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41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 记承天寺夜游 课件:41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8 19:49:44

文档简介










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八年级(上)语文学案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学案
一、读一读,写一写:
未寝( ) 藻( ) 荇( )
二、填空:
1、本文是作者于 期间写的。作者是 ,字 ,号 ,
朝 家。本文选自《 》。
2、文章描写“月光的空明”的句子是:“
”。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藻、荇交横”描写的是 ;
“积水空明”四字描绘出 。
三、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翻译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五、探究学习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请
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2.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
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27、短文两篇之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预习
一、读一读,写一写:
未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二、填空:
1、本文是作者于贬官黄州期间写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朝文学家。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2、作者描写月光的空明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藻、荇交横”描写的是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形成如此奇妙景象;“积水空明”四字描绘出月光清澈透明。
三、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脱 打算,想要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想到
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于是,就 到 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共同,一起 在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缺少 清闲的人 我 罢了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叉,原来那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共41张PPT)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léi xiè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古有一人: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
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
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轼
本文的创造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自由诵读
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遂/至承天寺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文横
盖/竹柏影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

行。念 无与为乐者,遂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寝, 相与 步 于中庭。

想要

愉快地、高兴地

想,考虑
没有人
于是,就

卧,睡
共同、
一起
散步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
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
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
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
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好像
清澈透明
泛指水草。藻,水草的总称
连词,相当于“原来是”
庭院中的月光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草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翠柏的影子。
运用比喻的修辞(指出本体和喻体),
描绘了庭中月光的“空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 少 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绿竹翠柏?
只是缺少了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惋惜无人赏月)
只是、不过
语气词,相当于
“而已”、“罢了”
清闲的人
缺少
研究探讨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
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这句话的理解要考虑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
“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
在京城时公务缠身。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这使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人生,达观处世的人生哲学。
正因如此,作者笔下的月夜才会那样空灵,皎洁。
作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使得文章富有感染力。
贬谪的悲凉

失意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悠闲赏月的欣喜
通达乐观

探究学习
1.文中并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
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
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相与步于中庭”充分体现出两个人的关系甚笃。
2.作者虽贬谪黄州,成为担任闲职的“闲人”,
但并未因此而消沉,依旧保持着旷达的胸襟。
文中充分表达了这种“闲人”的“闲情”。
作者是怎样流露出这种情感的?
文中开头写诱人的月色穿窗人户,勾起
了作者赏月的情趣,“欣然”二字,写出了
作者内心的喜悦和闲适的心境。
接下来的景物描写把人带入空明澄澈、
亦真亦幻、爽心悦目的境界,作者陶醉其中,愉悦之情溢于笔端。
文章寓情于叙,融情于景,处处都能感
受到作者乐在其中的闲情。
3.本文描写生动,比喻贴切,写庭中所见月景时
全是用喻。请一一找出喻体,并认真体会。
先是明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月光如水,
本是人们用俗了的句子,而作者却能翻新意,
将整座庭子注满了水。水本是无色之物,实有
其物,看似却无,月光不正是如此吗?
“空明”二字更是绝妙,用“空”去修饰一种色调,出奇制胜。
第二句用借喻,以客代主,索性把庭中当作
水中来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
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先客
后主,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人了一片
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感受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延伸拓展:一
苏轼<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不正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延伸拓展:二
床前明月光, 疑似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美好的祝福
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文人与山水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如果生活纯属劳累, 人还能举目仰望说: 我也甘于存在吗?
——荷尔德林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摘自朱自清《荷塘月色》
改编自琵琶曲《夕阳箫鼓》(后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等),原意表达一位江上思妇的哀怨离愁,改编后的乐曲主题有所转变,成了描绘夕阳西下、云破月来、渔舟唱晚的山水乐曲。乐曲用二胡、琵琶、古筝、洞箫、钟、鼓等乐器演奏。全曲中没有一件乐器是从头演奏到底的,但全曲又是一气呵成,并无断线之感。其中琵琶着重用于模拟江楼钟鼓、急浪拍岸之声;二胡着重表现绵邈的思绪与曲终人不见的淡远之情;古筝着重模拟跳荡的或舒缓的流波之声;洞箫表现舟子唱渔歌时的悠扬声音;钟声传出静谧的气氛;鼓音又增加了“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气势。诸种乐器在演奏乐曲时或简或繁,或停或续,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短或长,或合或分,有机组合,变化纷呈,既各尽其能、千姿百态,又表现着同一主题,使乐曲美妙动听。
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
第一段“江楼钟鼓”描绘出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景色。然后,乐队齐奏出优美如歌的主题,乐句间同音相连,委婉平静;大鼓轻声滚奏,意境深远。 第二、三段,表现了“月上东山”和“风回曲水”的意境。 接着如见江风习习,花草摇曳,水中倒影,层迭恍惚。进入第五段“水深云际”,那种“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壮阔景色油然而生。乐队齐奏,速度加快,犹如白帆点点,遥闻渔歌,由远而近,逐歌四起的画面。第七段,琵琶用扫轮弹奏,恰似渔舟破水,掀起波涛拍岸的动态。全曲的高潮是第九段“欸乃归舟”,表现归舟破水,浪花飞溅,橹声“欸乃”,由远而近的意境。归舟远去,万籁皆寂,春江显得更加宁静,全曲在悠扬徐缓的旋律中结束,使人回味无穷。
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引入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毕全曲,更犹如见其人——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在向人们倾吐他坎坷的一生。
继短小的引子之后,旋律呈微波形的旋律线,恰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第二乐句开始昂扬起来,流露出作者无限感慨之情。进入第三句时,旋律在高音区上流动,并出现了新的节奏因素,旋律柔中带刚,情绪更为激动。主题从开始时的平静深沉逐渐转为激动昂扬,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内心的生活感受和顽强自傲的生活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