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边城》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8 11:59: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边城》名师教学设计(部编版必修五)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体会沈从文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和湘西特有的风俗。
2、研读文本,尝试探究小说创作的初衷和意义。
重点难点:
重点是通过对话和感情变化体悟人物内心世界,难点在于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把篇幅这么长的阅读细化。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
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这里住着的这个老人是爷爷,女孩子叫翠翠。他们三组成了一个温暖而又祥和的小家。
赏析名家对《边城》的评论,找出每句评论的关键词
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边城》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潘旭澜《重读〈边城〉》)
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
(向刚《梦断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
“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沈从文)
学习目标:
1、通过语言体会小说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和湘西特有的风俗美。
2、尝试探究小说创作的初衷和意义。
二、梳理探究,品味风俗美、人性美和人情美。
本文涉及了端午节婚嫁习俗
1、了解民俗画卷--端午节:
请朗读课文P14第3-5段!边朗读边思考:
活动有哪些人参加?
军官民…
有人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然有纷争。
公平的竞争!竞赛!
这里的江湖有哪些活动?
赛龙舟捉鸭子比赛穿新衣吃鱼肉(先提问我们过端午节?)
你们有什么感受:好一副热闹的场景啊!对生活充满了热情!!
这样的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
安定又祥和和睦和谐团结热情和
好一幅官民同乐军民同乐的边城人风俗画卷!对生活的热爱啊!板书:风俗美
2、合作探究:人情美人性美
那小说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人情美、人性美”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请从“人”的角度来探究人情美人性美。
小说描写了哪几种情感?(分小组谈论:爱情情亲友情)
比如:(翠翠会骂人不?会害羞不?会生气吗?)
我们都知道,第一印象很重要!那翠翠对傩送的第一印象如何?
请朗读课文第P18最上面“那人问---放肆地笑了,不见了。”
(分角色:一个女生,一个男生,剩余的全班)
边读边思考:翠翠对傩送的第一印象如何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两个年青人第一回见面就拌嘴了。甚至翠翠还骂了傩送一句:你个悖时砍脑壳的!怎么骂的?轻轻的!骂人是轻轻的,听话的人也感觉是轻轻的。
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分角色:一个女生,一个男生,剩余的全班)
再读P18-19“又过了一阵-----默默地随了那火把走去”
当翠翠得知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有怎样的心理?“吃惊和害羞”
为什么吃惊?又为什么害羞?
“吃惊”是因为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送自己回家去,“害羞”是:13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孩子的照顾,心里还是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
这时的傩送在翠翠心里已经投下一道影子!!
但翠翠还是生气了。(宝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以至于爷爷喊她的时候,她有大喊大叫吗?大吵大闹吗?
结论:翠翠无论在骂人的时候在惊讶的时候,还是在生气的时候,说话总是“轻轻的”。
另外注意几处细节:
第一处细节是翠翠怎么就敢默默地随了傩送派来的伙计走??
翠翠:人性的单纯,还体现在翠翠傩送初次见面时。
傩送:憨厚热情,古道热肠,关心别人。
爷爷:疼爱孙女翠翠关心爷爷厚道有责任善良淳朴板书:人情美
第二处细节是:
小说中有一处对话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而且每次出现都是由不同的人说出了的,而且都和翠翠有关系的。大家找一找,看看能不能从中发现翠翠心理的变化?
第一次18页傩送吓唬翠翠的。拌嘴
第二次19页翠翠自己说的气话,看来翠翠已经记住傩送这句话了。
第三次20页喽啰说的,翠翠听后抿起嘴笑着,看来心里挺高兴的。
第四次22页爷爷说的话,翠翠是笑出了声的。看得出她还记得两年前的事情。
四次写大鱼让我们看到了翠翠心里的秘密,看来那句老说说得好“爱是藏不住的”,这就是一个少女对一个男孩子的朦胧记忆和情怀,如果用个成语来描述,就是“情窦初开”。虽然两年时间过去了,却记忆犹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个拌嘴的年青人都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朦胧的纯洁的感情怎不人怦然心动呢?
你们渴望爱和被爱吗?
这种对“爱和被爱”的向往其实就是人的本性啊!
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
当这个天真无邪的山区女孩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她美丽、纯朴、善良、温柔的个性给人们带来了永恒!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便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由少时争着做渡船夫渡新娘子的花轿,学小羊、小牛叫,摘一把野花缚在头上,装扮新娘子到站在小山头听那迷人的鼓,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们同有的心事。面对着那突如其来的分不清、道不明的心绪,年青、稚嫩的翠翠不知道是应该快乐,还是应该忧愁。
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裙带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有的只是“遵从古礼”的淳厚人性,有的只是含蕴的东方的传统美德。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这就是人性美!
人性美还体通过老船夫对对孙女的挚爱来体现的。
老船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祖孙俩在这古老而又清澈的溪水边、小船上、白塔下相依为命。一不贪财,二不羡贵,三不嫌贫,四不偷懒,愿守清贫,甘于助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勤劳、善良、淡泊。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
为给翠翠找一个如意郎君,为此他不辞辛苦,竭尽全力周旋于翠翠、天保、傩送、船总顺顺之间。因为一系列的误会,最终酿成了傩送与翠翠的爱情悲剧。他带着万般的无奈和无限的愧疚悄悄地离开了人世。老船夫对女儿、外孙女无私的爱仿佛就是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生生息息得以繁衍的血缘纽带。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人情之美。
沈从文就是通过对这“三美”的描写,谱写一曲“爱和美”的赞歌!!
三、主旨探讨。
这样山清水秀,祥和安定的湘西的生活图卷,无论是白天是晚上,无论是城里还是渡口处,无论是祖孙之间亲情,还是翠翠的爱情,还是人和动物之间陪伴,都给我们展示了湘西浓郁的风情,淳朴的性情和人情美。那我就在想,作品创作于1931年,沈从文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篇反映湘西乡村社会?爱和美”的赞歌?
社会背景: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而城市中存在着腐化堕落,物欲泛滥的现象。21岁的沈从文怀着梦想来到北平,看到的却是一群自私、懦弱、虚伪、卑鄙却又冠冕堂皇、假冒斯文的灵魂,内心极其失落,悲痛!所以他要去寻求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于是就创造了一个理想中的精神王国----边城!
所以“边城”不是天边之城,也不是海边之城,也不是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时间概念,文化概念。
“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这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边城题记》)
课文23页第一题: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人生形式
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才会越发令人向往。
主题: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