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单元原创基础卷(A卷)
一、选择题(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禁锢(gù)匿名(nì)杳无消息(yǎo)深恶痛疾(è)
B.佃农(tián)不辍(chuò)藏污纳垢(gòu)节衣缩食(suō)
C.黝黑(yòu)粗糙(cāo)广袤无垠(yín)好意难却(què)
D.骤雨(zhòu)窒息(zhì)鹤立鸡群(qún)和颜悦色(hé)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绯红掌故拮责任劳任怨
B.凄然私塾慰勉油光可鉴
C.崎岖愚钝滞留粗制烂造
D.躁热沥青缰绳诚惶诚恐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怎样缓解久坐带来的腰酸背痛、麻木不仁的状况呢?
B.倪萍在《声临其境》中抑扬顿挫的语调深深地吸引了我们。
C.斯诺克世锦赛中奥沙利文首轮不敌业余选手,失眠症让“火箭”筋疲力尽。
D.剧照中,他正襟危坐,前面三套青花瓷器一字排开,眉头紧锁,似有万般情绪在心头。
4.下列句子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中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不是“电影事件”,而是希望通过文学拯救国民的麻木灵魂。
B.《回忆我的母亲》作者是朱德,他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
C.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D.《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妇的女儿艾芙·居里根据居里夫人的事迹创作的小说。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你改悔罢!”这是“新约”上的句子罢。
B.1分钟,4人用AR技术领略莫高窟风采;1分钟,中关村科技园区创收1009万元;1分钟,“天河三号”可运算6000亿亿次。
C.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仍以戏剧、壁画、传说……等形式广泛传播。
D.面对各种突发事故,很多没有经验的司机都束手无策,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只是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②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以至终生受益
③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也非常注重读书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的习惯
④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
A.①④②③
B.①③④②
C.③④①②
D.③①②④
二、填空题
7.过去一年,“霸座”现象时常出现。为此,某校八(2)班以“文明美德在心间”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班级准备开展文明美德宣传活动,请你运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2)主题班会上,班主任通过大屏幕展示了下面一幅漫画,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画面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班主任让同学们就上面这幅漫画发表看法。下面是王芳所写评论的部分内容,请你帮助修改。
【甲】“霸座”现象说明,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保护正常的社会秩序,除了依靠道德的力量,还要依靠法律的力量。我相信,国家有关部门会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惩治那些“霸座”者。
【乙】但是,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霸座”现象不出现呢?我想,这雷要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明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和谐、健康、有序的公共秩序。①甲处画线句中有搭配不当的语病,应将“_____”改为“_____”。
②乙处画线句否定不当,应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题(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8-12题。(17分)
孙儿那些画儿
①我的两个孙儿,哥哥上二年级,弟弟上学前班,都跟宋老师学画水彩画。
②宋老师是北京人,美术科班出身,丈夫到美国工作,她便辞去了挺好的设计工作,跟随丈夫来到美国,办起了这个教孩子画水彩画的辅导班。
③每个星期天,我们在北京和孙儿视频聊天的时候,他俩总会拿出宋老师教他们画的水彩画展示一番,每一次,都会让我格外惊讶。这次,孩子们画的画上是四棵小树,两只企鹅在树间行走。哥哥画的企鹅,黑色的背白色的肚子,黄色的小嘴儿,橙色的爪子;天蓝色的背景,和企鹅生长的寒冷环境相吻合。弟弟的企鹅,画成了两只奇异的大鸟,一个身子是半红半紫的,一个长着黄色的大翅膀;红色的背景,倒是很配这两只怪模怪样的大鸟。
④宋老师夸奖了他们,画成什么乌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画出了自己想要的那种鸟,那种鸟就是好鸟。教孩子画画,不求千篇一律,非得和老师画的一模一样。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宋老师令人敬佩的两大品性。
