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
(一)知识导图
(二)能力导图
新闻类文本的阅读能力
(一)知识要点
【文学常识】
1.《消息二则》作者,字,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
2.《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是由路透社发出的一篇新闻报道,该社是最大的通讯社。
3.《“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作者是夏浩然、樊云芳,选自《______》。
4.《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作者是蔡年迟、蒲海洋,选自《______》。
【字音字形】
1.溃退( )2.督战( )3.歼灭( )4.摧枯拉朽( )
5.xiè( )气6.要sài( )7.锐不可dāng( )
8.颁发( )9.仲裁( )10.遗zhǔ( )11.nuó( )威
12.shèn( )透13.zhuó( )有成就
14.凌空( )15.翘首( )16.轻盈( )17.悄然( )
18.由衷( )19.屏息敛声( )20.眼花缭乱( )21.kù( )似
22.xiāo( )洒23.如梦初xǐng( )24.震耳欲lóng( )
25.桅杆( )26.娴熟( )27.咆哮( )28.镌刻( )
29.舰载机( )30.浩hàn( )31.紧bēng( )32.zhàn( )蓝
33.dān( )精竭虑34.惊心动pò( )35.一丝不gǒu( )
【词语理解】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这里指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2.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3.我军前锋,业已( )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他在诗歌创作方面颇有(建立的功绩)。
5.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则(形容寂静无声)不惊。
6.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 )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由衷的赞赏。
7.这是达卡多拉游泳场的八千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息敛声( )的一刹那。
8.辽宁舰官兵娴熟( )地操纵着航空母舰。
9.舰载战斗机上舰,中国(比喻原来没有基础或条件很差而创立起一番事业),一切从零开始。
10.为了这一着,面对技术封锁,多少人(用尽精力,费尽心思)。
【文章主旨】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并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根本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
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报道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相关情况,褒奖了世界上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
4.《“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巧妙地捕捉到了最精彩的瞬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夺取桂冠时1.7秒的精彩表现,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的赞美之情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5.《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抓住歼-15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这一最具历史意义的时刻,采用现场特写的写法,生动再现了举世瞩目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那惊心动魄的一刻,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写作特点】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1.叙事简洁,言简意赅。2.运用具有文言色彩的词语,简短明快。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详略得当。2.叙议结合。3.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事实准确、翔实。2.运用补叙。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1.落笔集中,运用电影分镜头的手法。2.文势有起有伏,动静穿插自如。3.文字清新优美,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
《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1.叙事完整,铺排有序,有层次感。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3.集动态美、情感美、语言美于一体,具有审美感染力。4.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文学常识】
1.毛泽东润之2.英国3.光明日报4.人民海军报
【字音字形】
1.kuì2.dū3.jiān4.xiǔ5.泄6.塞7.当8.bān9.zhòng10.嘱11.挪12.渗13.卓14.líng
15.qiáo16.yíng17.qiǎo18.zhōng19.bǐng20.liáo21.酷22.潇23.醒24.聋25.wéi
26.xián27.páo28.juān29.zài30.瀚31.绷32.湛33.殚34.魄35.苟
【词语理解】
1.摧枯拉朽2.锐不可当3.已经4.建树
5.悄然6.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7.形容人非常紧张、小心或聚精会神,不敢出声的样子
8.熟练9.白手起家10.殚精竭虑
(二)能力要点
能力要点一:把握新闻的实用性阅读取向,准确分析新闻文本的文体特征。
【能力详解】
一、新闻的含义
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狭义的新闻篇幅短小,可能会在语言运用和表达中有所考查,因此我们应该关注的新闻是指广义的新闻,重点研究其中的通讯、特写两种体裁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
二、新闻的基本特征
(一)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素新闻的真实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
1.准确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必须完全准确真实;对事件的情节描写、数字运用、人物语言以及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变化、感情起伏的介绍也必须准确真实。
2.全面对客观事物进行报道的时候要全面看问题,不能主观片面。
3.深刻新闻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能只看表面现象,为假象所迷惑。
(二)时效性
要及时迅速地传达出来以求新鲜、新颖、适时消息的时效性要求最高,通讯次之,特写最弱。
(三)语言简明
言简意赅,短小精悍,是新闻的语言特征
【典例分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中,作者遣词造句是怎样做到准确精练,铿锵有力的?
