稀看出一圈观众的腿脚,他便替王九用真脚绊倒了赵四的假脚,傀儡与藏在衣下玩傀儡的,一齐颓然倒在灰土里,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玩意儿也就小小的结束了。
老头子慢慢的从一堆破旧衣服里爬出来,露出一个白发苍苍满是热汗的头颅,发红的小脸上写着疲倦的微笑,又将傀儡扶起,自言自语:“王九,好小子。你玩得好,把赵四这小子扔倒了,大爷会大把子铜子儿撒来,回头咱们就有窝窝头啃了。你累了吗?热了吗?来,再来一趟,咱们赶明儿还上国术会打擂台,挣个大面子!”
众人又哄然大笑。
过一阵,围的人已不少,他便四面作揖说:”大爷们,大热天委屈了各位。爷们身边带了铜子儿的,帮忙随手撒几个,荷包空了的,帮忙呆一会儿,撑个场面。”
有人丢一枚两枚的,与其他袖手的,皆各站定原来位置不动,一个青年军官,却掷了一把铜子,皱着眉走开了。老头子为拾取这一把散乱满地的铜子,沿着场子走去,系在腰带上那两只假脚,很可笑的左右摆动着。2·1·c·n·j·y
这老头子同社会上某种人差不多,扮戏给别人看,连唱带做,并不因做得特别好,就只因为在做,故多数人皆用稀奇怜悯眼光瞧着。应出钱时,有钱的照例也不吝惜钱,但只要有了件新鲜事情,大家便会忘了这里,各自跑开了。
卖莲子小摊,有人中了暑,晕了过去,大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见有人跑向那方面,也跟着跑去。只一会儿,玩傀儡的场坪观众就走去了大半,少数人也似乎才查觉了头上的烈日,渐渐散去了。21教育网
场中剩了七个人。
老头子微笑着,一句话不说,两只手互相捏了一会,又蹲下去把傀儡举起,罩在自己的头上,两手套进假腿里去,开始剧烈的摇着肩背,玩着之前的那一套。古怪动作招来了四个人,但不久去了五个人。等另一个地方真的殴打发生后,人便全跑去了。21·世纪*教育网
老头子依然玩着,依然常常故意把假脚举起,作为其中一个全身均被举起的姿势,又把肩背极力倾斜向左向右,便仿佛傀儡相扑极烈。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王九又把赵四战胜了。www-2-1-cnjy-com
他从那堆敝旧衣里爬出时,已空无一人。
于是他同傀儡一个样子坐在地下,数着铜子,一面向白脸傀儡王九笑着,说着前后相同既在博取观者大笑,又在自作嘲笑的笑话。他把话说得那么亲昵,那么柔和。他不让人知道他死去了的儿子就是王九,儿子的死,乃由于同赵四相拼,也不说明。他决不提这些事。他只让人眼见傀儡王九与傀儡赵四相殴相扑时,虽场面上王九常常不大顺手,上风皆由赵四占去,但每次最后的胜利,总仍然归那王九。
王九死了十年,老头子城里外表演王九打倒赵四也有了十年,真的赵四,五年前早就害黄疸病死掉了。(有删改)【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中多次描写老头子和傀儡“王九”的亲昵举动,这说明“王九”不仅是老头子表演的道具,更是老头子儿子的替身,是孤独人生的寄托。
B.老头子在闲人们纷纷离开时依然“在一种规矩中倒下,毫不苟且的倒下”,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有趣、认真的表演吸引挽留闲人,另一方面也借摔倒来发泄心中的苦痛。21*cnjy*com
C.小说中的闲人们从“嘻嘻的笑着”到“场面上起了哄然的笑声”再到“众人又哄然大笑”,作者通过接二连三的笑声淋漓尽致地描绘出这群看客的百无聊赖与冷漠无情。
D.小说结尾交代老头子之子王九被人致死已有十年,但老头子十年来表演的傀儡戏中一直让王九在相拼中胜利,作者同情中又有对其人其行”怒其不争”的批判。
E.本文语言朴实,作者用从容淡然的笔调叙说了一位老卖 艺人的悲苦人生。然而,平静的文字下却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感喟和悲悯情怀。
2.小说主人公老头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4.小说题目“生”是解读作品主题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你从这个主题中又获得什么人生启示? 21·cn·jy·com
二.病句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省地矿局院士工作站,包括地质学家郝芳、生物地质学家殷鸿福、地球化学动力学家於崇文等一百多位学者组成的。21*cnjy*com
B.遥感,是在航天或航空平台上对地球系统或其他天体进行成像观测,进而获取被观测对象多方面特征信息的技术。
C.影片《一步之遥》票房创下新低,豆瓣评分也不高,制片方指责个别影评人未看作品就对电影进行差评的行为是极不妥当的。
D.《见字如面》节目中,那些家书载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重返人们身边,我们仿佛真的通过那些文字、话语与我们相隔遥远的人见面了。
参考答案
1.AE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的错误是老人摔倒并不是为了吸引挽留闲人,也不是发泄心中的苦痛,是以这种“绝对而虚幻的胜利”表达他对孩子深沉的爱;C的“冷漠无情”看不出来;D中作者没有“怒其不争”的批判。故选AE。
2.年迈,地位卑微;孤独寂寞,悲哀,无人理解;深沉的爱子之心(答案为要点,学生作答时应还有相应的分析)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老头子年迈,地位卑微;孤独寂寞,悲哀,无人理解;深沉的爱子之心,结合文本分析。
