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预测各种物质相互混合的结果。
2.能设计2种以上除水垢的方法。
3.能准确记录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
4.能判断某一种变化是可逆还是不可逆的变化过程。
5.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科学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变化是不可逆的,有哪些新物质生成。
2.能解释发生不可逆变化的原因。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指出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对环境污染最小。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某些物体混合后有新的物质生成,是不可逆的。
难点:设计分离实验证明不能将混合物再分离成原来的物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苏打与醋、米汤与碘酒、胶水与硼砂溶液、烧杯、药匙、玻璃棒、滴管、小瓶等。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除水垢的资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形成问题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盐到哪里去了。盐和水混合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是用什么办法将盐从水中分离出来的?
生:盐溶解到水里,看不见了。
生:用酒精灯加热,还可以放在太阳下晒……
师:盐溶到水里又分离出来,这种变化过程我们说是可逆的。是不是两种物体混合后,都能分离,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呢?
生:是……
生:不是……
师:是否像大家想的这样?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实验看看物体混合后,它们会发生什么变化?是否还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运用温故知新法,由点向面引导学生思考所有的物体混合是否都能分离,以此来帮助学生在后面教学环节认识不可逆变化的本质。通过学生交谈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已知水平。学生交流质疑,激发研究兴趣。同时确定学生探究的主题,揭示课题。】
二、猜想假设,预测变化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三组材料。第一组材料:棕色的醋,是我们厨房常备的调料;白色的小苏打,自制面点常用的材料;第二组材料:白白的米汤,这是今天早上老师刚熬的大米汤,棕红色的碘酒,是常用的消毒药水;第三组材料:这是大家美术课上常用的胶水,老师将它染成漂亮的颜色;无色的硼砂溶液,是老师从药店买来硼砂溶解到水里制成的。
请同学预测一下这三组物体混合可能出现什么变化?(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有依据的猜想)
生:小苏打会溶解到醋里面。
生:米汤和碘酒会互相溶到一起。
生:像蜂蜜和水那样,胶水可能和硼砂溶液出现分层,胶水在下面,硼砂溶液在上面。
【设计意图:猜想是展开科学研究的必然环节。培养孩子们的科学意识,猜想环节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长期的培养,可以形成一种思维习惯。】
三、实验观察,汇报交流
师:事实是不是和大家猜想的一样呢?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呢?
生:实验!
师:我们要用事实来说话,看看是否和我们的猜想一样。请看活动提示。谁来给大家念一念。
生读活动要求。
师:这节课的活动我们要用到两种新工具,药匙和滴管。(出示使用课件)药匙是取固体颗粒和粉末药品的工具。滴管是取少量液体的工具。
师:老师还要提醒各组小组交流,轻声交谈。请保持桌面整洁。实验完毕请整理用品归位!组长举手向老师示意。
生实验。(大约10分钟)
师:现在哪个组来说说你们观察到哪些现象?其他组注意听。听什么?听和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一样吗?有不同的、有补充的,等前面同学说完,再来发言。
生:醋和小苏打混合看到有气泡产生,听到气泡爆的声音,闻到醋的气味,最后杯中有醋、还有些小苏打。
生:米汤变成蓝色的了。胶水搅不动后可以搓成球形。
生:我补充。我们组的米汤就上面的变成蓝色下面不是。
生:我还感觉到搓成的球有弹性。
师:这个小组观察的真仔细。细致的观察,有助于我们科学发现,希望大家要向他们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实验是验证猜想,获取事实的有效途径。四年级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有限,材料的使用量把握不好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借助提示帮助学生完成本活动。汇报交流环节让学生叙述实验现象不仅训练了语言表达也为后面建立不可逆变化积累事实依据。】
四、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师:根据大家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三组物质混合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说说理由。或引导生:三组物质混合后,观察到什么变化?变化生成的是新物质吗?
生:醋和小苏打混合,看到了气泡,说明是气体。这应该是新物质。
生:2号杯出现了变色,这也应该是新物质。
生:胶水都变成固体状态了,肯定是新物质
师:大家说的很对。虽然这三组材料不同但混合发生变化以后都生成新物质。(板书)上一课我们用加热的方法分离食盐和水。现在,你有办法将这些物质分离,让它们恢复到混合前的状态吗?
生:我觉得不能再分了。因为和一开始的时候都不一样了。
生:都有新物质产生,肯定是不能再分离,恢复原来的状态。
师:老师有一种想法,大家听一听是不是可行。我们先将一号杯的液体倒入另一个烧杯,这里剩下的就是固体颗粒。假设它是小苏打,加入醋,就会有气泡,如果没有气泡说明什么?(说明不是小苏打。)同样这些液体加入小苏打有气泡说明是醋,没气泡说明什么?(说明不是醋。)大家认为老师这个想法可行吗?
生:行。
师:各组试一试看看究竟可不可以分离。
生实验
生:小苏打放入棕色液体中,没有气泡,说明不再是醋了。剩下的颗粒加入醋,有气泡产生,说明是小苏打。
生:说明1号杯中是小苏打和另一种液体的混合物,不能在分离了。
师:大家说的真好。根据老师课前了解的情况米汤与碘酒混合、胶水与硼砂溶液混合后,都是不能分离的。这三组材料混合都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像它们这样,混合后不容易分离,而且很难恢复成原状的变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课件出示并板书)
【设计意图:问题——猜想——实验——结论,这个过程正是人类科学认识事物的一个过程。分析总结是科学探究必不可少的。鉴于四年级学生能力有限,教师通过第一个问题帮助学生分析三组实验变化认识有新物质产生;第二个问题分析三组实验的相同点归纳出不可逆过程。因为学生的经验是有限的,教师引导运用反证法,就是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过本环节的活动,将学生在活动中零散的、杂乱的信息条理化、系统化,使之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深刻。】
五、拓展应用,联系实际
师: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变化是不可逆的。(出示课件炒鸡蛋、植物生长等)
生:煮鸡蛋。
生:我们长大
……
师: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多。下面,老师要请同学们给帮个忙。老师用的水壶使用一段时间后生成了一层厚厚的、比较坚硬的淡黄色物质——水垢。你知道有哪些方法可以除去水垢呢?
生:我见过爸爸用醋除水垢,把醋到点在壶里,煮煮,就擦下来了。
生:我还试过用土豆皮也能除水垢。
……
(出示课件)
师:课前老师也查到一些除水垢的方法,醋除水垢和土豆皮除水垢同学们都证实是可行的,还有小苏打除水垢法、煮鸡蛋除水垢法和除垢剂除水垢法。大家课后可以试一试,或查资料。请同学们为老师推荐一种除垢效果好又环保的方法,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
【设计意图:科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认识生活中的不可逆变化——水垢,并想办法除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科学的意义。】
【板书设计】
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物质混合 变化 新物质
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