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新闻封锁
未解之谜:红军?苏维埃?共产党的政策?
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
有这样一本书,中国 万千青年 走上革命之路,加拿大 白求恩 毅然奔赴抗日前线……红色经典阅读解题:《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国工农革命军成立(翌年改名中国工农红军),其红色军旗上印有一枚嵌有镰刀锤子的白色五角星,红军的帽子带有一枚红色的五角星。之后,红星由红军扩展,逐渐成为共产党的象征。
红星照耀中国,即共产主义之光照耀中国。课堂检测一:什么是纪实作品?请你介绍纪实作品的相关常识。
(定义、特征、阅读基本要求)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
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
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 课堂检测二:你了解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哪些信息?
请你向大家介绍你了解到的作者、写作背景、写作意义等信息。作者简介:《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他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埃德加·斯诺斯诺和毛泽东 1936年斯诺在陕北保安为毛泽东拍摄的照片写作经历: 作者于 1936 年 6 月至 10 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 14 个笔记本。当年 10 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对子交流对子交流明确作品的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达成一致共识。 读目录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
目录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作品是按照“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来记录见闻的。探寻红色中国时间顺序《红星照耀中国》目录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第三篇 在保安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第五篇 长征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红星照耀中国》内容简介: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西行漫记》全书共12篇,请罗列出其主要内容包括哪些?
第一: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第二: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第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第四: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作品评价 ?红星照耀中国?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红星照耀中国?,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的另一魅力,在于描绘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以及他们的领袖人物的伟大而平凡的精神风貌。课堂检测三:请你说说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相关故事。
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读书方法指导 阅读任务选读书中报道人物事迹的任意章节
要求:速读,疏理人物的主要经历,标注 最让你感动的故事或细节,摘录作者评论人物的关键词,写下你的感受。
我喜欢的人物:
主要经历: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
作者评论:
我的感受:读书笔记 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阅读的人物事迹章节,介绍人物相关信息,分享人物感人故事或细节,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建议:用多种方式展现人物品质。如制作人物档案、人物访谈等。小组研讨展示提升品析人物
小组合作,通过多种方式介绍所选择人物的相关信息,展现人物故事,带领大家感受人物魅力。人物:周恩来
主要经历:出身官僚家庭—就读南开中学、大学—领导学生运动—帮助创建共产党—任职黄埔军校—组织大罢工—组织“八一”起义—在南方艰苦斗争—长征。
最让我感动的故事或细节:第52页第2自然段
作者评论:纯粹的知识分子、书生出身的造反者
我的感受:周恩来,带给我太多的震撼与感动。示例 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他毫不犹豫地背弃了大官僚家庭,投身火热的学生运动,身陷牢狱;他怀着坚定的革命决心,走到素无接触的工人阶级当中,成功组织了大罢工!他在南方苏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用步枪、机枪、铁锹对抗国民党的轰炸机、坦克装甲车!他身患重病,九死一生,却从不承认失败,始终不屈不挠!始终满怀信心!始终冷静谨慎!始终亲切温和!始终愉快乐观!