⑤弟弟画了一幅四联画。一幅画中分成了四个方格,每个格中的颜色不同,但都有一个猫头,在猫头中间,都有一条鱼。显然,画的是小猫吃鱼的传统故事。有意思的是,那四条小鱼的样子都是一样的,像木刻,如同用黑色和红色的油彩印上去一样。一问,果然是宋老师事先做好了鱼的剪纸模型,让孩子们套色印在小猫的脸上的。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创意,花样翻新,让孩子们兴趣盎然,让画画变成了游戏,孩子们当然容易接受了。
⑥透过手机屏幕,我看到有的画上有斑斑点点的墨点,有的画上有凸起的斑点。这竟产生一种好看别致的装饰效果。显然,这不是孩子们不小心抹在画上的,而是有意挥洒在上面的。我问孙儿:“这是怎么弄上去的?”孙儿说:“在笔上蘸好墨汁,然后,用铅笔轻轻地敲打那攴笔,笔尖上的墨点就溅落在纸上了。那些凸起的斑点,是在墨上撒的盐,等墨干透了就出现了这样的效果。”显然,这都是懂得绘画的人的法子,简便易行,对于初学的孩子来说,最是富有吸引力。教孩子画画儿,不在于孩子画得好坏,而在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美育的入门。
⑦这次来到美国,我专程去看了宋老师怎样悉心教孩子画画儿。
⑧课堂就在她家的地下室里。房间里到处摆放着宋老师的个人创作,去往地下室的楼梯上方,挂着宋老师临摹的局部《韩熙载夜宴图》。一个女人,为了丈夫的事业,也为了家和爱,毅然辞去了自己喜爱又待遇不错的工作,跟随丈夫,千里迢迢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做一名辅导班的老师。她并没有像有些娇惯的女人那样抱怨或失落,而是心态平和,不仅随遇而安,还保持着一份对艺术的挚爱之心,让平淡的生活有了新鲜的色彩和律动,这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做到的。
⑨宋老师站在里面,正在教孩子们画画儿。见到我,走出来迎接。“这两天刚下了雪,本想让孩子们看着雪景画画雪,没想到今天下雨了,雪都化干净了。”宋老师笑着对我说。
⑩在她的指导下,孩子们画的雪都很有意思。我仔细看了看,画面都很简单,天蓝色的背景中加了一点儿淡淡的紫色,然后,点点的白色从空中飘洒下来,变成片片的雪花。为了衬托这雪花的白,下面画了几棵松树。松树的画法也很简单,只求神似,不求形似,都是上尖下宽,几笔弯曲扭动下来,有了树的意思。这样的画法,对孩子而言简便,好掌握。
(11)我对宋老师说:“您教课真好,两个孙儿总对我说起您,他们都特别爱跟您学画画儿。我也从中学到不少呢。
(12)那一刻,
(有删改)
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9.结合具体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他俩总会拿出宋老师教他们画的水彩画展示一番,每一次,都会让我格外惊讶。
10.文章第②段和第⑧段两次交代宋老师的情况,有什么用意?
11.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从宋老师身上学到了哪些东西。
12.请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段文字作为文章结尾。
(二)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18分)
悼念从文先生
①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我就喜欢读沈先生的作品。我觉得在所有的并世的作家中,文章有独立风格的人并不多见。湘西那一片有点神秘的土地,其怪异的风土人情,通过沈先生的笔而大白于天下。②我同沈先生打交道,是通过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丁玲的《母亲》
出版以后,我觉得有一些意见要说,于是写了一篇书评,刊出以后,我听说,沈先生有一些意见。于是立即写了一封信给他,同时请求再版时,把我那篇书评抽掉。也许就是由于这一个不能算是太愉快的因缘,我们就认识了。我当时是一个穷学生,沈先生是著名的作家。社会地位虽不能说如云泥之隔,毕竟差一大截子。可是他一点名作家的架子也不摆,这使我非常感动。他同张兆和女士结婚,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撷英番菜馆设盛大宴席,我居然也被邀请。
③从那以后,有很长的时间,我们并没有多少接触。一直到1946年的深秋,我终于又回到了别离了十几年的北平。从文先生也于此时从云南复员来到北大,我们同在一个学校任职。当时我住在翠花胡同,他住在中老胡同,我们相距很近。见面的次数就多了起来。他曾请我吃过一顿相当别致、毕生难忘的饭:云南有名的汽锅鸡。
④就在这一次吃饭时,有一件小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要解开一个用麻绳捆得紧紧的什么东西。只需用剪子或小刀轻轻地一剪一割就能打开。然而从文先生却抢了过去,硬是用牙把麻绳咬断。这一个小小的举动,有点粗劲,有点蛮劲,有点野劲,有点土劲,并不高雅,并不优美。然而,它却完全透露了沈先生的个性。在达官贵人、“高等华人”眼中,这简直非常可笑,非常可鄙。可是,我欣赏的却正是这一种劲头。我自己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土包子”,但是同那些只会吃西餐、穿西装、半句洋话也不会讲偏又自认为是“洋包子”的人比起来,我并不觉得低他们一等。⑤还有一件小事,也使我难忘。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游逛,要了一壶茶。我正要拿起壶来倒茶,沈先生连忙抢了过去,先斟出了一杯,又倒入壶中说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味调得均匀。这当然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在琐细中不是更能看到沈先生的精神吗?
