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0-29 11:05: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颓唐(tuí) 暂时(zàn) 绿釉(yòu) 俯瞰(kàn)
B.差使(chāi) 凋谢(diāo) 鲜腴(yú) 秀颀(jīn)
C.马褂(guà) 鸡枞(zōng) 飓风(jù) 惆怅(zhōu)
D.耸立(sǒng) 濒临(pín) 密匝匝(zā) 蹒跚(pán)
2.下列各项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迂腐 吆喝 辟邪 纵横绝荡
B.松懈 奉献 驻扎 素未谋面
C.交卸 狼籍 赋闲 触目伤怀
D.俯瞰 遏制 点缀 神彩飞扬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开学典礼上,他第一次代表全体学生发言,显得有点儿矜持。
B.烦恼,像蜘蛛的丝,一圈圈在我心上缠绕着,叫我心慌。
C.礼堂展出的师生优秀书画作品令参观者叹为观止。
D.辩论场上,正方第二辩手屡次在关键时刻妙手回春,扭转局面,为本队的获胜做出贡献。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背影》一文中作者选取“车站送别”的特定情景,抓住传神的细节写父亲的背影,创造出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B.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之所以能对读者产生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对“凡人小事”的审视,用“以小见大”的视角,折射出了一位老人浓烈如火的情怀。
C.《白杨礼赞》的作者是茅盾,他原名沈德鸿,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品有《子夜》《春蚕》《林家铺子》等。
D.《我为什么而活着》的作者是美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罗素。该文开篇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作者一生的三大追求,然后分别展开。
5.(2018贵州安顺中考)下列语段空白处填入四个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春日踏青,青芜如毯,____;夏日听雨,雨声淅沥,________;秋日看花,花叶相辉,________;冬日观雪,雪意阑珊,________。好诗如四季,岁岁不相同。
①诗是千缕缤纷下那一丝虚幻的朦胧
②诗是玉田琼屋上那一份惊艳的洁白
③诗是绿茵遍野时那一抹久违的清新
④诗是红叶清风里那一派无尽的潇洒
A.③④②① B.③①④② C.④③①② D.④②③①
6.(2017湖北黄冈中考改编)在天堂寨旅游风景区登山路上,一位大爷看到下面的警示牌,笑呵呵地说:“这里还有人表演杂技啊,我们快去看看。”如果你听到了这位大爷的话,请告诉他警示牌所表达的内容,并对他做出些提醒。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综合性学习。
为响应阜阳市政府“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号召,我校组织了“为阜阳点赞,为文明点赞”主题活动。现邀请你参与本次活动并完成以下任务。
[点赞水韵名城]
由阜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拍摄的中英双语版城市形象宣传片《又见阜阳》,于近日新鲜出炉,向阜城公众展示。
宣传片聚焦水韵名城阜阳的新生变化,以一位返乡投资的女企业家为主人公,串起大美阜阳日新月异的方方面面。从承载家乡记忆的绝好美食,到彰显地域特色的柳编、陶艺等阜阳非遗文化,再到迅猛发展的城市经济,都有体现。市民中心、规划馆、颍上八里河、明清苑等古今建筑,以及花鼓灯、格拉条、东关粉鸡等都被收录到宣传片里。主人公带领我们一道感受千年颍州的独特魅力,感受新生阜阳的华彩乐章,感受千万百姓的美好憧憬,更感受一座城市执着的中国梦想。
(颍州晚报2018 - 09-07)
(1)给这则新闻拟写恰当的标题。(20字以内,中间不用标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赞颍泉名人]
时光追溯到大约一千年前,历史定格在北宋,现在的颍州西湖,注定要闻名遐迩,注定要不同凡响。因为这一方小湖,在一个特定的时空点上,有幸与两位文学巨匠结缘。他们便是大名鼎鼎、令人高山仰止的欧阳修和苏东坡。
欧阳修引领了宋代诗文革新运动,贡献卓越,奠定了他划时代、开风气、雄踞一代文坛的领袖地位。他在西湖畔创作了大量诗词文赋,流芳千古。
苏轼做官颍州的一段时间,也是他创作的高峰期。他创作了描写生活、赞美西湖的诗作很多首。尤其是他创作的著名诗句“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在颍州广为传诵,泽世万年。
(2)结合上面材料,把下面这副对联补充完整。
上联:欧阳修,引领革新运动,流芳千古
下联:苏东坡,________________,泽世万年
[点赞文明创建]
(3)活动中,班级宣传委员写了一份倡议书,请你按要求帮助修改部分内容。
创建文明城市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也离不开我们中学生的支持和参与。我们应积极发展到创建文明城市的攻坚战中,争取为创建文明城市、共建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积极[A]响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的号召,[B]提升城市品位,[C]改变城市现状。
①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把“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②[A][B][C]语序不合理,应把_________和_________调换(只填序号)。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8.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___________”终。以“________”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
9.颔联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简要赏析。
(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_____、____。
(2)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8湖北咸宁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良心
①父亲因腹痛难忍进医院急诊,B超显示是急性阑尾炎,肠腔上还有一个直径4厘米的不明包块,医生怀疑这个包块是癌。“如果在阑尾手术中病人因其他病灶的影响而死在手术台上,本院不承担医疗责任。同意的话,请你们在手术单上签字。”
②“你们”是指大哥和我。医生的话让大哥的脸“刷”地变白,手术单在他手中“噗噗”地抖动。他把目光投向我,突然的灾难让他的脸上充满同舟共济的企盼。他问,二子,你看呢?
