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二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第二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8 15:50: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试题(第二单元)
班级 姓名
A 卷(共 100 分)
第Ⅰ卷(选择题24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共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骤雨(zhòu) 窒息(zhì) 正襟危坐(jīn)
B.侏儒 (rú) 佃农(diàn) 屏住呼吸(píng)
C.蛮横(hèng) 妯娌(zhóu) 广袤无垠(yín)
D.教诲(huì) 绯红(fēi) 深恶痛绝(wù)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济,并不打断思考的进行,也不扰乱平静专注的空气。
B.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仪,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C.你也许要动脑筋想上好一阵,才能判断手握缰绳的是马车夫,坐在一旁的是伯爵。
D.外祖母大人因年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缀劳作,尤喜纺棉。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平日里喜怒不形于色的钱主任在悉知自己获得了全国一等奖后,控制不住喜悦之情,也显露出和颜悦色来了。
B.近年来,当中国高铁逐渐走向世界,曾经不可一世的日本新干线在“中国翻造”面前也顿时黯然失色。
C.如果任由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在古镇横行,要不了多久,这个刚刚升格为4A景区的旅游地也会堕客成别的古镇的样子。
D.为了扩大销量,竟然强买强卖;为了降低成本,使用有毒材料,这些为富不仁的行为好像已经是致富的最佳途径。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低头族”是指在社交场合不关注身边的人,跟人聊天时老忍不住看手机。
B.中午,颜述和吴建一起上学,他问他下午的班会将讨论什么问题。
C.今天,成都的最低温度依旧在2℃,但最高温度大约在9℃左右。
D.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的措施。
二、阅读文言文,完成5—8题。(共12分,每小题3分)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四时俱备 俱备:都有 B.晓雾将歇 歇:消散
C.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界: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D.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6.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为人谋而不忠乎
B.自康乐以来 以刀劈狼首
C.实是欲界之仙都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欣然起行 其人舍然大喜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哪个夜晚没有明月?哪里没有竹柏?但是,像我两一样清闲的人并不多。
B.夜夜都有明月,处处皆有竹柏。但是,很少有人有如我两一样的清闲心境。
C.哪个夜晚没有明月?哪里没有竹柏?只是缺少向我俩一样清闲的人(来细赏)罢了。
D.夜夜都有明月,处处皆有竹柏。只是我俩是清闲的人啊。
8.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微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全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B.“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这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C.《记承天寺夜游》的第二层写景,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D.两篇文章都用对美景的赞颂,表达了自己纵情山水、竹柏,希望远离世俗、官场的拖累,只愿闲游,渴望身体与心灵的自由的志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2分)
① 晴川历历汉阳树, 。 (崔颢《黄鹤楼》)
② ,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③ ,松柏有本性。 (刘桢《赠从弟》)
(2)请在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后四句和自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前四句中任选其一默写。(4分)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段落,完成10-12题。
①突然,客人惊奇地屏住了呼吸,只见面前的小个子那对浓似灌木丛的眉毛下面,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虽然每个见过托尔斯泰的人都谈过这种犀利目光,但再好的图片都没法加以反映。这道目光就像一把成埕甓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令你无法动弹,无法躲避。仿佛被催眠术控制住了,你只好乖乖地忍受这种目光的探寻,任何俺饰郜抵挡不住。它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在这种人木三分的审视之下,谁都没法遮遮掩掩。——对此,屠格涅夫和高尔基等上百个人都怍过无可置疑的描述。
②这种穿透心灵的审视仪仅持续了一秒钟,接着便刀剑人鞘,代之以柔和的目光与和蔼的笑容。虽然嘴角紧闭,没有变化,但那对眼睛却能满含粲然笑意,犹如神奇的星光。而在优美动人的音乐影响下,它们可以像村妇那样热泪涟涟。精神上感到满足自在时,它们可以闪闪发光,转眼又因忧郁而黯然失色,罩上阴云,顿生凄凉,显得麻木不仁神秘莫测。它们可以变得冷酷锐利,可以像手术刀、像 x射线那样揭开隐藏的秘密,不一会儿意趣盎然地涌出好奇的神色。这是出现人类面部最富感情的一对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10.试赏析第①段画线句子的妙处。(3分)
