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20小题)
读下图,回答以下两题。
1.与我国东北地区农作物种植的区位因素相比,波德平原小麦种植区分布较少的原因可能是( )
A. 土壤肥沃多冻土
B. 类似三江平原的沼泽多
C. 日照时间短,热量不足
D. 以水稻种植为主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2.该地形区原始土壤的特点是( )
A. 矿物质含量低
B. 有机质含量高
C. 土质疏松
D. 酸性较强
《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1~5年)》成功实施五年以后,国家又制定了《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3.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重大意义包括( )
①是解决我国粮食短缺的惟一选择 ②是保障农产品基本供给的重大举措
③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的客观要求 ④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手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垦殖指数是指一地区耕地面积占其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它是衡量一个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下表为世界及各地区垦殖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表。回答以下两题。
世界及各地区垦殖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表
4.下列因素中,对垦殖指数影响较大的是( )
①地形 ②机械化程度 ③农垦历史 ④社会制度 ⑤气候特征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②④⑤
D. ①③⑤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与其优越的条件密不可分,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5.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增长的优势条件的是( )
A. 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B. 矿产资源丰富
C. 地理区位优势
D.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哥伦比亚已经成为世界重要的鲜切花生产国。读图,完成1~3题。
6.每年的情人节(2月14日),在美国销售的鲜切玫瑰花多来自哥伦比亚。与美国相比,在此期间,哥伦比亚生产鲜切玫瑰花的优势自然条件是( )
A. 地形较平
B. 降水较丰沛
C. 气温较高
D. 土壤较肥沃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则(1~7年)》中要求珠三角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这预示着珠三角迈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成为珠三角新一轮发展的核心目标。据此回答以下两题。
7.下列关于构建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构建大城市群是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B. 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将成为我国的经济核心
C. 区域内统筹规划,加强分工与合作
D. 基础设施建设可优先于环境保护治理
2011年2月7日,广东省科技厅长李兴华表示,2010年广东309个省级专业镇总产值为2.35万亿,专业镇名牌产品超过1 500个,形成了虎门服装、南庄陶瓷、小榄五金等享誉国内外的区域品牌。回答以下三题。
8.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过程中,重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故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B. 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C. 工业化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提高,耕地面积增加
D. 气候温暖湿润,利于植被生长,没有出现水土流失现象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9.在中国东北地区,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
A. ≥10℃积温
B. 日照时数
C. 太阳辐射量
D. 年降水量
10.下图为“美国和中国东北部农业区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下题。
影响上述农业区小麦种植共同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A. 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B. 交通便利,城市众多
C.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D. 工业发达,市场需求量大
2005年至2010年广东省规划投资1 800亿元,重点新建、扩建5个炼油项目,5个乙烯项目,并在沿海地区集中布局建设5个石化基地,进军亚洲石化生产中心。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18.
11.广东大力发展石化产业的优势条件有( )
①市场广阔②资源丰富③海运便利④技术先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2.读“某农业低产区(甲地区)的分布地区示意图”, 甲地区所在地形区为( )
A. 黄土高原
B. 华北平原
C. 云贵高原
D. 东南丘陵
读“2006年我国部分省区粮食产出、人口份额的地域分布图”,回答以下两题。
13.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
A. 南粮北运
B. 北粮南运
C. 东粮西运
D. 各地自给
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上,珠江三角洲地区曾经独领风骚多年,加工贸易额一度占全国的40%以上。我们平时穿的衣服、鞋子,用的电子产品,还有小孩子玩的玩具等,不管品牌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有相当一部分产地在广东。然而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些加工制造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结合“广东省产业转移图”,完成以下三题。
14.图中接受产业转移地区的突出优势是 ( )
A. 科技发达
B. 交通便利
C. 劳动力价格和地租相对低廉,资源丰富
D. 第三产业发达
读2006年我国部分省区粮食产出、人口份额的地域分布图,回答1~2题。
15.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
A. 南粮北运
B. 北粮南运
C. 东粮西运
D. 各地自给
读“某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变化情况图”,回答以下两题。
16.有关该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1800~2008年,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
B. 工业化速度比城市化速度快
C. 属发达国家
D. 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国际上常用工业化结构性指标衡量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结构性指标的构成是:①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②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③城镇人口上升到60%以上。下图为某年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17.结合图文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中abc分别表示工业化指标中的①③②