③“签就签呗!”我漠然地说。甚至我还打了一个哈欠,不耐烦地说:“昨晚我打了通宵麻将,太困了,想早点回家,手术时你就一个人待在这儿吧!”
④我想,既然没有大祸临头的感觉,何必要虚张声势地悲伤。大哥最终还是忍住了愤怒,在手术单上赌博一样谨慎地写下自己的名字。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以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⑦“请你们帮着把病人抬上手术床。”医生对我们说。我只好跟着大哥来到父亲的病房。病床上的父亲已被自己的汗水淋湿,扭曲的表情昭示着体内的疼痛正像风暴一样肆虐。生命在这一刻显得无比脆弱,大哥的眼睛终于坚持不住漾出红红的雾气,这份柔情有悖于他一贯的钢铁个性。父亲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病情,他忽然想起什么来,吃力地叮嘱大哥:“假如我就这么走了,你只能给我立一根孝子棒(我们的风俗,一个儿子立一根),写上你的名字……”
⑧“为什么?”大哥吃惊地问。我也对父亲的“遗言”感到不满。到死还在偏心眼儿,这不是变相地骂我不孝,不认我这个儿子吗!
⑨“因为二子是我捡来的孩子,我得把这个权利留给他的亲生父母,万一他们以后有机会相认,我可不能昧了良心……”父亲说着又把眼光移到我脸上,“二子到现在还没找到工作,我实在不放心。谁会料到大学生就业这么难。那时让他多读书,我是想不能亏待了人家的孩子……二子啊,你别怨爸,爸就这点儿能耐。往后,让大哥多照顾着点儿——大明,记着我的话,对弟弟要多帮衬,啊。”父亲艰难地说完这些,汗水已几乎将他淹没。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而他对我二十多年的疼爱却得不到回报,他要把写有我的名字的孝子棒给别人——为了良心。
⑩我的身世让我震惊。
?我的狭隘让我羞愧。
?我的灵魂被父亲的良心打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我没有离开医院,直至手术结束。医生告诉我们,“不明包块”原来是肠腔积液,真是虚惊一场。
?而我,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10.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⑤⑥段运用插叙的手法,回溯了父子三人的生活经历,使故事情节更加充实完整。
B.文章语言形象细腻。“他疼爱的目光久久地停在我脸上,眼眶里溢出浑浊的泪珠”这句话表现了父亲对“我”深藏的爱和愧疚。
C.第②段中,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和他的毫无主见。
D.“我”大学毕业后漂泊辛酸的生活和大哥按部就班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照,让“我”开始了对父亲的憎恨。
11.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在括号中填入合适的词语。
不满—( )—( )—羞愧—( )
1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你对第?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我的良心会背负如山的父爱,走过今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好的标题能提示文章内容,揭示文章主题。请你仔细阅读文章,谈谈文章以“良心”为标题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问题。
野菊花
陈创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唯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肋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翼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向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石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古代军队里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4.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④⑤两段运用了衬托的写法,请具体分析并说明其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⑦⑧⑨三段集中描写了野菊花的性格和气质,请从中找出一个你最喜爱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读完全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
19.著名作家周素珊在《第一次真好》这篇文章中说:“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是啊,我们的成长就是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从不敢到敢……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把我们从一个傻小子、小丫头催化成一个阳光少年、青春少女的。我们的生活就是许多的“第一次”的累积。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和经历,以《第一次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注意把题目补充完整。