11.请说说第②段第一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12.如何理解高尔基所说的“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4分)
五、作文(60分)
13.阅读下面材料,据提示和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虽然鲁迅终没有咸一代名医,但藤野的教诲让他矢志不移地从另一个层面拯救国人;虽然朱德未能长久伴随晚年的母亲,但老人家的坚毅早巳融入其魂灵……正因我们生命中有了那些人,我们才能成为今天的自我。
请以《因为有你》为题,作文一篇。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
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③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套作。
B 卷 (50分)
一、诗歌鉴赏(4分)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①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水国蒹葭:水乡的芦苇。②离梦:离人的梦。
1.首句中“夜有霜”与下句中“ ”一词相照应,表现了 。(2分)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杏如关塞长”一句中“杏”的理解。(2分)
答: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 -5题。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 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咸,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
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遗蛰,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②,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咸,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奠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释】校雠:校对。②经年:一年以后。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阅十年而书成 阅:经历 B.凡三十二卷 凡:总共
C.自谓可将十万 将:将军 D.会有土寇 会:恰逢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 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3分)

② 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3分)

5.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4分)


三、阅读(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 “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大迁移”是指( )(2分)
A.国民革命军北伐 B.朱、毛红军会师井冈山
C.北方少数民族南迁 D.中国工农红军万里长征
7.阅读下边的文字,回答后边的题。
率领红军先锋部队的是指挥员刘伯承,他曾在四川一个军阀的军队里当过军官。刘伯承熟悉这个部落民族,熟悉他们的内争和不满。他特别熟悉他们仇恨汉人,而且他能够说凡句彝族话。他奉命前去谈判友好联盟,进入了彝族的境内,同彝族的首领进行谈判。他说,彝族人反对军阀刘湘、刘文辉和国民党;红军也反对他们。彝族人要保持独立;红军的政策主张中国各少数民族都自治。彝族人仇恨,汉人是因为他们受到汉人的压迫,但是汉人有“白”、汉和“红”汉,正如彝族人有“白”彝和“黑”彝,老是杀彝族人,压迫彝族人的是白汉。红汉和黑彝应该团结起来反对他们的共同敌人白汉。彝族人很有兴趣地听着。他们狡黠地要武器和弹药好保卫独立,帮助红汉打白汉。结果红军都给了他们,使他们感到很意外。
根据选文,说说刘伯承在这一地区获得支持的原因。(2分)
答:
(二)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8~11题。(共18分)
黑发底下
简 默
①父亲如书,我是他的再版。从头到脚,我们神奇地保持一致。像是隔着上下三十年的同一个人。
②我们都顶着一头坚硬的黑发,它仿佛含有铁质,根根向上,挺立如戟。抬手轻轻拍打,会发出稠密结实的“嘭嘭”声,像电流穿透掌心击中身体。在我们个体生命的海拔上,它高高在上,乌黑茂盛,像潜藏在大地深处的煤一样不说话,我们在它底下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③小时候,我们一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一到星期五,天麻麻亮,父亲就独自一人趟着露水,一 根扁担挑起两只箩筐,走上弯弯山道,到几十里外的深山里去挑煤来烧。傍晚踏着夕阳,挑了满满两箩筐煤回家,正赶上吃晚饭。母亲给他准备一只杏儿大小的杯子,盛满酒,父亲端起酒,贴近唇边轻抿一下,仿佛浑身的困乏与疲惫就被这杯酒解除了。母亲就在这时瞥见了他黑发中躲来躲去的几根白发,惊呼道:“哎呀,你都有白头发了。”说着,她拨开发丝,小心翼翼地拔下,摊到父亲掌中。
④那白发蓼寥几根,躺在父亲掌心,枕着纵横的掌纹,银光闪亮,像是会发光的羽毛。
⑤南方的冬夜沉静如石,落入幽深漆黑的古井中,漫长而冷清地守望黎明。天难得地飘起了,越飘越大,压在银杏枝头,不时可以听见树枝清脆的断裂声。狭窄的厨房里,头顶一豆灯光,炭炉傍墙站立,烧壶沉默不语,散发淡淡的热量。我们一家围炉取暖。父亲注视着我和弟弟,就像牧人盯着两只可爱的羊羔羔,问道:“你俩谁给我拔白头发?一根一分钱。”正在打瞌睡的我们顿时来精神了,抢着拔。
⑥父亲的白发不多,稀稀疏疏地像微薄的雪花撒入广袤的黑土地,倏忽拧身捉迷藏似的躲了起来,在灯下实在不容易寻找到。每拔到一根,我们都像发现新大陆似的,溅起一片响亮的欢呼。一晚上下来,收获并不多。
⑦然而,明明头天晚上拔光了,可是,过了一夜,父亲的白发又蹿出了一些,似乎拔的速度总也撵不上蹿的速度。一到晚上,无所事事的我们还是乐意给父亲拔白头发,我们只是觉得自己长大了,父亲坐着,我们站着,我们与父亲一样高了。一个个冷寂无聊 的冬夜很快蹑手蹑脚地溜走了,我和弟弟同时分享着一个心照不宣而且自鸣得意的秘密。
⑧等我们都上学了,父亲不再叫我们拔白头发了。生活的困窘和难以排遣的忧愁日渐沉重地压迫着他,他的白发越生越多,几乎占据了“半壁河山”,一眼望去,触目惊心。我想他除了怕耽误我们的功课外,可能连他自己都泄气了,听任那些白发喧嚣地恣肆疯长。
⑨后来,父亲被病魔缠身,惊心动魄的手术后,就是不停地吃药、打针,各种治疗。有时候父亲斜靠在病床上,双眼微闭,我觉得他仿佛又回到了年轻的时候,坐在那里,用手轻轻地拍拍头发,发出“嘭嘭”的声音,这声音把一切嘈杂和烦恼都给隔离了开来。但是,事与愿违,他的头发很快就掉光了,露出了空荡荡的头皮,一根不剩地失去了他无比珍爱的头发,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不知道为什么,我竟觉得掉了头发的父亲是丢了羽毛的孔雀或凤凰,在人群间有些落寞。
