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教学设计
设计人: 使用人:
教学内容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阅读教学
教材位置
13页/14页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本文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和内容组成。
2、梳理新闻内容,把握评论思路,了解本文通过举例和引述进行评论的方法。
3、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责任感和热爱和平的意识。
4、学习新闻评论的语言及行文特点。
教学重、
难 点
教学重点:梳理新闻内容,把握评论思路,了解本文通过举例和引述进行评论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新闻评论的语言及行文特点。
教学准备
1、教师认真分析学情,根据单元学习目标、本课内容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并对课堂做充分预设,积极寻找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2、学生利用早读,结合《绩优学案》上的有关内容,熟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基本内容。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一、导入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第一课时
前面学习了消息、新闻特写、通讯,新闻评论又是怎样的呢?
1、检查预习,了解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自读情况点拨词语。
2、文体知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是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新闻评论是一种写作形式,一种传播力量,一种社会存在,以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三、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以传播意见性信息为主要目的和手段。
3、学生初读课文,围绕以下问题,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1)梳理这篇文章的论述思路,然后根据思路划分层次。
第1段:报道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第2段:列举国际社会和组织为南京大屠杀正名的事实。
第3段: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美化战争的丑恶嘴脸。
第4段:用日内瓦裁军会议和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提出的建议直接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在历史问题上的态度。
第5段: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转变,彰显了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历史。
第6段:点明写作评论的意义。
第一部分(第1段):报道新闻,提出观点: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第二部分(第2—4段):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严正指出日本右翼分子的倒行逆施是在国际社会上站不住脚的。
第三部分(第5、6段):由“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的转变,点明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真切愿望。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新闻评论以报道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开头,然后从正面列举了诸多国家和群体为南京大屠杀正名的事实,又从反面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行径,接着援引联合国发出的声音,最后以“恐怖之城”变成“和平之城”的现实表明了中国人民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愿望。
(3)这篇新闻评论因何事而写?(用原文回答)
明确:为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写。
(4)这篇新闻评论表达了中国人民怎样的心声?(用原文回答)
明确: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1、本文都列举了哪些事实?这些事实都是从什么角度列举的?(正面或者反面)
2、从以上的概括中总结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评论的特点(“新闻+评论”的格式)
学生独立概括,然后同桌交流,组内梳理,班内展示。
教学环节
教 师 、学 生 双 边 活 动
添 加 栏
四、小结
同桌讨论,班内交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语言赏析: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语言的具体含义。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把我国殇。(这句话的现代汉语是什么意思?)
(2)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4)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这句话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板书
与
作业
设计
1、《绩优学案》作业。
2、本课知能优化检测。(另拟)
教学
反思
及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