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五首》教学设计
设计人: 使用人:
教学内容
《唐诗五首》阅读教学
教材位置
60页/63页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诵读诗歌,培养鉴赏故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从而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学重、
难 点
教学重点:感受诗词的意境,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
1、教师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本课内容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并对课堂做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2、学生利用早读,结合《绩优学案》上的有关内容,了解唐诗和有关知识,反复诵读,体悟诗的意境。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一、导入
二、教读《野望》
第一课时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唐朝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如同一颗颗闪光的明珠,闪耀在两千年的历史长空之中,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唐诗,走近这些闪光的明珠,一同欣赏他们的魅力!
1、理解题意。问:结合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指名回答后,教师明确:“野望”意即眺望原野,是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唐代诗人王绩的诗作,是一首五言律诗。(然后引导学生回顾律诗和绝句的区别)
2、作家作品。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降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3、朗读成诵,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注意字词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然后集体朗读,再抽查朗读。
(2)对照课文注释自读,教师补充《野望》的注释。
①依:归依,②唯:只,③落晖:落日,④顾:看
(3)把握内容,指导背诵。
①你能结合注释,说一说这首诗歌的大意吗?(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内容)
学生思考,提出疑难,教师点拨,然后点1—2名学生解答这一问题。
明确: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大家彼此互不相识,相对无言,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②学生练习朗读,限时背诵。
朗读,使学生了解了文意,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完成。
4、深入文本,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皋”是水边地。东皋。是指作者家乡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达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中间四句描写了秋天的景色,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的?
讨论、明确:诗人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首诗宛如幅山野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讨论、明确: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二、学习《黄鹤楼》
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在闲适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和苦闷。
师小结: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表达了作者辞官隐居后闲逸、彷徨和苦闷的复杂心情。
5、全班齐背。
1、江南三大名楼:湖北黄鹤楼,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历代文人墨客对三大名楼多有吟诵。崔颢的《黄鹤楼》被称为“千古之奇”。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看奇在哪里。
2、自读诗歌,读准,读顺,然后划出朗读节奏。
3、学生根据自己的划分朗读诗歌,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4、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5、译读,理解内容,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明确: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炝?纸?妫??舜?瓷钌畹某钚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