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愚公移山
基础闯关全练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万仞( rèn) 冀州(jì) 豫南( yù) 山北之塞(sè)
B.魁父( kuí) 垣曲(yuán) 叩石( kòu) 孀妻弱子(shuāng)
C.穷匮( kuì) 始龀(chǐ) 箕畚(běn)一厝朔东(cuò)
D.陇断( lǒng) 智叟(sǒu) 荷担(hè) 出入之迂(yū)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杂然相许( ) (2)惩山北之塞( )
(3)毕力平险( ) (4)何苦而不平( )
(5)寒暑易节( ) (6)惧其不已也( )
(7)固不可彻( ) (8)虽我之死( )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始一反焉
C.惩山北之塞
D.无陇断焉
4.下列语句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文学常识填空。
《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____,本名列御寇,战国时____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能力提升全练
1.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课文原句填空。
(1)愚公移山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愚公移山的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愚公移山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愚公认为人定胜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得来的。请分别写出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1)江(长江)阴________
(2)洛(洛河)阳________
(3)衡(衡山)阳________
(4)华(华山)阴________
3.下面是一幅漫画,请你仔细观察,说说它的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年模拟全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①,白喙②,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注] ①文首:头上有花纹。②喙(huì):鸟嘴。③自詨(xiào):自己称呼自己。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
(1)出入之迂也___________
(2)虽我之死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寓言故事《愚公移山》和神话传说《精卫填海》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歌词,同学们利用其中的两句歌词结合课文展开了一场辩论,你支持哪一方的观点?请写出支持的理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噢,了却了心中祈愿。望望头上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甲方:“讲起来不是那奇闻,唱起来不是笑谈”——愚公应该移山。
乙方:“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愚公应该搬家。
我支持( )观点,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中考全练
(2018湖北荆州中考改编,6-12)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愚公移山(书选)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由赋(节选)
[唐]丘鸿渐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倘若不收遗男之助,荷从智叟之辨,则居当困蒙①,往必遇蹇②,终为丈夫之浅。今者移山之功既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则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叹曰:事虽殊致,理或相假。
[注] ①困蒙:困于蒙昧。②遇蹇:遇到艰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年且九十 ②且焉置土石
B.①曾不若孀妻弱子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①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②求之下流,固颠
D.①则居当困蒙 ②居天下之广居
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丈夫之冠也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虽我之死
D.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3.下面对《望岳》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二句远望泰山。大笔勾勒泰山横亘绵延之势,亦显惊叹仰慕之情。
B.三、四句近看泰山。细笔描写泰山神奇秀丽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C.五、六句细赏泰山。工笔描摹山中云气升腾,林中群鸟还巢的美景。
D.末两句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顿生壮志凌云之慨叹。
4.《愚公移山》中多用对比衬托手法,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似愚而智,智叟似智而愚。这样写,加重了对比色调,增强了讽刺效果。
B.遗男“助之”与智叟“止之”对比鲜明,更显示出智叟目光短浅、态度消极。
C.写太行、王屋二山之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衬托出愚公的过人胆识与气魄。
D.其妻献疑与智叟讥笑形成对比,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5.下面对《愚公移山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是邻人京城氏之子的热心帮助,愚公移山恐怕终究是难以成功的。
B.智叟的辩论客观上起到提醒愚公的作用,有时候反面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C.愚公移山的故事虽然很神奇很特别,但其反映的道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D.文章高度赞扬了夸娥的神力,愚公移山最终还是要归功于神力相助。
6.用“/”给《愚公移山赋》中画线句子断句。(限三处)
世 人 始 知 愚 公 之 远 大 未 可 测 矣 夸 娥 之 神 力 何 其 壮 哉。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素养全练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愚公移山’之我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这次活动写一段开场白,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不少于6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同学们收集的两则材料,请你给“愚公精神”下一个定义。
材料一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摘自歌曲《愚公移山》)
材料二 1991年,唐卓琼的小儿子掉下悬崖而死。从那时起,他决心修一条“接”儿子回家的路。为了修路,年迈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大儿媳选择了与支持修路的大儿子离婚……“鸡公岭上通大道,和尚岩脚变坦途。”人们说,修路不止的他,完全是现代版的愚公。