3.结尾揭晓了老人行为的原因,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重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结尾内容上揭晓了老人行为的原因,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增强了情节的起伏性及小说的可读性,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揭示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加重了小说主人公的悲剧性。【出处:21教育名师】
4.小说的主题:生的寂寞与孤独表演傀儡打架的老头子,人们只见到他的可笑可怜,却没有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知道他喋喋不休与之说话的是他的儿子,没有人知道他的儿子已经死去,更没有人知道打死他儿子的就是那个赵四。他把一切埋在心里,让一切随着自己的年龄慢慢老去,这是一种深入骨子里的寂寞。
生的顽强。白发的生者只能借傀儡戏中王九 的一次次胜利来纪念死去的儿子,那衰
老身躯的吃力表演,便是寂寞凄凉之中慈父深沉的爱,这种爱支撑着他顽强的活下去。
生的无常。赵四并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坏人,他也受着命运的拨弄,而且,他也像王九一样已经死去了。作者写的并不是王九和赵四之间的恩怨,而是在命运拨弄之无常躲藏的生的无常。2-1-c-n-j-y
学生所获得的启示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探讨文章主题及个性化阅读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通读文章,理解文意,可根据对小说的理解,解读主题。小说这要描写了老头子孤寂的生活状态。
5.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A项,句式杂糅,把“包括地质学家郝芳、生物地质学家殷鸿福、地球化学动力学家於崇文等一百多位学者组成的”改为“包括地质学家郝芳、生物地质学家股鸿福、地球化学动力学家於崇文等一百多位学者”或“由地质学家郝芳、生物地质学家股鸿福、地球化学动力学家於崇文等一百多位学者组成”;C项,表意不明, 是制片方的指责不妥当,还是影评人对电影差评不妥当,不明确;D项,介词残缺,可在“与”之后补充“跟”。故选B。
《边城》基础练习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全对的一项是( )
A.傩送(nán) 喁喁(yú) 间或(jiàn) 黑黝黝(yǒu)
B.嗅到(xiù) 吁吁(xū) 挪动(nuó) 焖菜(mēn)
C.川黔(qián) 悲悯(mǐn) 翘首(qiáo) 茶峒(tónɡ)
D.蒿艾(ài) 角隅(yú) 高崖(yá) 忌讳(huì)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忌讳 悲悯 硬扎 黑黝黝 B.滨水 挪移 弛名 荧火虫
C.甬道 逢场 烟杆 草荐 D.笼罩 碧溪岨 翘起 大拇指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句是( )
A.王同亿《新世纪现代汉语词典》中随心所欲、口若悬河的释义如此之多,到底会把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何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B.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C.在这块巴掌大的端砚上,雕刻水泊梁山的108将,个个栩栩如生,真可谓鬼斧神工。
D.翠翠正为两只竞速并进的船迷着,祖父说的话毫不思索就答应了。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那水上名人同祖父谈话时,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话听得清清楚楚。
B.罗马尼亚民间乐团在北京的首次演出,受到了首都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人们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21教育网
C.宋代以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石钟山记》、刘基的《卖柑者言》等作品,都具有积极的思想倾向,因而文笔清新,耐人咀嚼。
D.以损人利己手段牟取财富的,无论多少,都是肮脏的,可耻的;而损人利己的致富者,应被视为“社会公敌”。www.21-cn-jy.com
5.下列句子加点的词,与现在常用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老船夫打量着自己被死亡抓走以后的情形,痴痴地看望天南角上一颗星子,心想:“七月八月天上方有流星,人也会在七月八月死去吧?”