⑩有一天,我忽然提起儿时拔白头发的事,父亲一愣,马上孩子似的笑了,瘦削的脸颊上猛地腾起了两片火烧云,沉浸在对往事的愉悦回忆中。良久,才慢悠悠地说:“那时,你俩真淘气,老是拔了黑发糊弄我。”
⑾秘密像包袱被父亲轻描淡写地抖开,我有些无地自容。在岁月面前,一天天变老的父亲曾束手无策,试图借助剔除白发来抗拒生命的一次次落雪,赶在大雪封山以前挽留住某些悄悄远行的记忆,这很像一个农夫靠铲掉杂草来保护庄稼的成长。可我们顽皮的行为却在加速岁月流逝的脚步,我们以帮凶和同谋的身份与父亲鲜明对立。
⑿今天这个日子,在父亲积雪一样飞速消融的生命海拔上,我多么想为他种下一头黑发让他重新骄傲地穿过人群,像煤被阳光点燃。
⒀ 但岁月如流水,匆匆逝去,不舍昼夜,无法回头。
8.文章围绕“父亲的白发”写了哪几件我和他之间的事?(4分)
示例: (1)我小时候,父亲挑煤回来,我发现了白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说说文章标题?黑发底下“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的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的画线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有何作用?请分析。(4分)


四、语言运用 (12 分)
12.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尊崇。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汉字和围绕它产生的书法文化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汉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材料1】时至今日,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计算机的表达。其实不然,对于二进制的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很少几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
【材料2】有研究表明:汉字信息熵(熵:可变性)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决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
【材料3】为方便读写,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新字:‘砼( tóng)’。现该字已被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采用。(摘自“百度百科”)
(1)结合上面三则材料,说说“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4分)
答:

(2)我们常说“字如其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字,也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个文化背景下所繁衍的人群。请根据例句进行仿写,说说你眼中的中国字、中国人。(4分)
例句:汉字构造精巧,行美旨远,正如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含蓄谦逊,包容豁达。
仿写:汉字 , ,正如中国人 , , 。
(3)即便我们身边那些常见字,细细品味,也许都会有有趣的发现。正杰和正功两兄弟,站在“二卜四字核心价值观”宣传板前,正交流着他们的所得。(4分)
正杰:你看,这“和谐”二字,若是将它们各自分解出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和谐,不仅要“口”中有“食物”,还要每个人“皆”能“言”出社会正能量。
正功:是啊,你再看,这“诚信”二字,也是如此,


2019—2020学年度上期学业质量监测推荐题
八年级语文参考答案(第二单元)
A
第Ⅰ卷
一、1.B 屏( bǐng)
2.C(“提神济”应为“提神剂”;B“不相仪”应为“不相宜”;D“不缀劳作”应为“不辍劳作”。)
3.A “和颜悦色”强调的是和蔼,而非喜悦。放在这里与文意不符。
4.D(A项缺宾语;B项表意不清,两个“他”不知到底指谁;C项“大约”与“左右”重复。)
二、5. C(欲界:人间。)
6. D (译为“……的样子”。A“作”;“替”。B和其它词组合,表示界线;“用”。C“的”;“主谓阎,无意义”。)
7. C
8.D(“闲人”既有随缘自适的乐观豁达,但也不乏作者被贬,不得志的感慨、抑郁)
第Ⅱ卷
三、
9.(略)
四、
10.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托尔斯泰的的目光比作穿透甲冑的枪弹、切开玻璃的金刚刀,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他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点拨:对句子的赏析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进行:指出语言特点+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分析表达效果和作用。
11.承上启下,对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转入对其眼睛也能表达丰富情感的描述。
点拨:不能只答“承上启下”,还应加以阐述。
12.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托尔斯泰的眼睛既犀利如钢刀又柔和满含笑意,道出了托尔斯泰那种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洞察力。
五、参考成都市中考作文评分意见
B 卷
一、
1.月寒。送别时节的凄冷。
2.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离梦)如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
点拨:也可以说:“杳”是远而不风踪影的意思。诗中是指 j离别后遥远的连“梦魂”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答出“杏”的含义的,给1分;结合诗歌具体分析的,给2分。
二、
3. C(这里的“将”应译为“带领、统帅”。)
4.(1)来凭借张揖的书来吸收各种说法,而实际上收集了很多所不知道的。
点拨:落实“藉”“纳”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刘羽冲)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会欺骗我呢?”