B. a指标我国略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低
C. b指标我国远高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二、三产业比重低
D. c指标我国远低于国际标准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慢
据报道,黑龙江三江平原灌区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灌区,能发展水田1 306万亩,其中新增水田663万亩,改善水田643万亩。据此回答以下三题。
18.作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三江平原最大的农业生产特点是( )
A. 以水稻种植为主
B.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
C. 水利设施完善
D. 科技水平高
19.东北林区大兴安岭多针叶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带多混交林。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降水东丰西歉、北多南少
B. 纬度高低不同,热量北少南多
C. 人工营林树种不同
D. 开发历史长短和生产方式不同
结合下图,回答1~2题。
20.下列有关虎林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河流冰封期长,有春汛
B. 冬季寒冷而漫长,无霜期较短
C. 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D.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21.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工业为________密集型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________工业。
(2)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江三角洲工业发展呈现了以________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________工业部门最为突出。
(3)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GDP迅速增长,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2011年9月20日至24日,第七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本届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在“合作发展,共创未来”的主题框架下,围绕深入推进经济合作,务实加强生态环保合作以及加强社会管理合作三大议题,共同探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
材料二:“泛珠三角”略图
(1)“9+2”可以实施优势互补。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各是什么?
(2)区位优势差异是互补合作的基础,请对比分析图示①、②地区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
(3)“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可以更好地解决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问题。“泛珠三角”区域中属于西部经济地带的省份是______ ______。
(4)简要论述“泛珠三角”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
23.自吴越时期,为了便于蓄、灌、排和区间运输,人们在杭州、嘉兴、湖州地区筑东西向的“横塘”、南北向的“溇港”,逐步形成了“横塘纵溇”的水系结构。杭嘉湖地区植桑养蚕历史悠久,塘边植桑,桑叶喂蚕。与北方蚕区一年养蚕2~3次相比,本区一年养4~5次。桑蚕养育工序复杂,需投入较多的劳力。唐朝以来,丝绸业一直是该区域的特色产业。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杭嘉湖地区养蚕的有利条件。
(2)简述下图所示农业循环生产的过程,并说明其对环境问题的有利影响。
24.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但也产生了各种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1)~(3)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因有________(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2)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3)据材料二分析,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在工业结构和城市职能方面,存在哪些抑制区域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为此应采取什么措施?
25.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图a)。
材料二 某大型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分布示意图(图b)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图c)。
(1)分别归纳图a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
(2)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优点。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 波德平原地势低平、土壤贫瘠;夏季温和,冬季阴冷,日照时间短,不适合发展种植业。
2.【答案】D
【解析】江南丘陵的土壤以红壤为主,其特点是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3.【答案】D
【解析】国家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既能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同时又能保障农产品的基本供给,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但不是惟一的选择。
4.【答案】D
【解析】机械化程度和社会制度对垦殖指数影响不大,垦殖指数较高的地区一般是指地形相对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开发较早的地区。
5.【答案】B
【解析】本区矿产资源缺乏,是其发展的限制性条件。
6.【答案】C
【解析】情人节时正值北半球冬季,此时美国气温低,不利于玫瑰花的生长,而哥伦比亚地处热带,气温高,利于玫瑰花的生长。而两国地形、降水、土壤都比较复杂,不限定具体地方很难比较,故A、B、D错误。
7.【答案】C
【解析】 构建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区域内统筹规划,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利于大城市群的构建;在构建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8.【答案】B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如大气污染加剧,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等,此外还有噪声污染,耕地锐减,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
9.【答案】A
【解析】由图可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是由南向北逐渐递减,这与东北地区≥10℃积温的空间变化规律一致。日照时数、太阳辐射量主要受纬度位置、白昼的长短、天气状况的影响。东北地区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年降水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10.【答案】C
【解析】题中要求分析两个农业区“……共同有利的自然条件”,B、D两项为社会经济条件,两地纬度位置较高,热量并不充足,因此只有C项正确。
11.【答案】C