B.她便同祖父生气似的,很放肆的去想到这样一件不可能事情。且想象她出走后,祖父用各种方法寻觅她,都无结果,到后无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C.(老船夫)很快乐地说:“大老,你这个人,又走车路又走马路,是怎样一个狡猾东西。”
D.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
6.选词填空( )
①天空被夕阳_____成桃花色。
②便同祖父故意生气似的,很_____的去想这样一件不可能的事。
③“爷爷,为什么不来?我要你!”祖父听到了这种带着_____,有点儿_____的声音。
④溪面_________着一层薄薄白雾。
A.烘 放肆 娇 埋怨 浮 B.照 惬意 焦 怨气 飘
C.染 大胆 怒 反感 流 D.漂 烦恼 怨 害怕 升
7.对下面各语段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这是翠翠的语言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B.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口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21·cn·jy·com
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C.“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
这是翠翠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D.“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2·1·c·n·j·y
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8.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好的一项是( )
他生病住院也不好好休息,在床边、桌子上堆了不少书、信和文稿,__________________,而仅仅换了一个地方办公。【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简直使人怀疑他是病人 B.谁也不会把他看作病人
C.简直使人以为他不是病人 D.他决不会被人看作病人
9.下列判断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边城》的主旨是通过一个充满凄凉的爱情悲剧,揭示了人物命运的神秘,赞美了湘西人民淳良的心灵。
B.文章中几次提到“祖父”的可能死亡,这样写,是为后文老人在雷雨夜猝死而作好铺垫,也是“祖父”暗示翠翠要作好思想准备,要她坚强一些。
C.文章中几次提到翠翠的梦境,写她摘虎耳草,是表现她已暗恋傩送,希望听见他的歌,喜欢他歌里的韵味,寄托了她对美好爱情的憧憬。
D.“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这其中的“柔软”里有一种薄薄的凄凉,有青春的烦恼,有一种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不满。21cnjy.com
10.边城明净的风光,熏陶着朴实的人们,这里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下列句子能体现人性美的一组是( )21·世纪*教育网
①为了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无论如何也不肯先开腔唱歌,一定得让那弟弟先唱。
②在职务上毫不儿戏的老船夫,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www-2-1-cnjy-com
③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地在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2-1-c-n-j-y
④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题:“翠翠,我就来,我就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
1.D(A.傩送nuó,喁喁yónɡ;B.焖菜mèn;C.茶峒dònɡ。)
2.B(驰名)
3.A( “口若悬河”多形容能言善辩,说话滔滔不绝,用来形容词典的“释义”,很不妥当。)
4.C(误用关联词,“因而”改为“而且”;)
5.A
6.A
7.A(应是“心理描写”)
8.C
9.D(“对爷爷吹的曲子中暗示的东西的不满”与原文之意不合。)
10.A
《边城》提高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悖时(bèi) 犬吠(fèi) 擂台(lèi)? ?剥粽子(bāo) B.接壤(rǎnɡ)? ?傩送(nán) 氽水(tǔn)? ? 怏怏不乐(yānɡ) C.泅水(qiú)? ?欺侮(wǔ) 茶峒(dònɡ)? ?兴奋(xīnɡ) D.绊倒(bàn)? ? 轻薄(bó) 碧溪? (jū)? ?拮据(jū) 2.下列各组词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雍容 经典 韬光养晦 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 遐思 薪尽火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 振辐 秘而不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 砥砺 学以致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天津铁路“母亲节”送上万朵康乃馨为旅客祝福。旅客们________着手中的康乃馨,一起歌唱刘欢的《人生第一次》。 ②专家建议:游客在进藏前几天,必须要休息好。不要做________运动;下飞机后,最好不要提重物或跑步;进藏当天要尽量休息,避免接待客人。 ③我们的企业领导者,在________自己的团队素质低时,是否应先自省一下:我们的沟通能力如何?我们的包容能力如何? A.摇动 强烈 报怨? ?B.挥动 剧烈 埋怨 C.摇动 剧烈 报怨? ?D.挥动 强烈 埋怨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篇幅较长,可称得上是长篇大论。 B.我们要坚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决不能做与之南辕北辙的事情。 C.近年来由于纸张价格上涨,报纸杂志竞相提价,让学子们惊呼,洛阳纸贵今又来。 D.因此两个中秋留给翠翠的印象,极其平淡无奇。21教育网
5.选出下列句子中语义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A.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已经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的爱情故事,我们听得唏嘘不已。
B.他很后悔,不该和自己同过患难,共过生死的好朋友分道扬镳。
C.这本杂志主要是面向中小学语文教师及其他语文工作者。
D.这个村连续两年获得大丰收,不但向国家交售了六万斤大米,而且不吃国家的救济粮了。
6.选出标点符号没有错误的一项( )
A.在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的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翠翠,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
B.老船夫回到家中时,见家中还黑黝黝的,只灶间有火光,见翠翠坐在灶边矮条凳上,用手蒙着眼睛。
C.愿意参加革命的,我们欢迎;愿意回家的,我们发给路费。一切由大家自己决定。
D.最近多名省部级高官因贪污受贿被判处死刑,人民群众无不拍手称快,但人们还在关注着检察机关对那些行贿者将如何处置??21cnjy.com
7.对下面句子特点、作用和表现手法的分析正确合理的项有( )( )
A.且因为那人比渡船老人更孤单,身边无一个亲人,也无一只狗,因此便约好了那人早上过家中来吃饭,喝一杯雄黄酒。(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渡船老人的孤单。) 21·cn·jy·com
B.翠翠不理会祖父,口中却轻轻的说:“不是翠翠,不是翠翠,翠翠早被大河里鲤鱼吃去了。”(运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了翠翠对爷爷失信的责怪。)
C.翠翠却微带点儿恼着的神气,把头摇摇,故意说:“我记不得,我记不得,我全记不得!”(运用反复的手法,把“不记得”写成“记不得”,也更接近口语,表现了翠翠在爷爷面前撒娇的神态。) www.21-cn-jy.com
D.但得了钱祖父却说话了,问那个人,新娘是什么地方人,明白了,又问姓什么,明白了,又问多大年纪,一起弄明白了。(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了爷爷的问话唠唠叨叨,罗罗索索,表面看爷爷关心别人家小孩的婚事,实际上反映了爷爷在内心对翠翠婚事的关心。)2·1·c·n·j·y
二.课内阅读。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供成桃花色的薄云。十四中寨逢场,城中生意人过中寨收买山货的很多,过渡人也特别多。祖父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休息了,只有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于是,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翠翠在成熟中的生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于是胡思乱想:
“我想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
8.黄昏到来,边城温柔、美丽、平静,翠翠心中却凄凉、痛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 ( )
A.杜鹃叫个不息,啼叫令人悲愁
B.热气蒸人,各种气味令人烦闷
C.生意人杂乱声音,使人心里烦乱
D.生活太平凡,不能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无法表达。
9.在寂寞难耐之下,翠翠想离家出走,表现了怎样的心态?
