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课件(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愚公移山课件(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8 15:31:13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听起来是奇闻
讲起来是笑谈
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
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
面对着王屋与太行
凭着是一身肝胆
想起来不是奇闻
谈起来不是笑谈
望望头上天外天
走走脚下一马平川
面对着满堂儿孙喔
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啊开路更难
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徐悲鸿作品《愚公移山》
1
《列子》
愚公移山
列子,
名寇,又名御寇。
战国前期郑国人,
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列子》
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寓(寄托)言是一种文学体裁,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它的特点是寓一定的道理于简短的故事之中。好的寓言,往往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教育。
寓言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文 章主要故事情节。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二山耸立图
家庭会议图
毕力平险图
神灵移山图
愚公智叟论辩图
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
2.愚公为什么移山?
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
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
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
6.山最终移掉了吗?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两山规模
原因
目的
地点
行动
愚公移山
“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结局:“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神灵的出现使结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2)年老力衰,人员少:
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
反焉。
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辩论台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 正方:愚公不愚? 反方:智叟不智?
有发展的眼光
大智
大勇
与困难作斗争
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不智、不勇
为何写智叟这一人物?
愚公与智叟
愚公:目光长远 积极奋斗
全面 发展
持之以恒 雄心壮志


智叟: 目光短浅 冷漠逃避
片面 静止不前
对比和衬托手法
二山高峻
对比
对比
遗男热情帮助
智叟顽固不化
对比
山神惊惧 天帝感动


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
人少力微 工具简陋
智叟:
目光短浅
安于现状
自作聪明
愚公:
高瞻远瞩
胸怀大志
坚持不懈
大智大勇
不惧怕困难
有雄心壮志
有实干精神
能持之以恒 
愚公精神:
  
  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但也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
小结: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进一步表现了愚公移山的坚定意志和必胜信心。
中心思想:
  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
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我们还需要
愚公移山的精神吗?
在我们今天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
愚公率领他的子子孙孙们,坚定不移地干下去,结果感动了上帝,搬掉了两座大山。
我懂得了认定一个目标,是完成一个事业的起点。有决心和信心, 向着目标矢志不渝地努力工作,定能达到目标。我们做事只要心诚,对自己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地努力工作学习,也会创造出人间奇迹,使梦想成真。
启示
故事中的 愚公一心以自己与世代子孙的不懈劳动搬走门前的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最终精诚所至,天帝感其诚意,命夸娥氏二子帮老愚公移去了大山。????
此刻的我深深地意识到, 愚公不仅搬走了两座大山,更向世人展现了一种做事持之以恒的精神。与 愚公相比,我真是惭愧,学习上三心二意,总认为平时无需努力,我之所以在一次次的小测验中失利,事实上恰恰是因为我缺少了愚公的移山精神。现在我已清醒地认识到,学习上及至事业上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像愚公一般,天天下苦功,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样才能感动“上苍”,让我获得成功。
  我感慨,愚公移山的精神非但没有过时,相反,它正激励我们克服困难,一路披荆斩棘,走向更辉煌的明天。 ?????????????????????
检查预习:
通假字
始一反焉
甚矣,汝之不惠
河曲智叟亡以应

同“返”,返回。
同“慧”,聪明。
同“无”, 没有
重点词语
1.方七百里
2.阳
3.阴
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如太行、王屋何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8.汝心之固
9.虽我之死
10.何苦而不平
11.投诸渤海之尾
方圆,指面积。这里是周围的思。
水的北面或山的南面。
水的南面或山的北面。
削减。
把······怎么样。
用箕畚装土石。
指山上的草木。
固执,顽固。
即使。
愁。
“之于”。
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方七百里
方欲行
丝方尽

汝心之固
固国不以山溪险
固以怪之

河曲智叟亡以应
今亡亦死

且焉置土石
惧有伏焉
无垄断焉

理解虚词的作用:

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帝感其诚

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辍耕之垄上

达于汉阴
告之于帝
战于长勺
特殊句式
1.被动句 帝感其诚
(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
2.倒装句
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主)之不惠
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
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
三夫
3.省略句
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
(室人)杂然相许
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
一厝(于)朔东 一厝(于)雍南
重要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帝感其诚。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你太不聪明了!
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
愁什么挖不平呢?

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这两座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黄河的北边。
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边。
倒装句
被动句
省略句
蓝天下的太行山风光
云雾缭绕的王屋山风光
仿古风格的中华愚公村:
愚公移山纪念雕塑
愚公移山雕塑
愚公井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学案
《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把握文 章主要故事情节。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一、列子,名 ,又名 。 前期 国人, 家代表人物之一,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二、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1. 高万仞( )
2. 惩( )
3. 荷担( )
4. 箕畚( )( )
5. 孀妻( )
6. 始龀( )
7. 智叟( )
8. 穷匮( )
9. 亡以应( )
10. 一厝( )
11. 朔东( )
12. 陇断( )




三、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 仞。 本在冀州之南,
河 阳 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 平 险,指 通豫南,达 于 汉 阴,可乎 ?” 杂然 相许。其妻献 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 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 息曰:“汝心 之 固,固不可 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 增,何 苦而不平?”河曲智叟 亡 以 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 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 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四、翻译句子:
1、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甚矣,汝之不惠。
5、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宜兴市官林第二中学八年级语文
《愚公移山》检测
班级 姓名
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1. 高万仞( )
2. 惩( )
3. 荷担( )
4. 箕畚( )
5. 孀妻( )
6. 始龀( )
7. 智叟( )
8. 穷匮( )
9. 亡以应( )
10. 一厝( )
11. 朔东( )
12. 陇断( )




二、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1. 方七百里,高万仞( )( )
2. 河阳之北( )( )( )
3.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 )
4. 惩山北之塞( )( )( )
5. 出入之迂也( )( )
6. 聚室而谋曰( )( )( )
7. 吾与汝毕力平险( )( )( )( )
8.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
9. 杂然相许( )( )
10. 其妻献疑曰( )( )
11. 以君之力( )( )
12.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 )
13. 如太行、王屋何( )
14. 且焉置土石( )( )( )
15. 投诸渤海之尾( )( )( )
16.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 )( )
17.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
18.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 )
19. 始龀,跳往助之( )( )
20.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 )( )
21.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 )
22. 汝之不惠( )( )
23.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 )( )
24. 北山愚公长息曰( )
25.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 )( )
26. 曾不若孀妻弱子( )
27.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 )
28.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29.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 )( )
30. 河曲智叟亡以应( )( )
31. 操蛇之神闻之( )( )( )
32. 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 )( )( )
33.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
34.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35. 汉之阴( )
36. 无陇断焉( )( )( )

三、一词多义



1、其 其妻献疑曰 ( )
帝感其诚 ( )
惧其不已也 ( )
其如土石何 ( )
2、阴 阴阳割昏晓 ( )
达于汉阴 ( )
驱马大河阴 ( )
3、阳 阴阳割昏晓 ( )
纵马华山之阳( )
河阳之北 ( )
4、且 年且九十 ( )
且焉置土石 ( )
5、于 达于汉阴 ( )
告之于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