⑥小事过后,来了一件大事:我们共同经历了北平的解放。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并没有听说从文先生有逃跑的打算。他的心情也是激动的,但他仍然是朴素如常。可是厄运还是降临到他头上来。一个著名的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家,在香港出版的一个“进步”的文艺刊物上,发表了一篇长文,题目大概是什么《文坛一瞥》之类,在他“一瞥”之下,沈先生好像是当头挨了一棒,从此被“瞥”下了文坛,销声匿迹,再也不写小说了。
⑦一个惯于舞笔弄墨的人,一旦被剥夺了写作的权利,他心里是什么滋味,我说不清;他有什么苦恼,我也说不清。然而,沈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他是一个精力旺盛的人,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转而研究起中国古代的文物来,什么古纸、古代刺绣、古代衣饰等,他都研究。凭了他那一股惊人的钻研的能力,过了没有多久,他就在新开发的领域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那一本讲中国服饰史的书出版以后,洛阳纸贵,受到国内外一致的高度的赞扬。他成了这方面的权威。他自己也写章草,又成了一个书法家。
⑧许多可敬可爱的师友相继离我而去。此情此景,焉能忘情?现在从文先生也加入了去者的行列。他一生安贫乐道,淡泊宁静,死而无憾矣。对我来说,忧思却着实难以排遣。像他这样一个有特殊风格的人,现在很难找到了。我只觉得大地茫茫,顿生凄凉之感。我没有别的本领,只能把自己的忧思从心头移到纸上,如此而已。
(有删改)
1.文章是按照怎样的记叙顺序组织材料的?有什么作用?
14.文章第②-⑤段写了“我”与从文先生交往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5.选文在刻画人物时多处运用了细节描写,试举一例并进行分析。(4分)
16.从文先生在为人与为学方面有哪些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17.联系文章第⑦段,说说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40分)
藤野先生诚恳、严谨的指导,朱德母亲无怨无悔的操劳,莫顿·亨特父亲一步一步的指引,都给晚辈带来了心灵上的触动,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人曾给过你亲切的关怀和无私的帮助?相信你一定由衷地感激他们吧!
请以“_____,感谢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500字;③有真情实感;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与地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A项,è—wù;B项,tián-diàn;C项,yòu-yǒu。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A项,拮一诘;C项,烂一滥;D项,躁一燥。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运用。A项,“麻木不仁”形容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用来形容肢体麻木不合适。
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美丽的颜色》是居里夫妇的女儿艾芙·居里为居里夫人写的传记,不是小说。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A项,“新约”引号应改为书名号;C项,“等”包含省略的意思,“等”字前面的省略号应去掉;D项,该句是陈述句,勺末问号要改为句号。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街接与连贯。通读候排句可知,第③句举彭德怀注重读书学习的例子,承接话题,应排在首位;第④句承接第③句说明彭德怀如何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应排在第二位;第①勺承接第④句说明彭徳怀如何与大家共享藏书,应排在第三位;第②句说明彭德怀努力的结果,应排在最后。故选C项。
7.答案:示例1:美德行天下,文明暖人间示例2:美德自点滴积累,文明从你我做起示例3:美德凝聚力量,文明传播希望示例4:文明美德宛若春风,飘入人心,温暖心房(紧扣主题1分,修辞手法1分)
解析:第(1)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所拟标语要能突出文明美徳的重要性,同时要运用比喻或对偶的修辞手法。
答案:示例:在G1508次列车上,一名学生模样的乘客对霸占他座位的男乘客说:“大哥,这是我的座位,麻烦您让一下!”“霸座”的男乘客却将双手抱于胸前,无礼地说:“我先上的,座位就是我的,不让怎的!”前排的两位乘客听到“霸座”乘客的回答,目瞪口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2)题考查图文转换。作答时,应首先指出人物所处场景G1508次列车上,然后应分别将站着的乘客、“霸座”的乘客、前排的乘客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述清楚。
