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解直角三角形(3)课件+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解直角三角形(3)课件+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10-24 21:57:15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解直角三角形 (3)
学习目标 1.继续经历将实际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过程,探索解直角三角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些应用. 2.会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的运用.
学习过程
【例5】某海防哨所O发现在它的北偏西30°,距离哨所500m的A处有一艘船向正东方向航行,经过3分钟后到达哨所东北方向的B处.求船从A处到B处的航速(精确到1km/h).
如图是某少年宫局部景点示意图.“蹦蹦床”A在“小舞台”C的正北方向,在“正大门”B的北偏东30°方向;“小舞台”C在“正大门”B的东南方向60m处.问“小舞台”和“蹦蹦床”之间相距多少米?“蹦蹦床”距离“正大门”多少米?
【例6】如图,测得两楼之间的距离为32.6m,从楼顶点A观测点D的俯角为35°12?,点C的俯角为43°24?.求这两幢楼的高度(精确到0.1m).
如图,在离铁塔150m的A处,用测倾仪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12′,测倾仪高AD为1.52m求铁塔高BC(精确到0.1m).
在地面上的A点测得树顶端C的仰角为30°,沿着向树的方向前进6m到达B点,在B点测得树顶端C的仰角为45°.请画出示意图,并求出树高(精确到0.1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解直角三角形 (3)
学习目标 1.继续经历将实际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的过程,探索解直角三角形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些应用. 2.会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和函数思想的运用. 重点与难点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解直角三角形的运用. 例5,例6均需化归为解两个直角三角形问题.但例6涉及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交叠在一起,图形和计算都较例5复杂,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学习过程
【例5】某海防哨所O发现在它的北偏西30°,距离哨所500m的A处有一艘船向正东方向航行,经过3分钟后到达哨所东北方向的B处.求船从A处到B处的航速(精确到1km/h). 分析:对没有附图的测量问题,一般我们可先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由示意图可以看出,要求船的航速,只需求出A,B间的路程,这可化归为解Rt△AOC与Rt△BOC. 解: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 在Rt△AOC中, OA=500m,∠AOC=30°, ∴AC=OAsin∠AOC=500×sin30°=500×=250(m), OC=OA×cos∠AOC=500×cos30°=500×=250(m) 在Rt△BOC中,∠BOC=45°, ∴BC=OC=250(m), ∴AB=AC+BC=250+250=250(1+)(m). ∴船的航速为250(1+)÷3×60≈14000(m/h)=14(km/h). 答:船从A处到B处的航速约为14km/h. 在例5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联系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已知时间求速度,关键要知道路程,由此将求速度问题转化为求路程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描述画出船的位置和航行路线,借助图形的直观加以分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这是解决本例的关键,也是本例教学中要让学生重点体验和积累的经验之处.
如图是某少年宫局部景点示意图.“蹦蹦床”A在“小舞台”C的正北方向,在“正大门”B的北偏东30°方向;“小舞台”C在“正大门”B的东南方向60m处.问“小舞台”和“蹦蹦床”之间相距多少米?“蹦蹦床”距离“正大门”多少米? 解:连结AC,与正东方向交于点D. 由题意知,在Rt△BCD中,BD=CD=BC×sin45°=30(m). 在Rt△BCD中, AD=BD×sin60°=30(m).
∴AC=30(+)(m).
∴AB==60(m). 答:“小舞台”和“蹦蹦床”之间相距30(+)m,“蹦蹦床”距离“正大门”60m.
【例6】如图,测得两楼之间的距离为32.6m,从楼顶点A观测点D的俯角为35°12?,点C的俯角为43°24?.求这两幢楼的高度(精确到0.1m). 解:如图,作DE⊥AB于点E, 在Rt△ABC中, ∠ACB=∠FAC=43°24?, ∴AB=BC×tan∠ACB=32.6×tan43°24?≈30.83≈30.8(m). 在Rt△ADE中, ∠ADE=∠DAF=35°12?,DE=BC=32.6(m). ∴AE=DE×tan∠ADE=32.6×tan35°12'≈23.00(m). ∴CD=AB-AE≈30.83-23.00=7.83≈7.8(m). 答:两幢楼高分别约为30.8m和7.8m. 例6中,根据所给的条件,由视线、地面水平线和A楼边沿的铅垂线构成直角三角形,可直接求得A楼的高度.D楼的高度不能直接求得,需由条件先求出A,D两幢楼的落差,再由此求得D楼的高度.因此,解决本例的关键是以点A观察点D的视线为你斜边,适当的水平线及铅垂线为直角边构造直角三角形,其构造方法除课本给出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过D向水平线AF作垂线.教学中可让学生尝试分析问题并构造三角形,然后交流不同构造方法的特点与便捷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使学生成为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例题教学后可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将实际问题化归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构造适当的直角三角形是关键.航行问题是的三角形往往由方位线和航行路线构成,高度测量问题中的三角形往往由视线、水平线和铅线等构成.方位线、视线可分别由方位角和视角确定,要求学生对方位角和各种视角(如仰角、俯角、观察角)有正确的理解和想象,并出来这些线.讲解时教师要具体展示例题中示意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题意画示意图的方法.画示意图在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中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如图,在离铁塔150m的A处,用测倾仪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12′,测倾仪高AD为1.52m求铁塔高BC(精确到0.1m). 解: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为E.在Rt△ABE中, tan30°12?==,则BE=150×tan30°12?≈87.30(m).
∴BC=BE+CE=87.30+1.52≈88.8(m). 答:铁塔高BC约为88.8m.
在地面上的A点测得树顶端C的仰角为30°,沿着向树的方向前进6m到达B点,在B点测得树顶端C的仰角为45°.请画出示意图,并求出树高(精确到0.1m). 解:如图. 解法一:设树高CD为x(m),则(6+x)2+x2=4x2, 解得x1=3-3(舍去),x2=3+3≈8.2. 答:树高约为8.2m. 解法二:设树高CD为x(m), 在Rt△ACD中,tan30°==,则AD=. 同理,在Rt△BCD中,BD=.
由AB=AD-BD=6,得-=6,解得x≈8.2. 答:树高约为8.2m. 本题需要列方程来解答,有一定典型性,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11张PPT)
1.3 解直角三角形(3)
数学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例5】某海防哨所O发现在它的北偏西,距离哨所的A处有一艘船向正东方向航行,经过3分钟后到达哨所东北方向的处.求船从处到处的航速(精确到1km/h).