他,既是共产党的主要领导,又是红军普通的一员!他的身上,闪烁着红军特有的精神! 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
. 这一本书的一大部分也不是我写的,而是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林伯渠、徐海东、徐特立、林彪这些人——他们的斗争生活就是本书描写的对象——所口述的。此外还有毛泽东、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
还有几十篇和无名的红色战士、农民、工人、知识分子所作的对话,从这些对话里面,读者可以约略窥知使他们成为不可征服的那种精神,那种力量,那种欲望,那种热情。——凡是这些,断不是一个作家所能创造出来的。这些是人类历史本身的丰富而灿烂的精华。
——《一九三八年年中译本作者序》毛泽东
他面容瘦削,个子高出一般中国人,双目炯炯有神,鼻梁很高,给人的印象是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他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1914年秋季,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本科第八班。1920年11月,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他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苏区人民都拥护他。他熟读世界历史,熟知世界政治,是个认真研究哲学的人;他是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示例在斯诺的笔下,毛泽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毛主席是个非常精明而又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
2.毛主席是个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
3.毛主席代表了中国人民大众的迫切要求。
4.毛主席是苏区人民拥护而南京政府恨之入骨的人。
5.毛主席生活简朴,廉洁奉公,能吃苦耐劳,身体像铁打的。朱德(1886年-1976),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四川省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简述斯诺从李长林口中得到的贺龙印象。答案要点:① 贺龙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年过半百, 但仍很健康。他不知疲倦。
②贺龙对有钱人的仇视,据说, 如果贺龙还在二百里外的地方,地主士绅都要闻风逃跑,哪 怕有南京军队重兵驻守的地方也是如此,因为他以行军神出 鬼没著称。答:①乐 观、豁达、勇敢的精神品质。
②彭德怀大公无私,他唯一的个人衣服,就是这件用缴获的降落伞做成的背心。他为这件 战利品而孩子气地得意,表现了他率真的个性,作者是很欣 赏的。
③“兔子一般窜了出去”,抢先到达山顶,不仅表现彭 德怀身体健康、动作敏捷,还体现了他作为一名统率大军的 指挥员不失活泼、天真的个性。简述《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的彭德怀印象?课件32张PPT。学习主题1.阅读书中关于“长征”的章节,了解长征精神。
2.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发扬长征精神。对子交流1.对子交流明确长征的起因及面临的困难。
2.对子合作,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介绍长征的路线及重要事件。专题探究:一、关于长征
1、长征的起因
2、长征的路线
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1、长征的起因
一是苏区地盘太小,到1934年9月,中央根据地由原来的35个县缩小到只剩瑞金、兴国等几个县,面积由五万多平方千米减至一万平方千米左右,这就使红军没有回放的余地。
二是由于敌人的经济封锁和王明的“左”倾经济政策,导致根据地经济濒临崩溃,使红军缺乏在根据地继续斗争的物质条件。
三是由于苏区面积缩小和人口锐减,红军兵力得不到补充,只有突围向外发展。2、长征的路线
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乌江江长赤水大渡河金沙江西瑞金江 西湖 南福 建贵州广 西西 康四 川陕吴起镇甘肃三军会师会宁1936.10毛尔盖泸定桥安顺场贵阳黄河腊子口草地雪山1934.101935.10遵义1935.1.3、长征中面临的困难 第一,敌军的围攻。红军一直处于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中。
第二,我党我军内部的错误和矛盾。
第三,征途中恶劣的自然条件。
第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情。4、长征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⑴四渡赤水
⑵巧渡金沙江
⑶强渡大渡河
⑷飞夺泸定桥
⑸爬雪山
⑹过草地翻雪山 左图是长征路上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进入冰雪世界,雪山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滑行,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过草地1. 飞夺泸定桥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 年5 月。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 千米,终于在5 月29 日上午6 时许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红四团二二连连长廖大珠等22 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中央红军主力随后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2.遵义会议
1935 年1月15 日至17 日,在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 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3.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抒写了“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具体情况:
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
二渡赤水,红军回师东进,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
长江的错觉,5 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
三渡赤水,再人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
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 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人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四渡赤水的作战中,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人化的境界。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陕北会师 1935年10月 (吴起镇) 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原因: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结果:经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5、长征的历史价值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1.小组交流明确长征精神的内涵、意义并说说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发扬长征精神。
2.假设有机会访问长征老红军,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扮演,举办一场长征老红军的访谈活动。小组研讨展示提升 设置多个角色,列出采访提纲,举办长征老红军模拟访谈活动,对老红军进行采访,带领大家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引导台下同学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1. 长征精神的内涵 红军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忠诚爱国。答:① 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 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 ② 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 精神; ③ 坚持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④ 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 紧紧依靠人 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请简述红军精神。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阅读《红星照耀中国》,首先应该从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浴血奋战的历史中汲取营养;其次要学习作者斯诺作为新闻记者的敬业精神和探求真理的可贵勇气;再次要善于参考相关资料,并联系当今的社会实际进行分析和思考。读书方法指导当代青少年如何传承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是革命先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当代中学生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脚踏实地为实现革命理想争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而努力。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80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比如红军大学)、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党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党,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
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 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自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国民党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