答案:①保护维护(每空0.5分)②但是,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霸座”现象出现呢(但是,怎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霸座”现象不出现呢)(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第(3)题考查修改病句。甲处画线句中,“保护”与“秩序”搭配不当,应将“保护”改为“维护”;乙处画线句中,“杜绝……不……”否定不当,应改为“但是,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霸座’现象出现呢”或“但是,怎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霸座’现象不出现呢”之类。
答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为行文线索,贯串全文。(答出一方面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通读文章可知,选文主要讲述了“我”的两个孙儿跟宋老师学画水彩画这件事,故本文标题“孙儿那些画儿”既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作为线索,贯串全文。
答案:“总会”强调孙儿们展示水彩画的频率之高,“格外”强调“我”看到孙儿们的画时非常惊讶,这两个词语表现了孙儿们对自己的画的满意及“我”对宋老师的好奇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重点词语表达效果的把握。首先,理解所给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所给词语在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方面的作用。本题中,写孙儿们“总会”展示水彩画,“总会”强调频率之高,可见孙儿们对所画的水彩画非常满意;写“我”“格外”惊讶,“格外”强调程度之深,从侧面反映出“我”对教孙儿们画水彩画的宋老师非常好奇。
答案:交代宋老师到美国办水彩画辅导班的缘由,展现了她为了家和爱舍弃自己喜爱工作的坚决,写出了她心态平和、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及对艺术的挚爱,使她的形象更加丰满。(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首先,认真阅读第②段和第⑧段,概括主要内容:第②段交代了宋老师到美国办水彩画辅导班的缘由;第⑧段则交代了她为了家和爱舍弃自己喜爱的工作时的坚决及她平和的心态、对艺术的挚爱。然后,从刻画人物形象的角度分析这两段的作用,即使宋老师的形象更加丰满。
答案:①教学时,要尊重孩子的个性;②不要太在意成绩,要关注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美育的入门;③要学会心态平和,随遇而安。(答出一方面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首先,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如第④段“尊重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宋老师令人敬佩的两大品性”,第⑥段“教孩子画画儿不在于孩子画得好坏,而在于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美育的入门”,第⑧段“她并没有像有些娇惯的女人那样抱怨或失落,而是心态平和,不仅随遇而安,还保持着一份对艺术的挚爱之心,让平淡的生活有了新鲜的色彩和律动”;然后,从中挖掘出宋老师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答案:示例1:窗外细雨霏霏,扑面不寒。天气渐暖,春天就要来了。示例2:宋老师看着专心画画的孩子们欣慰地笑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文章内容补写语句的能力。这是道开放性武题,补写结尾时,考生可以描写“我”或宋老师此刻的言行或状态,也可以借环境描写来深化文章主旨。注意,所补写内容传达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答案:按照顺叙的记叙顺序。使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令人印象深刻。(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通读文章可知,第①段写“我”对沈先生的初印象;第②段写“我”开始同沈先生打交道及他邀请“我”参加婚宴;第③④段写“我”与沈先生的一次吃饭经历;第⑤段写我们一起游逛喝茶这件小事;第⑥⑦段写北平解放后,沈先生被剥夺写作的权利,转而研究中国古代文物;第⑧段说“从文先生也加入了去者的行列”。据此,可知作者是按照顺叙的记叙顺序行文的。据此结合顺叙的一般作用作答即可。
答案:①“我”为丁玲的《母亲》写书评,刊出后沈先生有一些意见,“我”写信给他,与他相识。②沈先生结婚,邀请当时是穷学生的“我”参加婚宴。③沈先生请“我”吃饭时,为解开个用麻绳捆着的东西,硬是用牙把麻绳咬断。④我们一起游逛喝茶时,沈先生斟出一杯茶又倒入壶中来调茶味。(答出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认真阅读第②⑤段,抓住关键信息,可知共讲述了与“写书评”“参加婚宴”“解麻绳”“调茶味”有关的四件事。考生可先从对应的文段中,找出每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等信息,然后组织语言分条作答。