【技巧总结】
准确,首先是用词准确。例如,“冲破”与“突破”词义有所区别,“冲破敌阵”“突破安庆、芜湖线”“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都运用得准确又如,东面防线经过整天激战,敌军一部分被“歼灭”,另一部分被“击溃”,所以说“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词义表达往往还要突出程度的差别,有时需要说明程度,表达才算准确。例如,“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加上“较为”二字就十分准确。而汤恩伯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加上一个“很”,可见他骄傲自负的心理。
必须明确交代的地方,一点儿也不含糊。例如,“西起九江”后面还注明“不含”,就是为了明确。
语言的精练、铿锵,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能用单音节的词不用双音节词电文要求极端精练,军事用语更要求斩截有力。二是适当采用文言词。例如,“至发电时止”斩截有力,如果写成“到发电文的时候为止”,就拖沓了。又如,说“现已占领”而不说“现在已经占领”。这类例子还很多。
这篇新闻许多语句具有典雅气息,例如,“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但是说到国民党官兵的情绪,又非常口语化,“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或雅或俗,各得其妙。
能力要点二:消息的一般阅读
【能力详解】
(一)消息
1.消息又称简讯、短讯或快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文体它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
2.基本特征(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
4.一条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五部分组成其中不可缺少的是标题、导语和主体消息的结构形式是多样的,常见的有倒金字塔式、金字塔式、倒金字塔式和金字塔式结合、自由式等。
(1)标题:是消息的眼睛要在第一时间传达出消息最重要、最吸引人的信息,力求鲜明、概括、准确、生动形式有三种,即单行标题、双行标题、三行标题。
完整的消息标题有三行:引题、正题和副题引题放在正题前,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消息的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引出正题;正题概括说明消息的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是标题的核心;副题放在正题后,揭示结果和内容提要,对正题起着补充说明的作用。
两行标题的形式有:“正题+副题”、“引题+正题”。
拟标题时,标题要注意虚实结合——“实”是指包含有具体新闻事实内容;“虚”是指描绘气氛、揭示意义或点明意图。
一般来说,单行标题必须是实题,双行标题中,必须有一个实题,而“正题+副题”的标题,副题必须是虚题。
(2)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鲜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通常要包含五个: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常见导语类型有:叙述式、描写式、对比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
(3)主体:紧接在导语之后,它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实事求是地写出导语所概述的内容。
(4)背景: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与其他方面的联系等一般来说,它是消息的从属部分消息背景的种类可分为三大类:对比性背景材料,说明性背景材料,注释性背景材料它对于新闻事实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表明记者的观点;衬托、深化主题。
(5)结尾:即结语它紧扣主题进行抒情议论,起到表现或深化主题的作用,语言较为精练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并不是所有的消息都有背景和结尾。
【典例分析】
