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高一地理《全球性大气环流》 ?说课设计
《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二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法与学法指导
(一)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紧紧围绕大气环境与人类生存和发展这一主线。前几节介绍了大气的组成、大气的垂直分布、大气运动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初步了解全球大气的整体运动原理及其产生的重要意义,并为以后学习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和分布及洋流的形成提供基本理论基础。(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地理较简单,仅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基础较差,再加上高一
学生还没有涉及立体几何的知识,在空间想
象能力上较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要制造假设,
化繁为简,层层推进,便于学生的理解,再通
过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效果会更好。(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
(四)教材处理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五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
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六 )教学方法
1 谈话法,通过问答式的推演,说明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2 比较分析法,通过对照、分析、归纳出三圈环流的形成。
3 通过板图、立体图等方式多角度的突破三圈环流中的难点(风向和气压带的季节性移动)
(导入)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热力环流状况应该是怎样的?通过设问使学生巩固上一节的内容,并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从而引出单圈环流的概念,强调单圈环流是由热力因素造成的
(过渡)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北半球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通过进一步的提问引导,结合大气环流的立体图,使学生产生探究下面知识的积极性。在此提问为三圈环流的学习做铺垫。高压北半球在地转偏向里影响下的立体图(突破难点)0°30 °N60 °N90 °高空西风带东北信风中纬西风极地东风极锋低压低压高压
(引导学生观察大气环流立体图环流示意图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在此通过对比分析提问,明确气压带与风带的成因。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通过对比加深对气压带的成因的理解。
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在此得出三圈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通过其性质与分布的对比分析,为后面关于气候类型的学习打下基础。归纳得出掌握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方法:
1.气压带形成机制:热力成因 (赤道低压带、极地高压带)
动力成因 (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
2.高低气压:相间分布,且南北对称
3.风向: 北半球:3撇 ;箭头指向低压
南半球:3捺; 箭头指向低压
4.天气状况:低气压:气流上升、阴雨
高气压:气流下沉、少雨极地高压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极地东风带西风带东北信风带东南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前面讲的是太昂直射点不易懂的情况下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由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引导学生观察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图思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通过观察思考,使学生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规律,并通过反向思考使学生理解气压带与风带的移动与季节的关系。 P42图2.11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南半球气压带的分布状况,与北半球对比分析,并得出差异的原因。通过地名引导使学生更容易记住气压中心的位置及名称,为季风环流的学习做铺垫。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图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这一内容的讲解主要借助亚洲季风图,联系前面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掌握这部分的内容。
(探究活动)题目:为什么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而与之纬度相近的撒哈拉地区却是沙漠广布?
分析:本探究活动可以在课内使用(最好放在已经讲授了全球大气环流还没有讲季风环流时进行。这样可以引入季风环流的教学。本探究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理想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实际上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海陆分布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
第四节 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三圈环流
? ? 1、成因
???? 2、三圈环流的形成
??? 3、三圈环流的作用
二、全球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的分布及成因的差异
2、?风带的分布规律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三、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差异对南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不同影响
2、北半球一、七月份陆地和海洋气压中心名称
四、季风环流
1、季风环流的成因
2、东亚和南亚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其影响范围教法: 采用多媒体技术将重要信息进行加工,引起学生注意力,调动起积极性、主动性。课堂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其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形成了参与性、开放性教育的模式。
学法: 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依据地图分析、掌握知识的能力。谢谢观赏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