10.节选文字在刻画人物心理时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B
【解析】B项,“傩”应读“nuó”,“怏”应读“yànɡ”。 2.B
【解析】A项,“以起山林”应为“以启山林”;C项,“振辐”应为“振幅”;D项,“坐阵”应为“坐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B
【解析】摇动:①摇东西使它动,②摇摆,③动摇。挥动:挥舞,强调动作有一定的幅度且有规律、节奏性。“摇动”没有节奏。强烈:①极强的,力量很大的,②鲜明的,③强硬激烈的,不指运动。剧烈:猛烈,多指运动。报怨:对所怨恨的人做出反应,语意较重。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自己认为原因所在的人或事物表示不满,语意轻。21·世纪*教育网
4.D
【解析】A项,“长篇大论”指滔滔不绝的言论或篇幅冗长的文章,贬义,此处使用不当;B项,“南辕北辙”是行动与目标相反,不合语境;C.洛阳纸贵:著作流传广泛,望文生义;D.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故选D。
5.C
【解析】A“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有歧义,在课文中,短语“死去了的翠翠的母亲”处在特写的上下文中,没有歧义,在这个句子里,失去了特定的上下文,就有了歧义。B缺少必要的介词,“和”与“自己”构成介宾短语,“朋友”没有介词了。在“和”前加上“跟”。D“不但”“而且”后的内容对调。
6.A
【解析】B“只灶间有火光”后用分号;C“我们发给路费”后用冒号;D为陈述句,句末用句号。
7.CD
【解析】 A用对比(或“衬托”)的方法写出“那人”的孤单,也表现了老人对别人的关心和同情。
8.D
【解析】翠翠心中却凄凉、痛苦,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心中懵懂的爱情。
9.青春萌动,受不了“太平凡”的生活,想攀住新的人和事
【解析】“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薄薄的凄凉”“好像眼见到这个日子过去了,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所以翠翠在平淡的生活里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www-2-1-cnjy-com
10.对比,衬托
【解析】刻画翠翠人物形象的时候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
《边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边城》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三课。《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
【教学难点】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沈从文先生的一生,体会过太多的幸与不幸,但依然对世间的一切怀着爱与慈悲。正如其墓碑背面碑文所撰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先生用文字谱写的田园牧歌,比想象更美好,比岁月更温柔。
缅怀从文先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
【设计意图】沈从文用诗意的文字书写纯粹的人生,写湘西土地的丰饶与贫瘠,写那片土地上朴实而热情的乡民……笔下点点滴滴,美得有如真实的幻境。所以从沈从文入手,吸引学生兴趣。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21教育网
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2.写作背景:《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21cnjy.com
3.《边城》:《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21·cn·jy·com
【设计意图】学习小说,需要了解作者、背景、整篇小说故事情节,以便更好理解作家的作品。
三、朗读指导:泛读与精读相结合。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www.21-cn-jy.com
研读赏析
(一)情节结构
《边城》整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自原文的第三至第六章。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每章的内容。
第三章: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以及今年龙舟比赛的准备情况。
第四章:倒叙两年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
第五章:倒叙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相遇以及爷爷提亲的玩笑在翠翠心上造成的波澜。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祖孙两人和过渡客的遭遇以及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这四章小说,时间安排忽而眼前忽而追忆,回环往复,而又呼应衔接,使情节内容跌宕起伏,也极大地丰富拓展了人物的心灵世界。2·1·c·n·j·y
(二)内容和人物形象分析