作为一篇典范的消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技巧总结】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聚焦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首届诺贝尔奖颁奖,是典范的消息。本文堪称“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电头和导语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事件,采用引述资料的方法介绍颁奖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既准确,又具有权威性消息的主体部分依次介绍获奖者的情况、颁奖机构及时间地点、奖金来源及运作模式。其中,获奖者信息是这则消息最主要的内容,所以放在主体部分最优先的位置,详细报道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写完“谁获奖”,接下来自然要介绍“谁颁奖”“何时何地颁奖”,这些信息在重要性上不如获奖者信息,但又是报道颁奖活动(特别是首届颁奖)的新闻所不可或缺的,所以合为一段,置于消息主体的第二部分。最后交代新闻背景,介绍诺贝尔奖金的来源和资金管理权与评奖权的分离。这则消息事实准确,报道全面,结构严董,语言简练。
从写作方法来看,本文选取最普通的报道角度,正面直接报道,属于标准的常规写去,非常注意信息的全面、准确、详尽,充分发挥了消息结构中各个部分的作用。尽音现在消息的写法已经相当多样化,但本文的写法仍具有基础和主流的地位。从语言特点来看,本文的语言客观、准确、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特别是在可能涉及主观评价的地方,作者的遣词造句非常严谨。介绍伦琴和范托夫的科学成就,都用“发现”一词,突出了这两位科学家在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方面的贡献介绍文学奖得主普吕多姆,对其诗歌创作的评价是“颇有建树”,很有分寸。这个评价放到今天来看,也是比较恰当的。
能力要点三:通讯的一般阅读
【能力详解】
(二)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它比消息更详细、更生动地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一般来说,通讯有五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2)报道的客观性;(3)较弱的时间性(相对新闻消息而言);(4)描写的形象性(通讯对新闻事实作较为详细而完整的报道且侧重于写人,突出人物在事件中的能动作用);(5)议论色彩较浓。
一般通讯可分为四类: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概貌通讯等。
1.人物通讯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以人物为报道对象,着重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人物资料,并以其人物精神面貌感动、教育读者。
2.事件通讯即以写事为主的通讯它主要记述事件的发生、发展、结果,交代来龙去脉,介绍具体情况,点明事件的典型意义,以体现时代的新气象、新变化。
3.工作通讯即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用以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均可。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又称风貌通讯,它是以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日新月异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概貌通讯与事件通讯不同,它不是围绕一个人物或一个中心事件来写,也不要求写一件事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而是围绕主题集中各方面的风貌和特色。
【典例分析】
《一着惊海天》是如何突出通讯“讲述新闻故事”的特点的?
【技巧总结】
如果说消息是“报道新闻事件”,新闻特写是“描绘新闻瞬间”,那通讯的主要任务就是“讲述新闻故事”。既然是讲故事,就要吸引人,但通讯不同于小说,不能虚构内容,也不能夸大缩小,只能通过对事实的组织安排来获取引人人胜的效果。本文第1.2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通过简略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庄严、紧张而又有条不素的氛围。但作者并没有紧接着继续讲故事,而是插入了两段背景资料,指出航母舰载机上舰对中国海军的意义,并突出强调舰载机着舰的难度与风险。这些插人的内容不仅使文章更丰富,也进一步渲染了开头两段营造的氛围
接下来,作者用一连串很短的段落,将舰上的广播、口令,航母与舰载机的航行、飞行姿态,舰上人员的动作、表情交织在一起,仿佛一串连续闪现又稍作定格的镜头,将舰载机降落前的一段时间变成一个个小场景、小细节,并交代得清清楚楚,进一步强化了紧张的氛围。在反复蓄势之后,作者连用3段,细致描写舰载机迅速下降、成功着舰的过程,其中对飞机动作的描写准确而生动,动词的使用尤其精确。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没有在描写舰载机成功着舰后直接转向描写人们的反应,而是敏锐地抓住了舰载机被拦停之后的“巨大‘V字”,对其做了细节呈现。用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点出这次降落的意义,并为下面描写舰上人们感情的爆发再次蓄势随后,作者再次插入一段资料,回溯了中国科研工作者和军人顽强攻关、打破封锁的历程,突出了舰载机着舰的不易,强调了它在精神方面的价值,并进一步将热烈的气氛推向高潮文章的最后4段,主要写飞行员出舱后人们欢庆留影的热烈场面,并用简洁的语句再次强调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意义