参考答案
1.A B.颀qí。C.惆chóu。D.濒bīn。
2.B A.绝→决。C.籍→藉。D.彩→采。
3.D “妙手回春”指医生医术高明。这里属用错对象。
4.D 罗素的国籍是英国。
5.B 通读各句,选段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青芜如毯”与“绿茵遍野”相照应,“雨”和“千缕缤纷”相照应,“秋日看花”与“红叶清风”相照应,“雪”与“玉田琼屋”“洁白”相照应。故选择B项。
6.答案 (示例)大爷,这是一块警示牌,告诉大家,前面有悬崖峭壁,要注意安全,不能坠落下去。大爷,我们都要小心啊。
解析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能力。答题时,先要读懂警示牌的内容,结合问题情境讲清楚警示牌所表达的内容;再根据警示牌中的文字,提醒大爷要小心。同时,注意要有恰当的称呼,这里可直接称呼“大爷”。
7.答案 (1)阜阳形象宣传片新鲜出炉 (2)创作西湖诗作(创作西湖名句) (3)①发展 加入 ②[B] [C]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的能力。答题时,抓住新闻的导语部分——“由阜阳市政府新闻办组织拍摄的中英双语版城市形象宣传片《又见阜阳》,于近日新鲜出炉,向阜城公众展示”,结合新闻主体,按照“什么事+怎么样”的格式进行压缩即可。(2)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答题时,可以结合材料的内容,根据上联中“引领革新运动”的句式特点对出下联。(3)答题时,可以根据题干提示,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第①题,“发展”与“到……中”搭配不当;第②题,语序不当,应该是先“改变”,再“提升”。
8.答案 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行不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句整体内容的理解能力。第一空,根据题干提示,本诗以“孤山寺北贾亭西”为起点,最后一句点明了终点“绿杨阴里白沙堤”。第二空,“最爱湖东行不足”中“最爱”二字说明景色美不胜收,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9.答案 (1)争 啄 (2)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描写了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能力。颔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动词很容易找出,在此基础上,结合语境,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其作用。“争”和“啄”描摹的是“莺燕”的动态,流露出诗人对美好景色的无限喜欢。
10.C 第②段对大哥的神态、动作、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大哥对父亲病情的担忧”是正确的,而“毫无主见”,原文并没有这个意思。
11.答案 憎恨 震惊 感激/感恩/感动
解析 本题考查梳理情感的能力。答题时,分析文章的抒情线索,提取表达情感的相关词语即可。第⑥段“我开始憎恨父亲”中的“憎恨”,第⑩段“我的身世让我震惊”中的“震惊”,第?段“已学着乌鸦反哺的姿势,给父亲喂饭”说明“我”已经被感动。
12.答案 “我”终于发现自己误会了父亲,内心感到羞愧,良心受到谴责,懂得了父爱的崇高,将终身铭记父爱。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含意的能力。该句为结尾句,答题时,可以从揭示文章的中心等角度来回答。
13.答案 “良心”是父亲朴实的做事宗旨,(为了良心,父亲把上学的机会给了别人的孩子,把立孝子棒的机会留给了别人,无视养育多年的孩子对自己的憎恨和不满,把无限的愧疚和自责留给了自己)以“良心”为题突出了父亲朴实而高大的形象。同时。父亲的良心也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标题作用的能力。答题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分析。内容上,要从父亲和“我”两个方面解读“良心”,突出了父亲朴实高大的形象,父亲唤醒了“我”的良心和良知;结构上,凸显了文章的主题。
14.答案 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①—③段的内容,抓住关键句,如“开在山野里”(生长环境)、“那样泼泼辣辣地开”(开放态势)、“沉郁凝重的药香”(花的气味)、“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花的形状)、“灿烂辉煌”(花的颜色),概括即可。
15.答案 不任人摆布,不禁锢自己,不固守现状。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景物特征的能力。答题时,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作者具体描写野菊花野性的段落,即⑤—⑧段,直接提取其中作者评述性语句即可。
16.答案 第④段描写秋后山野的灰褐、天空的铅灰、紫燕和鸿雁的归去、松柏的减色、檀竹的落魄等,反衬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第⑤段描写庭院、公园、花盆里被人驯化、供人玩赏的名菊,反衬出野菊花桀骜不驯的野性美。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的能力。在描写性作品中,写他物的作用基本是衬托描写对象,突出主体形象。答出“衬托”的方法和突出了主体对象什么特点即可。阅读所示文段,根据衬托的特点分析作答即可。
