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6课 我们来做“热气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受热后会膨胀上升,变冷后又下降。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观察模拟实验认识和描述某些生活现象。
2.能用绘画,书写等形式记录实验现象。
3.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解释热气球上升的现象。
科学态度目标
1.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科学实验是可重复的。
2.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热空气上升原理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
2.了解孔明灯的历史意义和危险性。
【教学重点】
小组分工合作制作并放飞“热气球”。
【教学难点】
能依据证据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解释热气球上升的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大塑料袋、集热筒、酒精块、燃烧盘、点火器、学生活动手册,学习记录单。
教师准备:视频图片资料(实验过程、孔明灯)。
【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
教师指导要点
学生学习活动
评价要点
一、聚焦(5分钟)
导入:同学们,知道热气球吧?谁愿意描述一下你知道的热气球是什么样子的?
PPT出示:热气球上升
提出问题: 你认为热气球是怎样升空的?人们又是怎样让热气球安全回到地面的呢?适时板书
预设:部分学生能简单介绍热气球:球囊、喷火器、……
作出假设
预设:【热气球里的空气受热膨胀会上升?受冷下降?】
对学生前概念的调查,基于调查进行下一步教学。
2.学生是否注意倾听、乐于表达。
二、探索(20分钟)
1.提出学习任务:热气球真的是像同学们猜想的那样升空的吗?让我们亲手来做一个“热气球”验证你们的猜想。【板书课题】
出示、介绍实验材料:大塑料袋、集热筒、酒精块、燃烧盘、点火器。集热筒可以使热更集中的从顶部释放出来,口上面的部位温度比较高,为了安全,加热过程中其他实验材料要保持比较大的距离。有通气孔的一端是集热筒的下端。
过渡语:根据老师所给的材料,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你们想怎样做这个模拟热气球升空的实验?
【点燃罩筒罩袋加热】。
2.老师听明白了,你们是想这样做(PPT小视频):
3.过渡句:当开始加热袋子中的空气时,我们要注意观察,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4.PPT观察指南
活动一:
(1)加热过程中手摸袋子外壁能感受到什么?
(2)看袋子有什么变化?
(3)提袋子的手感觉到什么变化?
(4)集热筒下端通气孔能观察到什么?
(5)袋子怎样上升和下降的?
(6)这个过程中袋子有什么变化?
交流: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问题?
活动二:
(7)袋子上升高度与加热时间长短的关系。
PPT温馨提示:注意安全;分工合作;及时记录。
制定计划
讨论:模拟热气球升空实验方法。
汇报:点燃料 罩集热筒罩袋子加热袋中空气。
学生明确观察方法和观察内容。
搜集信息
预设:1.塑料袋比原来更鼓了
2.塑料袋外壁热了
3.松手后塑料袋开始上升
4.塑料袋上升后的速度有变化,先快后慢。
5.升到一定高度又落下来了。
6.有的飞的高,有的飞的低。
讨论:上升的高低不同,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制定计划、验证。
1.学生是否明确让热气球升空方法。
2.学生能否明确观察内容。
3.小组内共同完成观察指南下的记录单,达成探究目标和态度目标。
三、研讨(10分钟)
交流:
1.加热前后,你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变化?
2.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提问:如果想让我们的“热气球”飞的再高点,时间再长点。你认为还可以怎样改进?
预设:从温度变化,塑料袋绷紧程度,袋子轻重变化和袋子的运动等方面描述。
得出结论
预设:袋子里空气受热温度升高,空气膨胀,袋子上升。
表达交流
用自己的方式解释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这一现象
反思评价
小组交流、讨论、改进方案。
学生能否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做基于事实的推理。对袋子里空气加热后会上升的现象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解释热气球上升的现象。
学生能否乐于倾听、思考、交流分享。
四、拓展(5分钟)
过渡句:其实这种携带燃料升空的想法,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实现了——孔明灯。
PPT:孔明灯介绍和小故事
提问:孔明灯为什么会升上高空呢?
PPT:安全提示。
PPT:孔明灯危害
课堂小结:
解释:孔明灯会升上高空现象。
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实验现象,并做出合理推测。
利用图片及安全提示,达成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的学习记录单
2019.9.6
加热时手摸袋子外壁感觉到 ; 看到 ;提袋子的手感觉到 。
袋子升空高度与 有关,袋子落下后观察到 。
装有热空气的袋子会上升,你怎么解释这个现象?
我的解释:(可以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