以翠翠的心理活动为主线,师生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第二段中,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翠翠和祖父之间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无论是他们二人,还是读者,对此都不会怀疑。但是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是爷爷不知道女大不中留,不理解翠翠的感情需要吗?不是,爷爷早就在操持这件事了。是翠翠不知道爷爷的操持吗?不,翠翠明白,爷爷永远会满足她的任何一个要求和心愿。) 21·世纪*教育网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注意,翠翠的“惩罚”手段仍然是建立在两人亲情深厚的基础上,她深知祖父爱她,所以让他尝尝失去她的痛苦。 2-1-c-n-j-y
更感人的是后面,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其实,翠翠此时心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或一件具体的事情,她就是那么“莫名其妙”地感到日子空虚心情郁闷,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不安或不快,但又是一种确确实实的存在。因为无法言说,所以没人能帮助你;因为确实存在,所以它总在折磨你。这就是孤独感。 21*cnjy*com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来源:21cnj*y.co*m】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翠翠怀着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出处:21教育名师】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版权所有:21教育】
(5)当祖父把实情告诉翠翠的时候,注意此时翠翠的心理变化。“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一个思春少女的感情。
(6)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21*cnjy*com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7)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8)分析翠翠人物形象。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
(9)外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他观察到外孙女的情绪反常,明白其原因,他会不失时机地采用符合外祖父身份的方式,诱导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外孙女怎样正确面对;尽管他赞赏天保,但只要外孙女不乐意,他决不勉强;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他会为自己将死去而忧心不已。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的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
(三)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的三章没有直接写到几个青年男女相爱的动机,但却写到了他们表达爱情的方式,最动人的当然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让人不由想起《诗经》《乐府》里咏叹爱情的美丽诗章,这是湘西古风犹存的明证,更是这里的人把爱情视作圣洁感情的表现。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www-2-1-cnjy-com
可作补充的是翠翠父母的爱情,他们在对歌中相爱,在绝望中殉情。爷爷对翠翠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原来,翠翠就是纯洁爱情的结晶。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分析中让学生感受悲剧中的人性美。
作者深情地歌咏亲情爱情的美丽,意图何在,这可能是个复杂问题,可不必在教学中深究。沈从文先生在内地看到了许多现代文明对传统美德的锈蚀和破坏,这触痛了他,这部小说可能反映着他对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恢复人与人之间的善意和坦诚的思考和愿望,他把这些美好的愿望交给了家乡湘西的乡亲,所谓“礼失求诸野”吧。
【设计意图】 先通情节,再分析内容和人物形象。然后采用师生共同研读法,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讨论,相互争议,最后教师明确。使更好的理解文章。
全文小结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作者极力状写湘西自然之明净,也是为了状写湘西人的心灵之明净。《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设计意图】在文章最后学生对《边城》的主题有了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教学反思:
《沈从文与张兆和:忘了去懂你》
《边城》课外拓展文章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如果要评选民国最美情话,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这句话绝对可以名列前茅。
