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语文部编版 八年级上
富贵不能淫
孟子名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百姓最为重要,国家其次,国君为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的时候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努力让百姓得到好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忘记别的老人,抚养自己的小辈时不忘记别的的小孩。
《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子母亲为他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孟子小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做买卖的游戏。母亲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鞠躬行礼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三迁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不满,便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很短的,王即使有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一曝十寒
原意: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孟子成语
缘木求鱼
爬到树上去找鱼。
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
孟子成语
揠苗助长
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后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也作“拔苗助长”。
走近作者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政治上主张“仁政、王道”。《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
诚 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
惧, 安居 而 天下熄。”
真正 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难道
害怕 安静 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诸侯们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便平安无事。”
孟子曰:“是 焉 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 之 冠也,父命 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
女 家,必敬必戒,无违 夫子!’
这 怎么 能 你
成年男子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告诫 到
夫家 恭敬 谨慎 违背 丈夫
行冠礼 教导 他
同汝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儿出嫁时,母亲教导她,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 行 其 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把 顺从 标准 方法 居住
居所
道路 实现 志向 遵从
独自 坚持 自己的 道路、原则
使……迷惑 使……动摇 使……屈服
是,叫做
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住在天下最宽敞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在天下最光明的大路“义”上。得志的时候,和老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这样的人才称得上大丈夫!”
问题探究(分小组讨论)
1.“是焉得为大丈夫”中的“是”指什么?
2.“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4.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1.“是焉得为大丈夫”中的“是”指什么?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2.“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此”指代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
孟子用“妾妇之道”做类比,指出张仪、公孙衍的本质:他们不过是顺从君王的意志,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就像当时出嫁的女子完全顺从丈夫的意志一样,他们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是非、善恶、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哪里称的上是大丈夫。
4.孟子所说的 “大丈夫之道”
孟子提出大丈夫的三个标准:1.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2.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3.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施加的因素都不能使之迷乱、动摇、屈服。
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6.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请结合上面有关句子,谈谈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①心怀仁德,践行礼义。
②困窘时,独善其身,通达时,施仁政。
③不因外界因素(富贵、贫贱、强权)改变自己的追求。
文中大丈夫“独行其道”的“道”指的是
大丈夫所坚持的原则
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1.他们以自己的喜好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2.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成语探源
1.富贵不淫:指在金钱、地位面前不迷惑,能保持正直、贞洁的本色。源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贫贱不移:虽贫穷、低贱、但不改变道德操守或坚定的志向等。也作贫贱不能移。
3.威武不屈:权势、武力不能使之屈服。后指人有骨气,坚贞顽强。
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指丈夫
指女子
的
指“大道”,即儒家提倡的“义”
这
怎么
把
作为
苏武牧羊
【乙】律①知武②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③。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注释】①律:指卫律,原是汉朝大臣,投靠匈奴。②武:苏武。③羝:公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毡毛并咽之。
天下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
已经
3.你认为苏武是大丈夫吗?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苏武是大丈夫。
苏武不因匈奴的胁迫而投降,牧羊、睡觉时都拿着“汉节”,这符合课文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的标准。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