(摘自《重庆晚报》,有删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关于“愚公移山”的争论,请根据争论回答问题。
甲:愚公为了移山,带领子孙挖山不止,还要世世代代挖下去,这岂不是费时费力,太缺乏经济头脑了?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乙: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人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
丙:人应该有开拓精神,此路不通,可以开辟新路。愚公何必固守在那闭塞的家乡,搬家更有发展前途。
丁:面对两座大山,愚公没有被吓倒,而是选择了挖山。这种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如果搬家了,那就不是愚公了。
①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支持哪位同学的观点?请简要阐述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基础闯关全练
1.C龀chèn。
2.答案 (1)赞同 (2)苦于 (3)险峻的大山 (4)愁苦。这里指担心 (5)更替 (6)停止 (7)通达,这里指改变 (8)即使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平时学习中应注意积累。
3.C A.“惠”同“慧”,聪明。B.“反”同“返”,往返。D.“陇”同“垄”,高地。
4.A B.河曲智叟/亡以应。C.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D.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答案 列子·汤问 列子 道
解析 平时学习中应注意积累,注意避免错别字。
能力提升全练
1.答案 (1)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2)指通豫南 达于汉阴
(3)叩石垦壤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可根据题干中的“原因”“目标”“方式”等关键词,确定应填语句。
2.答案 (1)在长江南面 (2)在洛河北面 (3)在衡山南面 (4)在华山北面
解析 答题时,需要理解古时“阴”“阳”的含义。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3.答案 (示例)教育收费难以承担、看病贵、房价始终居高不下已成为百姓生活中难移的三座“大山”。
解析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答题时,先仔细观察漫画,注意抓住“教育”“医疗”“住房”等字样,再结合“这些大山太险峻”,可知“教育”“医疗”“住房”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困扰。在此基础上揭示漫画的寓意即可。
三年模拟全练
1.答案 (1)曲折,绕远 (2)即使
解析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的能力。平时学习中应该加强对重点词语的积累,注意特殊文言现象,如“虽”属古今异义,这里是“即使”的意思。
2.答案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答题时,需要将关键词语落实到位,如“易”“反”等。
3.答案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主题的能力。答题时,可以先把握两文中改造自然的故事——一个移山,一个填海;再分析故事结局——一个移山成功,一个至死也不忘填海。在此基础上概括两文共同的主题即可。
4.答案 (示例1)乙方 做任何事,光有热情是不够的,更要有科学的态度,愚公要移走两座人力很难移走的大山,违背自然规律;而搬家效率更高,更为现实,面对如此两座大山,毫无疑问,愚公更理智的做法应该是搬家。
(示例2)甲方 愚公移山正是对矛盾毫不躲避、积极面对的表现,而搬家则是一种典型的逃避矛盾的做法。愚公移山所表现出来的持之以恒、奋斗不息的精神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一种“韧”的精神,凡事不要先说不能,一切皆有可能。
解析 本题考查拓展探究能力。选择甲方或乙方皆可,但需要联系课文内容,找准分析的角度,做到言之有理。
[参考译文]
[乙] 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东海。
五年中考全练
1.B B.“曾”读“zēng”,与“不”连用。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A.将近/况且。C.顽固/本来。D.居住/住所。
2.D D.之,助词,的。A、B、C三项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3.D “登山感怀”“诗人登临绝顶,俯视群山”不正确。“会当凌绝顶”: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会当:终当,终要。末两句是诗人想象将来登山所见景象,同时抒发自己的抱负。
4.D “凸显愚公之妻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的表述不正确。“其妻献疑”流露出妻子对丈夫的关心和对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的关注,并没有表现出她“支持移山的坚定立场和决心”。
5.C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的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奋斗不懈的道理。A、B、D三项的分析都偏离主旨。
6.答案 世人始知愚公之远大/未可测矣/夸娥之神力/何其壮哉。
解析 本题考查划分朗读节奏的能力。句末语气词“矣”后应断开一处,再根据句意推断其他两处。句子的意思:世人才知道愚公远大的志向,不可预测啊,夸娥氏的神奇力量,是多么雄壮啊。
7.答案 你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句子的能力。先注意句式的特点:“甚矣,汝之不惠”是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其如……何”为固定句式,解释为“又能把……怎么样”。然后注意重点词语:“惠”同“慧”,聪明;“以”解释为“凭借”;“曾”解释为“连……都……”;“毛”解释为“草木”。
[参考译文]
愚公移山赋(节选)
世人才知道愚公远大的志向,不可预测啊,夸娥氏的神奇力量,是多么雄壮啊。假如不接受邻人京城氏遗男的帮助,或者听从智叟的言论,就会住在此地困于蒙昧,行事会遇到艰难,终究会成为大丈夫的不足之处。现在移山的功劳已在那里,河阳冀州又都是平地,那么愚公的行事之道也得以实行。我有感于愚公移山之事感叹道:虽然事情不同,但道理可能相互通用。
核心素养全练
答案 (1)(示例)同学们,大家好!《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的一则优秀的寓言,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受到了愚公精神的鼓舞。读了这则寓言,你有怎样的感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则寓言的精神内涵,希望大家踊跃发言!
(2)(示例)“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3)①愚公该不该搬家。②(示例)我支持乙、丁两位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愚公不该搬家。正视困难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放弃必定失败。
解析 (1)答题时,要紧扣主题,用精练的语言对《愚公移山》进行简要评价,同时还要引出本次活动。
(2)答题时,要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挖掘出两则材料的内涵,如由“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为了修路,年迈的母亲死在山上,老伴与他形同陌路”等可知,“愚公精神”包括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等。
(3)第①题,可以抓住每个人话语中的关键词,如“还不如带领子孙搬家”“搬家是逃避现实的做法”等,提炼出争论的焦点:愚公该不该搬家。第②题,开放性试题,做到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