提起他们之间的爱情,大多数人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那些信,从第一封到最后一封,那些滚烫而真挚的情话,即使是今天读来,仍然令人动容:
“如果我爱你是你的不幸,你这不幸是同我的生命一样长久的”;
“求你将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记,带在你臂上如戳记。我念诵着雅歌来希望你,我的好人”;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在信中,他叫她三三。三三,三三,多么温柔的称呼,温柔得像一声叹息。写信的人和读信的人都已不在了,凭着这些信,他和她的爱情成了一个最动人的传说。
三三在他的信中永远不会老去,一如他初见她时的模样。
沈从文遇见张兆和时,她还只有十八岁,正是人生中最灿烂的年华。她皮肤有点黑,据说年轻时挺漂亮,所以有个外号叫“黑牡丹”。www.21-cn-jy.com
我见过她拍摄于1935年夏天的一张照片,老实说容貌并不出挑,在家里人的眼里,这位三小姐“皮肤黑黑的,头发剪得很短,像个男孩子,身材壮壮胖胖,样子粗粗的,一点都不秀气”。2·1·c·n·j·y
“一点都不秀气”的兆和是如何打动沈从文的呢?据他们的儿子沈龙朱回忆说,一次沈从文看见张兆和在操场上边走边吹口琴,走到操场尽头,张兆和潇洒地将头发一甩,转身又回走,仍是边走边吹着口琴,动作利索,神采飞扬,让人心动。
沈从文喜欢“小兽”一样充满活力的女子,也许正是这一瞬间,浑身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张兆和一下子抓住了他的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做为老师的他开始展开对这位女学生的追求。当时张兆和追求者众多,不少男生给她写情书,她把这些情书编为“青蛙1号”、“青蛙2号”、“青蛙3号”……看完就放在抽屉里,也不回。收到老师沈从文的信,她愣住了,看完后还是没有回。二姐张允和见了取笑说,这大约只能排为“癞蛤蟆13号”。【来源:21cnj*y.co*m】
沈从文的情书攻势一发而不可收拾,张兆和的沉默不仅没有让他退缩,反而越战越勇。爱情本就让人卑微,在大家闺秀张兆和面前,“乡下人”沈从文口口声声称,只愿做她的奴隶:【出处:21教育名师】
“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这样的卑微,连自尊都不要了,可是爱情来到的时候,谁还在乎自尊呢。2-1-c-n-j-y
除了写情书外,沈从文还动用了其他招数,比如去张兆和的闺密面前哭诉他的一片深情,甚至扬言说,如果她坚持拒绝他,他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刻苦向上,一是自杀。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这样近于死缠烂打的追求不仅没有打动兆和,反而让她感到厌烦。张家四姐妹中,元和深情,允和活泼,充和淡定,兆和则相当理性。这和她的成长环境有关,她是家中第三个女儿,并不得宠,前面有两个姐姐,后面还有一串弟弟妹妹,从小就是在较为被人忽视的环境中长大的。带大她的保姆朱干干总是教她为人要本分知足,她由此形成了冷静务实的性格。www-2-1-cnjy-com
所以对沈从文的情书攻势,她实在是烦透了,于是跑到校长胡适那里去告状。胡适是个和事佬,一心想撮合才子佳人,劝她说:“他顽固地爱你!”张兆和不客气地回答说:“我顽固地不爱他!”21*cnjy*com
胡适闻言愕然,只得给沈从文写信说:“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错用情了。你千万要坚强,不要让一个小女子夸口说她曾碎了沈从文的心。此人太年轻,生活经验太少……故能拒人自喜。”
不得不佩服胡适的眼光,她的确不了解他,也欣赏不了他。信中提到的拒人自喜四个字虽然未免刻薄,但张家三小姐把追求者们的情书用“青蛙N号”来编号,实在是有点过分了。
沈从文这个湘西人,看起来斯文温和,其实骨子里一腔湖南人的热血和蛮劲,认准的事九头牛也追不回。张兆和的拒绝,他不管,胡适的劝解,他也不听,仍然一个劲地用情书轰炸意中人。他还是挺为她着想的,在情书里还叮嘱她不要因为干扰荒废了学业,弱弱地说一句,他难道没有醒悟到最大的干扰来源是谁吗。
在他自己都快要绝望的时候,张兆和紧闭的心扉居然被炸开了一道缝,对人说:“自己到如此地步,还处处为人着想,我虽不觉得他可爱,但这一片心肠总是可怜可敬的了。”21·cn·jy·com
沈从文特意去苏州看她,张家人对他挺友好的。二姐允和对他印象挺好的,叫他到家里来玩,还劝妹妹去旅馆看他,后来提起这段往事,允和也笑称自己是“媒婆”。兆和的弟弟们也特别喜欢他,因为他会讲故事,五弟寰和用自己的零花钱为他买了瓶汽水。沈从文暗暗感激,后来写《月下小景》时还特意郑重其事地标明为“张家小五”辑自某书。
兆和最终选择接受沈从文,固然是由于“他的信写得太好了”,也离不开家人的推波助澜。
在苏州住了一阵后,沈从文带着眷恋和希望离开了,临走前特意叮嘱兆和:“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乡下人喝杯甜酒吧。”允和帮他向父亲提亲,得到许可后,赶紧给三妹夫发了个电报,上面只有一个“允”字,一语双关,既是同意的意思也是发信人的名字。兆和生怕她的沈二哥看不懂,偷偷又发了一封电报给他:“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这场持续了四年的苦恋,终于通向了婚姻。在新婚之初,沈从文和张兆和一起啜饮着爱情的甜酒,有过一段快乐的时光。
结婚没多久,沈从文就回了一次湘西老家。对于一般人来说,分离意味着痛苦,可对于他们来说,分离带来的甜蜜也许要甚于痛苦,原因很简单,一分开他们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写情书了。而只有在信里,他们的爱情才能够保持着火一般的炽烈。
沈从文照例称她三三,张兆和平生第一次露出女孩子的娇态,亲昵地称他二哥,在信里担忧地说:“长沙的风是不是也会这么不怜悯地吼,把我二哥的身子吹成一块冰?”沈从文则回信安慰她说:“三三,乖一点,放心,我一切好!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出现在信中的两个人,完全是一副昵昵小儿女之态。谁能够想到,一个是知名的大作家,一个是稳重的大小姐。爱情,就是有这种魔力,可以让再坚硬的人也能呈现出柔软的一面来。21教育网
