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第1节 种群的特征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在群体水平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5个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求学生学会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种群并体会群体与个体间的差异,深入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道理。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必修一中学习过种群的概念,对种群有一定的了解,关于“种群”的学习具有较高的生活性、实践性,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把握。学生们的主观愿望是非常希望能多参加实践活动,但学生盲动性较大,观察、取样、获取数据、分析数据、提炼其中的内在原理和规律等等方面的能力有限。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通过细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综合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将知识目标进一步分为三个子目标,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种群的概念,并举例种群的特征。
(2)结合种群数量变动例子,能解释种群特征与种群数量关系。
(3)学会种群数量变化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2.能力目标
(1)学习有关概念,培养学生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2)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激发学生今后对科研的兴趣。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对种群密度、还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等特征的学习,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研究身边的种群的特征,并且注重人口的问题,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让学生明白实施计划生育的目的。
4.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通过调查一小群羊的种群数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5 教学实施的程序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导入 种群的定义 前3章我们学习了生物体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各项生命活动的进行,但只研究生物个体还是远远不够的。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往往组成一定的群体,相互影响,共同生活。今天我们进入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的学习。回忆种群的概念: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作为个体的集合,种群并不是个体简单的累加,它具有个体不具备的特征。〖提出问题,组织讨论〗A.判断以下描述是种群吗: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昆虫。 2.一片草地上全部的蒲公英。 3.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鲫鱼。 4.一片森林中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种群与个体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思考讨论。 概括总结:A.种群定义的三要素。B.种群相对于个体最大的区别:数量特征。 将学生从个体水平引入种群水平,并体会二者之间的不同。
种群密度 过渡:农业生产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渔业资源什么时候捕捞,捕多少?农田中的害虫什么时候需要防治?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明确一个事实:种群个体数量有多少? 设疑:怎样可以更直观的反映种群的数量? 引出 种群密度。 给出实例: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中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野驴,数量有3.4万头但密度为每平方公里不足一头。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掌握种群密度的定义。 体会种群密度的生物学意义。 结合实例让学生真正理解种群密度这一数量特征的含义。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过渡:怎样调查种群密度?展示 藏羚羊种群和蒲公英种群的照片。 对于藏羚羊这样生活在固定区域个体大、易统计的种群可逐个统计。对于蒲公英这样的个体小不明显、计数困难的可以估算其数量。 设疑:如何进行估算? 估算 “问题探讨”中的模拟草地中的蒲公英。 引导分析:估算与直接计数相比的优缺点。 介绍:(1)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 (2)估算存在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减少误差。 建议:自学课本P60样方法, 思考讨论:(1)实地调查与模拟调查有什么异同?(2)为什么要随机取样? (3)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设疑:样方法适合调查哪些生物,有什么缺点?例如,要调查一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吗? 过渡:如何调查草原上山羊的种群密度呢? 建议:自学课本P62 标志重捕法。 练习:对某草原一种鼠种群进行调查,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34只,其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段原有总鼠数是多少? 思考比较这两个种群个体的区别。 分组讨论估算的方法并进行估算。 比较各组估算结果的误差大小,总结影响估算结果的因素。 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估算的优缺点。 思考并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 分析总结样方法的适用范围。 探究总结: (1)标志重捕法的定义 (2)计算公式 (3)适用范围 运用公式练习计算。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如何估算及应注意的问题。 掌握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原理及操作过程。 与数学学科相渗透,通过正确解答问题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满足感,更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欲望。
出生率和死亡率 设疑:为什么东北虎、大熊猫等动物在人为保护措施下,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而蚊子、苍蝇等动物,尽管人们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却仍然数量繁多,屡屡为害? 建议:自学课本 找出答案。检查自学情况。 总结: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定义。 引导分析:出生率死亡率与种群密度之间的联系。 拓展:1.阐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原因。 2.给我们市民一些灭蚊方面的建议。 考讨论,猜测原因。 自主探究,找出答案。 分析总结:a.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增加b.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减少c.出生率=死亡率 种群密度 不变 思考讨论,成果交流 培养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物的兴趣。
迁入率和迁出率 过渡:展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 设疑:我国人口分布不均除了与历史、经济有关,还有什么影响因素? 提示:每个城市都有暂住人员。 总结: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的影响。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分析回答。 总结: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特征之一。 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出迁入、迁出率。
年龄组成 给出种群的年龄结构三种类型: 引导学生对三种年龄组成类型进行分析。 总结: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拓展:提供我国1970、1985、2005三年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学生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并说出其原因。 教师在情景中设疑,学生在情景中释疑。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根据不同的年龄组成图思考讨论我国的人口变化情况,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性别比例 建议:自学课本P63。 设疑:性别比例失调会对种群产生怎样的影响?提供资料:2004年,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发布会上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别比例接近120: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107。
???? 专家认为,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拓展: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来杀灭某一性别的害虫的目的? 学生讨论,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 总结: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 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之间的联系 2.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种群的空间特征: 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 集群分布 从整体上来理解种群各基本特征之间的联系。 比较两种调查方法。 巩固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6.板书设计:
7.课后作业:《同步解析与测评》P46-47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首先通过再现高一学习过的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引入种群的定义。以种群是个体的集合界定了个体和种群两者之间的关系。种群作为个体的集合,其最基本的特征学生很容易想到了是个体的数量,引入到种群密度顺其自然。首先通过“如何测量100m2样地内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逐个计数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不可取,进而引入到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学习,以结合课本上的方法介绍为主,教师的讲解为辅助,效果不是太好。虽然每种方法讲解完成之后都配有一道例题讲解具体的算法,可是在课后作业中仍然有少数同学不会算。
种群数量的其他特征对种群密度有什么影响?前一天给学生布置了简单的预习作业,很简单的一组概念,结合课本上的举例学生较容易掌握,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向大家展示各小组的预习成效,并派代表上黑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绘制概念图,强调不同特征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这一节课主要存在的问题:
1、太过紧张,语言不够流畅,第一个问题让学习委员带头回忆种群的概念,学生说完坐下之后,紧接着有人举手,其他学生补充完之后忘记点评;
2、样方法举得例子,一个小样方中蒲公英数量太多,明显不符合实际情况;
3、最后学生展示环节,气氛有点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