点拨:落实“独步”“岂”各1分,句子通顺1分。
译文:
(一)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卿人。……免官以后,每天以写作自娱,撰写《读书杂志》。对于晦涩费解的古爻,对于抄写的错误,都是一个一个地订正。一个字的考证,往往广博到上万卷,他就是这样在棱勘上下功夫。又因邢邵晋涵先前撰写过《尔雅正义》,于是他撰写《广雅琉证》,一天豌证三字为进度,过了十牟而咸书,共三十二卷。他的书根据古字的读音来求古义,触类旁通,引伸归纳,扩充了《尔雅》、《说文》,无所不通达。但是声音文字部分严整,一丝不乱。原来凭借张揖的书来吸收各种说法,而实际上收集了很多所不知道的,和同时代惠栋、戴震所未涉及的。
(二)刘羽冲,是沧州人,性格孤僻,喜欢讲古钢,实际上根本行不通。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若干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地方土匪军队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画了图劝说州官。州官也喜欢多事,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剐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著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白语道:“古时的人怎么会欺骗我呢?”像这样每天读个几千几百遍,只读这六个字。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三、
(一)
6.D
7.(1)他熟悉他们的内争和不满;(2)他能够说几句彝族话;(3)他帮助彝族人反抗反动统治;(4)他主张少数民族自治。
点拨:大意相近即可。每点1分,任意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
(二)
8.(1)几年后,我们发现父亲几乎每天都会有白发长出;
(2)学后,父亲的白发越生越多;
(3)重病之后,父亲失去了所有头发;
(4)父亲和我一起回忆以前与头发相关的故事。
点拨:审题过程中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是由于本文记叙的是一个过程,所以每句概括之前应加上时间;第二是概括中应提到“白发”,这样才能扣住题干的要求“围绕父亲的白发”;第三是注意题干中特别提到“我和他之间”,若概括中只有“父亲”或者“我”而没有另一方,是不正确的。
9.①黑发底下是父亲这个人物形象。②黑发底下是白发,是脱落。③黑发底下是父亲对孩子的呵护和家庭的贵任。④黑发底下是父亲生命的流逝和孩子的成长。
点拨:任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0.(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在不知不觉中衰老;暗示父亲生命的流逝,(逐渐衰老,不再年轻)。
(2)运用神态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父亲回忆起往事时的幸福,也由此引起作者对父亲老去的悲哀。
点拨:赏析题一般应注意根据要求答出手法,然后分析手法是怎样在文中运用的,接下来说说这一手法起到的效果,最后是从手法直接表现的、与中心相关的还有所体现的作者情感(因为是散文)三方面分别说出所表现的内容或思想。
11.本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惋惜;对过去生活的怀念,却以无法将其留住的遗憾;对父亲生命终将逝去的悲痛。
点拨:一句话(抑或一个段落或者文章的标题)的作用往往分为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回答结构上的作用,要有分析;内容上有时候还要结合该句的表达效果来分析(类似赏析题的答法)。
四、
12.(1)“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头”的意思,可见汉字直观,信息量大;“砼”这一新字由三个简单的字合成,可见汉字构造新诃的信息熵高。
点拨: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满分。但是,若未结合材料说明,每点扣1分。
(2)示例1:汉字横平竖直,方方正正,正如中国人的做人秉性,顶天立地,堂堂正正。
示例2:汉字字形藏理,字音通意,正如中国人的文化特质,阴阳互补,和谐统一。
点拨:准确说出汉字特点2分;说出与之相联系的中国人的精神内核2分。
(3)要做到诚信,我们出“言”就必须“成”,每个“人”说的“话”,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点拨:每个字的拆分解读2分,能结合词义较合理地分析偏旁部首即可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