可惜的是,婚姻除了写信和看信之外,还有太多实际的问题要解决。
回顾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婚姻生活,像上文中出现的甜蜜时光并不多见。和信中永存的爱情相比,他们的现实婚姻其实并不完美,甚至可以说是矛盾重重。
他们婚姻中的首次危机出现在北京沦陷后。沈从文一路南逃,而张兆和带着孩子们留在了北京。两个人保持通信,这次不是说情话,而是在信中争执。沈从文想让张兆和南下,而张兆和则坚持留在北京,理由是孩子需要照顾,沈从文的作品太多不方便带走。这些理由,说服不了读者,更说服不了沈从文,要知道,战火纷飞中,有什么比得上一家团聚更重要?当时文人大多举家南逃,留在孤城北京,换谁也不放心。到最后,沈从文火了,去信质问她:“你到底是爱我给你写的信,还是爱我这个人?”21cnjy.com
这场争执,最后以兆和带着孩子南下告终,两人总算团聚了。但裂缝已经出现,并随着时间对婚姻的磨蚀而日渐扩大。
他们两个人原本就是不同的两类人,一个出身于湘西乡下,一个出生于合肥名门,性格、气质、爱好都迥异。以爱好来说,沈从文爱听傩戏,这种咿咿呀呀的野调在张兆和听来根本入不了耳,她爱听的是昆曲。沈从文喜欢收藏古董文物,张兆和对他这个爱好不以为然,说他是“打肿了脸充胖子”,“不是绅士冒充绅士”。沈从文爱结交朋友,有时也干些仗义疏财的事,张兆和整天都在为家里如何生活发愁,对此更是气恼不已。
写到这里,不禁有一个疑问,张兆和到底爱沈从文吗?我想,一开始是坚决不爱的,后来慢慢被他打动了,嫁给他后,应该还是爱他的。兆和性格本就冷静理性,她对沈从文的爱,更多的是在尽做妻子的本分,始终少了一点激情。她对婚姻的期待也同样务实,不过是希望两个人在一起好好过日子,不要太拮据,也不需要什么浪漫。
这本来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她嫁的人是沈从文。沈从文一身的诗人气质,对爱情、对婚姻有着更多的憧憬,他期望婚姻在相濡以沫之外,还能有灵魂上的相知相惜,他当然不满足于婚姻中仅仅只有平淡的亲情。
所以,当张兆和在为柴米油盐之类的问题指责他时,他仍然沉迷在感情生活之中。他们这个时期的信完全是鸡同鸭讲:一个抱怨钱不够用,一个指责她不够爱他。对于这段婚姻,他们投入的感情不对等,期望值也不一样。
从张兆和的表现来看,她的确是不够爱他的。她连他写的故事也不喜欢读,挑剔他信中的错别字,她甚至对他的稿子看不过眼,忍不住去改动里面的语法。殊不知,沈从文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文中的野趣,她对他,始终是不欣赏的。
沈从文呢,与其说爱张兆和,不如说爱的是心目中向往的一个幻影。婚后,三三成了他小说中一系列人物的原型,比如说《边城》里的翠翠,《长河》里的夭夭,还有《三三》中的三三,都是皮肤黑黑的,活泼俏丽,小兽一样充满生命力的女子。把张兆和与小说中的女孩子一对比,就会发现,她们其实只是形似而已,兆和为人太过务实,身上缺乏翠翠们生命的热度,没有那种爱起来不管不顾的劲儿。
对婚姻的失望一度曾让沈从文在婚姻外寻找安慰。
让他动心的那个人叫高青子,一个喜欢写小说的文艺女青年,对沈从文充满了崇拜。她在沈从文的老乡熊希龄家里做家庭教师,两人得以相识。一次,沈从文去熊家,高青子特意穿了件绿地小黄花绸子夹衫,还在衣角袖口染了一点紫,这样的打扮是脱胎于沈从文一篇小说中的女主角。她的聪慧深深触动了沈从文。
沈从文坦承,自己是一个“血液中铁质成分太多,精神里幻想成分太多”的男子,他对这段情史也并没有刻意隐瞒。那段时间,他常常出入“太太的客厅”,还特意为此跑去向林徽因倾诉,后者开导他说,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你要学着自己慢慢去化解。
张兆和对此很生气,为了挽回他们的婚姻,亲友们甚至给高青子介绍过对象。半个世纪之后,她提起来还耿耿于怀,不过她很公道地评价说,高青子长得很美。
1946年,沈从文为纪念结婚十三年创作同名小说《主妇》,借此书对妻子忏悔,他在书中说 “和自己的弱点而战,我战争了十年。”
可能很多人都会因此指责沈从文是渣男,我只想说,在漫长的婚姻过程中,厌倦、争吵甚至出轨都是很难避免的事情,如果单以一次出轨来论人品,那未免把人性想得太单纯了。
这次出轨事件只是他们数十年婚姻中的一次考验,更多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进入新时代后,沈从文和张兆和的分歧越来越明显。沈从文是顽固的理想主义者,美是他的宗教,除此外他并无信仰,也绝不愿意抛弃自己信仰了小半生的东西;张兆和则是冷静的现实主义者,属于那种适应性强、弹性较大的人。当她穿着列宁服,积极向新时代靠拢时,他却停滞不前,拒绝接受变化。21*cnjy*com
以前,他还可以遁入创作之中,可那时,他的作品被批评为“桃红色文艺”,而根正苗红的作品都要为新社会唱颂歌。既然不能再为自己写作,不能再用他觉得有意义的方式写作,那他宁愿搁笔。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为自己选择的抗争方式。他总是那么顽固,顽固地忠于自己的心。
没有人理解他的顽固,包括他的家人。那段时间,沈从文孤立无援,被大学生贴大字报,被老友们孤立,被发配去扫女厕所,因为抑郁症一度住进了精神病院。张兆和却适应得很好,后来还当上了《人民文学》的编辑,她和两个儿子都无法理解沈从文,他的儿子回忆说:“(当时)我们觉得他的苦闷没道理,整个社会都在欢天喜地迎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你生什么病不好,你得个神经病,神经病就是思想问题!”
有那么几年,沈从文和家里人分居两室。每天晚上,他到张兆和那里去吃晚饭,然后带回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去住处吃。那几年的冬天,可能是他生命中最寒冷最漫长的冬天了吧,就是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开始将精力从写作转移到学术上,一个人就着冷饭馒头,埋头进行学术研究。他的家就在咫尺之外,究竟是什么让他不愿意回家?