【解析】广东地区无石油资源分布,与其他几个工业区比较技术力量也不突出。
12.【答案】10.D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判断,甲地区位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形区。
13.【答案】B
【解析】从图中信息不难看出人均粮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本是北方的省份,人均粮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基本是南方的省份,由此可以推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北粮南运。
14.【答案】C
【解析】 受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劳动力等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被迫向劳动力和土地价格比较低廉的周边及内地转移。对于留在珠江三角洲的企业来说,只有加大技术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才能立足于市场。
15.【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大致为北方多南方少,北粮南运是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
16.【答案】C
【解析】
17.【答案】C
【解析】从图中的数值信息看,a指标是指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该项指标我国与国际通用标准相差不多;b指标为农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该项指标我国远高于国际通用标准,说明我国从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最多,结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出我国的二、三产业比重较低;c指标为城市化水平,反映出我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还较低。
18.【答案】B
【解析】三江平原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谷物农业区。水稻种植业一般商品率较低,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19.【答案】B
【解析】由于所处纬度不同,所获热量存在差异,导致东北林区西北部多针叶林,东南部多混交林。
20.【答案】C
【解析】虎林位于黑龙江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21.【答案】 (1)劳动 轻纺
(2)技术 高新技术(电子电器)
(3)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最为明显
【解析】
22.【答案】(1)香港:人多地少,劳动力成本高,土地租金高,资源、能源短缺。
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崎岖,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科技落后;劳动者素质低。
(2)①地区有体制、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②地区有资源、市场、劳动力等优势。
(3)四川、贵州、云南
(4)最早实行改革开放,具有政策体制优势;紧邻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丰富;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发展的优势、方向和区域合作的原因及意义等。第(1)题,香港地区和西南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应从劳动力、资源、能源、资金、交通、科技等角度分析。第(2)题,据图可知①、②地区分别为珠三角地区和贵州,其发展经济的主要优势条件应从体制、资金、技术、资源、市场、劳动力等角度比较。第(3)题,识记我国的三大经济地带包括的省区。第(4)题,“泛珠三角”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突出的区位优势应从区位、政策、资源、劳动力等角度考虑。
23.【答案】⑴地处亚热带,桑蚕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桑树种植广,饲料丰富;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河网密布,水运交通便利;丝绸产业规模较大,市场需求量大。
⑵桑叶养蚕,蚕沙制沼气,蚕沙和沼气渣喂鱼,塘泥培肥种桑树。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沼气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农村能源问题,减少滥伐树木;塘泥培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土壤退化及地下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⑴蚕丝也是农产品,影响其发展的区位条件包括原料(桑叶)、劳动力、生产经验、交通、市场等。地处亚热带,桑蚕生长速度快,产量高;桑树种植广,饲料丰富;栽桑养蚕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河网密布,水运交通便利;丝绸产业规模较大,市场需求量大。
⑵注意描述图中各生产环节,并评价其对生态环境的积极意义。桑叶养蚕,蚕沙制沼气,蚕沙和沼气渣喂鱼,塘泥培肥种桑树。资源循环利用,提高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产生;沼气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农村能源问题,减少滥伐树木;塘泥培肥,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土壤退化及地下水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24.【答案】(1)BDE
(2)问题:①大气污染或酸雨污染;②水污染;③地表径流污染。
原因:①工业生产造成的污染(或人类工业生产活动);②生活污水污染(或人类生活活动);③农业活动污染(或农药、化肥过量使用)。
(3)问题:结构趋同,功能不清,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措施:各城市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发展石化、钢铁、造船等原材料加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构建以香港、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第(1)题,由材料一知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排放量大,污染严重,生活污水排放量总体上是逐年上升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变化较小。第(2)题,该地区环境污染严重,主要是酸雨、水污染等,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工业造成的“三废”污染和农业造成的化肥、农药污染)和生活。第(3)题,从图中各城市的工业构成可以看出多数城市以电子、食品和轻纺等轻工业为主,结构趋同。因此要加强各城市间的分工与合作,加快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
25.【答案】(1)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地四周山麓地带。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沿盆地四周山麓地带分布。
(2)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形区位于青藏高原,种植业分布在河谷附近,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热量不足,河谷地势较低,热量比其他地区丰富。乙地形区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降水稀少,影响种植业的是水源,而山麓地区有丰富的冰雪融水,能满足农业的需要,故多分布在盆地四周山麓地带。第(2)题,该农场农业部门较多,部门之间联系密切,充分利用了各部门产生的废弃物,保护了环境,发展了经济,有利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