分析:对没有附图的测量问题,一般我们可先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由示意图可以看出,要求船的航速,只需求出A,B间的路程,这可化归为解Rt△AOC与Rt△BOC.
解: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
?在Rt△AOC中,
OA=500m,∠AOC=30°,
∴AC=OAsin∠AOC=500×sin30°
=500×=250(m),
OC=OA×cos∠AOC=500×cos30°
=500×=250(m)
在Rt△BOC中,∠BOC=45°,
∴BC=OC=250(m),
∴AB=AC+BC=250+250=250(1+)(m).
∴船的航速为250(1+)÷3×60≈14000(m/h)=14(km/h).
答:船从A处到B处的航速约为14km/h.

如图是某少年宫局部景点示意图.“蹦蹦床”A在“小舞台”C的正北方向,在“正大门”B的北偏东30°方向;“小舞台”C在“正大门”B的东南方向60m处.问“小舞台”和“蹦蹦床”之间相距多少米?“蹦蹦床”距离“正大门”多少米?

解:连结AC,与正东方向交于点D.
由题意知,在Rt△BCD中,
BD=CD=BC×sin45°=30(m).
在Rt△BCD中,
AD=BD×sin60°=30(m).
∴AC=30(+)(m).
∴AB==60(m).
答:“小舞台”和“蹦蹦床”之间相距30(+) m,“蹦蹦床”距离“正大门” 60m.
【例6】如图,测得两楼之间的距离为32.6m,从楼顶点A观测点D的俯角为,点C的俯角为.求这两幢楼的高度(精确到0.1m).

解:如图,作DE⊥AB于点E,
在Rt△ABC中,
∠ACB=∠FAC=43°24?,
∴AB=BC×tan∠ACB
=32.6×tan43°24?≈30.83≈30.8(m).
在Rt△ADE中,
∠ADE=∠DAF=35°12?,DE=BC=32.6(m).
∴AE=DE×tan∠ADE=32.6×tan35°12'≈23.00(m).
∴CD=AB-AE≈30.83-23.00=7.83≈7.8(m).
答:两幢楼高分别约为30.8m和7.8m.

如图,在离铁塔150m的A处,用测倾仪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12′,测倾仪高AD为1.52m求铁塔高BC(精确到0.1m).
解:过点A作BC的垂线,垂足为E.在Rt△ABE中,
tan30°12?==,
则BE=150×tan30°12?≈87.30(m).
∴BC=BE+CE=87.30+1.52≈88.8(m).
答:铁塔高BC约为88.8m.
在地面上的A点测得树顶端C的仰角为30°,沿着向树的方向前进6m到达B点,在B点测得树顶端C的仰角为45°.请画出示意图,并求出树高(精确到0.1m).
解法一:设树高CD为x(m),则(6+x)2+x2=4x2,
解得x1=3-3(舍去),x2=3+3≈8.2.
答:树高约为8.2m.

解法二:设树高CD为x(m),
在Rt△ACD中,tan30°==,则AD=.
同理,在Rt△BCD中,BD= .
由AB=AD-BD=6,得- =6,解得x≈8.2.
答:树高约为8.2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