答案:示例1第④段“然而从文先生却抢了过去,硬是用牙把麻绳咬断”一句,“抢了过去”“用牙把麻绳咬断”等细节描写,突出了沈先生率真自然、不拘小节的个性,表现了“我”对沈先生由衷的敬佩之情。(1分示例2:第⑤段“沈先生连忙抢了过去,先斟出了一杯,又倒入壶中,说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味调得均匀”一句,“抢了过去”“先斟出”“又倒入”等细节描写,突出了沈先生做事细致、注重生活品位的形象特征,表现了“我”对沈先生的敬佩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细节描写的把握。细节描写是一种抓住生活中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描绘的描写方法。考生作答时,须先从文中找出运用细节描写的语句,然后抓住语句中的细节性描写的词语,最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沈先生的性格特征,进而把握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答案:为人方面:平易近人,率真正直,积极乐观。为学方面:勤勤恳恳,善于钻研。(答出一方面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精神品质的把握。分析人物精神品质时,要结合典型事例。如通过沈先生请“我”参加婚宴这件事,可知其平易近人;通过他硬用牙齿咬断麻绳这件事,可知他率真正直;根据“沈先生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转而研究起中国古代的文物来”一句,可知他积极乐观;而他在中国服饰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又说明他为学勤勤恳恳,善于钻研。
答案:从文先生不能写作,却在古代文物研究、章草书法上取得了不凡的成绩,这就告诉我们:在困难、挫折、打击面前,只要不消沉,不放弃,有意志,有能力,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从文本出发,寻找可以获得启示的点,进而结合具体事例进行阐述。如根据本文第⑦段,可结合先生不能写作却转向古代文物研究,并且取得杰出成就的事例,从直面挫折、磨炼意志、能力提升等方面表达感悟。
答案:略
解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写作时要注意以下三点:①抓关键词弄清题意。该作文题的核心词是“感谢”,命题者是想让考生在生活中发现爱,学会感恩。写作时要将写作对象值得感谢的地方交代清楚。②抓细节展情感。只有抓住生活中那些曾经触动过你的典型事例,灵感之水才会源源不断,为了写出真情实感,一定要合理地运用一些描写方法,把情节写细把人物写活。③采用新颖的文体形式。如可以采用小标题式、日记体、题记式,力求在第一时间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
【佳作示例】
老师,感谢您!
老师,您的关爱像阳光一样温暖,如阳光一样明媚,似阳光一样无微不至,照射着整个大地,感谢您!感谢您把爱的阳光洒进了我的心底!
老师,您是否还记得那次午休?同学们都伏在课桌上睡觉,后来,外面下起了雨,阵阵冷风吹进了教室,吹乱了您的头发,也吹乱了同学们的头发。您坐在讲台旁,正想起身做点什么,突然,您又好像想起了什么,又坐了回去——噢!您脱下了高跟鞋,轻轻地,轻轻地走到窗户边,把每一扇窗都关上了。啊!老师,您是怕吵醒了熟睡的同学呀!老师,您知道吗?这些,我看到了,一滴暖暖的泪安静地、欢快地淌下来……老师!
感谢您给的阳光般的温暖!
老师,您可曾想起那个炎热的下午?我们在楼梯口相遇,我道了一句:“老师好!”您甜甜地笑了,走过来,拉了拉我的衣领问:“热不热?”突然,您发现我的脖子上有许多红肿的小包,您关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蚊子咬的吗?”我点了点头。没想到第二天早上您就给我买来了驱蚊花露水。我又惊讶又感动……啊!老师,感谢您!感谢您给的阳光般的关怀!老师,您是否还记得那次晨读?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认认真真地读书,忽然,我感觉有个身影从我的课桌旁经过,我抬头,发现桌子上静静地放着一瓶牛奶。再朝那个身影望去——乌黑笔直的秀发飘在肩后。老师,感谢您!感谢您给的无微不至的关爱!
老师,您知道吗?我时常会忆起您,时常会盯着那早已空了的花露水瓶,时常会穿着您送我的带着香味的衣裳,时常会
老师,感谢您!感谢您的爱!它赶走了我内心的烦闷和孤寂,驱走了我内心的阴霾,它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温暖、世界的美好!感谢您,我最亲爱的老师!
【名师点评】这是一篇赞美老师的文章。这个题目是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因此,要写出特色,写出真情,不是那么容易。本文小作者釆用了第二人称的写法,将故事娓娓道来,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对老师的深切呼唤,也使人感觉情真意切,有一种动人心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