从文章写法的角度来看,作者善于渲染氛围,长于铺垫蓄势,充分突出新闻事件本身的扣人心弦之处。同时,作者还通过引用相关资料,给读者提供了“新闻背后的事实”,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厚度。
能力要点四:访谈和特写的一般阅读
【能力详解】
(三)访谈
访谈是基于某个人、某件事、某个特定问题去访问专家或知情者,请他们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运用谈话纪实的方式进行报道的文章它以记录、传达被采访对象的观点、言论为主,既可以使用问答实录的形式,也可使用被采访者自述的形式,比较灵活而访谈札记、访谈随笔、访谈手记等,则偏重于记者或主持人个人在见闻、调查基础上所发感想的记叙访谈的主题要深刻,有针对性、时效性、典型性访谈的基本结构为:开头、主体、结尾开头:吸引对方,引起对方兴趣,积极进入主题主体:要有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新问题、新材料、新亮点,准确判断它们所蕴涵的价值结尾:适当的总结,表示对访谈对象的感谢,并记录访谈对象个人资料,如姓名、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电话号码等。
访谈文体的基本特征从形式上看是由一问一答组成的。
(四)特写
特写,是一种以描写为主要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细节,作形象性的再现与放大的新闻体裁特写借用电影拍摄特写镜头的手法,通过形象描绘来再现生活的片段,给读者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新闻特写兼具有消息和通讯的某些特征,比如:在报道的具体、细致方面,与通讯比较接近,却比通讯更集中、精练;而在报道的及时、迅速方面则与消息相同,却比消息更形象、生动从特写的题材角度出发,可分为四种:(1)人物特写以人物为中心,但既不是人物消息,也不是人物通讯,而有些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素描(2)事件特写侧重于事件过程的描写,为了写出特点给读者以深刻印象,一般截取事件的一两个精彩片段或精选一两个场面进行浓墨重彩的描绘(3)景物特写景物特写跟风貌通讯有些相似,但侧重于对场面的描写(4)专题特写写一个问题或一种社会现象。
【典例分析】
《“飞天”凌空》这篇新闻特写是如何将笔墨集中到表现“如何”上的?
【技巧总结】
就新闻作品而言,《“飞天”凌空》对“何人”“何地”“何事等新闻要素都是一笔带过,集笔力于一个瞬间,通篇以表现“如何”为主,这正是新闻特写的重要特征。作者的这一选择是非常巧妙的,用特写的方法,具体描绘一个精彩的跳水动作,就能让读者在知晓“吕伟夺冠”的同时,详细了解“吕伟是怎样夺冠的”。跳水是一项极富美感的体育项目,它的美既包括人体本身的美,也包括人类超越自我、挑战极限的美,新闻特写以展现形象、刻画瞬间为主的写法,非常符合跳水项目的特点。文字独有的表现力,并非电视直播可替代文章按照“准备一起跳一腾空一水”的顺序,逐一描写,极具镜头感。其中准备阶段写静中之动;起跳阶段则写动中之静,将起跳阶段“瞬间停滞”;腾空阶段是跳水比赛最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时刻,作者既极力表现吕伟的动作之快,又用一个“小特写镜头”描写她的从容不迫,展现她身体姿态的美,可谓动静结合,相得益彰。在三个由慢到快的镜头之后,紧接着是一个极快的镜头跟随吕伟直入水中,然而在极具动感的描写中,作者也不忘写“四面水花则悄然不惊”这样的静态细节。这样动中有静、动静互衬的写法,既将转瞬即逝的跳水动作“变慢”,以“定格描写”展现其中的美;又让读者感受到跳水动作事实上的迅速。这样就在读者的心理时间和实际的时间之间形成了反差,达到了“突出最有表现力的瞬间”的报道效果。
新闻特写是从新闻事件中选取一个瞬间加以表现,因此需要表现出这个瞬间的独特之处。在这一点上,本文做得也很出色。重大比赛中,年轻的跳水选手往往会紧张,作者突出写吕伟“沉静自若”,这就与众不同;“沉静”已经难得,还能做到“风度优雅”,就更为不凡。为了争取更多时间完成翻腾转体等跳水动作,运动员们往往在起跳时尽力蹬台,而吕伟则是“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不仅轻盈,还能“滞空”,这既表现出她高超的技术,也显示出充分的自信。在腾空阶段,运动员要快速完成动作,以便尽量打开身体人水,避免溅起太多水花。吕伟的动作“疾如流星”、这不稀奇,但同时又“潇洒自如”“从容不迫”就非常难得了。入水阶段,运动员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压水花”。作者根本不写吕伟是如何压水花的,而是用一个比喻“像轻盈的、笔直的箭”,一个动词“插”,形象地写出她入水时水花之小,最后用水花“悄然不惊”稍做小结。由此看来,正因为作者抓住了跳水动作每个阶段的独特之处,才使吕伟的“这一跳”成为极有表现力的新闻瞬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