这个时候,他是否会想起胡适当年所说的话,“这个女子不能了解你,更不能了解你的爱,你用错情了。”
即使是在生命中最灰暗的时期,他仍然坚持给她写信,写给他心中的幻影,他的三三、小妈妈、小圣母,他的乌金墨玉之宝。不管她爱不爱看,能不能理解,他只顾写,他在信中说:“小妈妈,你不用来信,我可有可无,凡事都这样,因为明白生命不过如此,一切和我都已游离。”
这样的字句,令人不忍猝读。他并不盼望她的来信,因为在写的过程中已经得到安慰。
关于信的故事,张允和在《从第一封信到底一封信》里提到:“1969年,沈从文下放前夕,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他从鼓鼓囊囊的口袋中掏出一封皱头皱脑的信,又像哭又像笑对我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接着就吸溜吸溜地哭起来,快七十岁的老头儿哭得像个小孩子又伤心又快乐。”21·世纪*教育网
那一刻,他怀念的不是相伴了数十年的妻子,而是多年前提笔给他回信,又温柔又调皮的那个三三。
沈从文去世后,张兆和致力于整理出版他的遗作。在1995年出版的《从文家书》后记里,她说:“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版权所有:21教育】
“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
她不是不爱他,她只是忘了去懂他。等到终于懂得的时候,他已经离她而去。
一切都太晚了,几年后,张兆和因病逝世,死前已认不出沈从文的画像。
课件20张PPT。边城 人教版 高中必修五课文导入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沈从文先生的一生,体会过太多的幸与不幸,但依然对世间的一切怀着爱与慈悲。
正如其墓碑背面碑文所撰的: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先生用文字谱写的田园牧歌,比想象更美好,比岁月更温柔。
缅怀从文先生,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边城!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男,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背景介绍《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课文研习《边城》故事梗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由于《边城》的美学艺术,《边城》这部小说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情节结构
《边城》整部小说共有二十一章,课文节选第三至第六章。
第三章:介绍茶峒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以及今年龙舟比赛的准备情况。
第四章:倒叙两年前翠翠和二老傩送在端午节的邂逅。
第五章:倒叙一年前的端午节,翠翠和大老相遇以及爷爷提亲的玩笑在翠翠心上造成的波澜。
第六章:回到现在,写祖孙两人和过渡客的遭遇以及送亲队伍在翠翠心头引起的涟漪。
(1)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
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2)第二段,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为什么翠翠会产生“惩罚”爷爷的念头?
翠翠感到日子有点痛苦,“好像缺少了点什么”,她觉得委屈,自然地迁怒到唯一可以向之撒娇的祖父,她并不当真地胡思乱想着自己出走以后带给爷爷的惩罚。
只是这样一个念头,就吓坏了翠翠,她不敢想像没有祖父的生活,竟不顾爷爷正忙着摇船,一次又一次叫爷爷回家,仿佛晚一点他们真会分开。
翠翠这清醒的白日梦,把一个少女单纯而隐秘的内心情感托现给读者:因情感生活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哀怨的心理。 (3)翠翠坐在溪边,为什么就“忽然哭起来了”?为什么无来由地多次地“哭”?
翠翠满腔心事,无人能诉说。渡船上人们悠闲地过渡,又有谁能了解她的心事呢?
船上的人的安闲和翠翠内心的波动,形成动与静的对比,表现出翠翠那看似无来由的哭的深意。
翠翠无来由地哭,一要注意翠翠情窦初开的朦胧感情,一要注意湘西这样闭塞但人情质朴的环境,翠翠的心理肯定不会和生活在城市中的少女一样。 (4)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为什么平时攀折不到的虎尾草轻而易举摘到了?翠翠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说明了什么?
翠翠的梦写了翠翠渴望得到幸福生活的躁动心理。
翠翠情窦初开,听到外公讲父亲和母亲浪漫的爱情故事,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感情。
因此梦见自己上山崖摘虎尾草。“平时攀折不到手”的虎尾草,她很容易地摘到了。她内心里以前对傩送朦胧的感情,现在明确起来了。“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又表现出她内心的忐忑不安。 (5)翠翠在月光下吹着芦管,为什么“觉吹得不好”?老船夫长长的曲子,为什么“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月光如水,等待的人却没有来。“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更使翠翠的心乱,连芦管也吹得不好了。祖父吹了长长的曲子,婉转的曲调使“翠翠的心被吹柔了”,心像月光般清澈温柔起来。 (6)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
翠翠最后听祖父唱歌,就是傩送昨晚唱的歌,心里踏实了,她知道傩送也像自己爱他一样,爱着自己。她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这时她已经 知道虎尾草要交给谁了。 (7)分析翠翠人物形象。
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
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
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
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箸着心上人的归来,表现她爱的执著。。(8)外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
外祖父是一个忠于职守、古道热肠、深爱至亲的老人。
但他也不是工作狂,而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
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以日常生活的小事情,传神的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分析讨论作品人物间的亲情关系和爱情关系,感受湘西民间独具的风俗美风情美。
(1)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这是作品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相隔着中间一代人,祖孙俩组成的家庭是残破的,所以在悠长的岁月中,祖孙二人不仅生活上相依为命,也在感情上相濡以沫。可重点分析第13章(课文前部分)翠翠的“负罪”和“赎罪”。
再让学生找表现祖孙亲情的文段,
让他们意识到这真挚亲情是植根于纯朴民风中的。 (2)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爱情的美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它对物欲的排斥,爱情愈纯洁,其中包含的物欲成分就愈少。
课文节选最动人的是傩送的歌声和翠翠梦里的虎尾草。
傩送用整夜的歌声表达对心上人的爱慕,同样,翠翠在睡梦中受到歌声召唤,她摘取了一捧虎尾草,准备送给意中人,一个少女纤尘未染的心豁然眼前,让人感动。
(3)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出让”,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
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做了竞争,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为了成全弟弟,哥哥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全文小结:
《边城》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现人性美的一部小说。
《边城》极力讴歌的传统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溢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