17.答案(示例)喜爱的句子是:“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举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本句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刻画出野菊花鲜明的战胜者形象,语言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答题时,可以根据句子的内容从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可以用评价语,如“形象生动”“突出”等。此句是描写“野菊花”的,要指出其运用了什么手法(修辞手法)。表现了“野菊花”什么样的形象,还要分析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8.答案 (示例)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
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提示“生命意义和价值”“从野菊花身上”,要求主客观结合抒发感想。结合以上各题的答案,通过作者的描写理解野菊花人格化的形象特点,表达自己对其人格化的精神品质的认识,进而深入阐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19.[写作指导]①选材要注意新鲜、独特,从而使文章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②要注意叙事清楚、具体。要叙述清楚“第一次”经历了哪些过程或者哪些阶段,可以按什么顺序把经历的过程写清楚,是事情发展顺序,还是时间变化顺序,还是空间转移顺序,等等。
③要注意点题来升华中心。“第一次”给了你难忘的记忆,让你体验到了怎样的人生,情感一定要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这样中心才会突出。
④要注意详略得当和感情真挚。我们写这样的写人叙事的作文时,要注意根据所表达的中心的需要,把那些生动的材料,合理地进行取舍和组织安排,并在叙述上有详有略。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写作时注意要真实地反映我们第一次的经历,要把笔触伸向自己的心灵深处,写出自己心理变化的过程和真实的情感态度,这样就会以真情唤起读者的共鸣。
此外,注意语言的连贯,做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例文]
第一次种花
记得有一次放学路上,我忽然看到一个不起眼的地摊,上边放了许多小花苗,那碧绿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摆动,向我招手,不知是什么驱使我走了过去,掏出身上所有的钱,买下了3株小花苗。
但是不到3分钟我就后悔了,糟糕,父亲是不让我养花的,怕影响我功课,怎么办?我犹豫着,呀,楼下不是有花圃吗?我可以种在那儿。
说干就干,我没有铲子,就用手挖,挖了三个坑,像护着什么珍宝似的,小心翼翼地将那3棵小花苗放好,又仔细地盖上土,压实,又向看门的老爷爷借了杯子,装了水,逐棵地浇。好了!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笑了,眼前似乎出现了花团锦簇、彩蝶飞舞的美丽景象。
回到家后,我思索着是什么驱使我买下了小花苗。哦,想起来了。远在深圳的姐姐告诉我,她爱花,爱那艳丽的色彩和淡淡的清香。而我和姐姐已8年没见面了,只靠电话、电子邮件来往,我们通过电话互勉,情谊是不能用见面来描述的,想到这,我不禁又露出了一丝微笑,更看重那3棵小花苗,因为它们代表了我和姐姐的姐妹情。
从此,每天上学,我都要看看它们,而它们似乎在对我微笑,给我一天的好心情。下午放学,浇水,捉小虫,我忙得不亦乐乎。记得老师曾告诉我,花也是有感情的,你用全部的爱去照料它,它将用最美的花朵来报答你。哦,我懂了,我开始跟它们说悄悄话,盼望它们快快长大,开出美丽的花朵。小花苗似乎听懂了我的话,轻轻地摇摆着叶子,对我点头。
花苗一天天地长大了,不知什么时候枝头上长出了几个小花苞,惊喜之中,我将这一喜讯打电话告诉了姐姐。姐姐在电话那边说,她也种了几株花,到了夏天,看看谁的花开得早,开得美。这令我又多了一项目标,我要更加精心地照顾小花苗,让它们开出最美的花,摘下最大的那朵,送给姐姐。
我用自己所有的爱照料着那3株小花苗,看着花苞儿越来越大,闭上眼,似乎就看到了五彩的花朵,似乎就闻到了幽幽的清香。
但是,有一天起床时,妈妈告诉我昨天刮了一夜的大风。我一听,也不顾心中的秘密会被发现,就冲下了楼,来到花圃一看,满地的叶子,再看到小花苗,柔弱的身子已被狂风卷起,花苞儿也被践踏得不成样子了,我哭了起来,这3株让我充满了爱和希望的小花苗就这样被摧残了,那朵最大最美的花在一夜之间成了泡影,我的心缩紧了……
晚上,我含泪将这一切发邮件告诉了姐姐,包括我那已成泡影的美丽希望,那朵最大最美丽的花,已不可能送给姐姐了。
几天后,收到姐姐的邮件:“我其实已收到那朵最大最美的花了,它是用爱和亲情做成的。”
哦,我明白了。
[点评]文章围绕“第一次”,把种花的原因和过程都交代得很清楚,看后给人以十分完整的印象。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心理描写很细腻,感情真挚,极易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如“从此,每天上学,我都要看看它们,而它们似乎在对我微笑,给我一天的好心情”“晚上,我含泪将这一切发邮件告诉了姐姐,包括我那已成泡影的美丽希望,那朵最大最美丽的花,已不可能送给姐姐了”等,这样的语言虽朴实无华,但都是作者真情的自然流露,因此很感染人、打动人。同时,文章能恰当运用过渡句、关联词等,语言连贯,结构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