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胄(zhòu)诘责(jí)
文绉绉(zhōu)眼翳(yì)
B.胡髭(zì)黝黑(yǒu)
一绺绺(lǚ)颔首(hàn)
C.解剖(pōu)锃亮(zèng)
糜先生(mén)炽热(zhì)
D.绯红(fēi)粲然(càn)
庶祖母(shù)脊背(jǐ)
2.下列成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成群接队 器宇轩昂 油光可鉴 光大门楣
B.抑扬顿挫 杳无消息 文质彬彬 和颜悦色
C.正襟危坐 诚惶诚恐 粗制乱造 藏污纳垢
D.黯然失色 不可明状 美不胜收 油光可鉴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B.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赶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C.在灿若群星的世界优秀童话作家中,丹麦作家安徒生之所以鹤立鸡群,是因为他开启了童话文学的一个新时代
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
B.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C.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
D.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
5.下列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小说,它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爱和怀念之情
B.胡适的《我的母亲》通过写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和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表现了母亲容忍、温和的性格
C.《美丽的颜色》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我们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科学发现的艰辛,也领略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D.《列夫·托尔斯泰》一文中,作者通过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描写了托尔斯泰的肖像,不仅展示了他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6.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4分)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第②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素养提升题)语文实践活动。(6分)
“曾子杀猪”的故事流传千古,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儿子在一旁哭闹着也要一起去。妻子说:“你在家呆着,我回来了杀猪烧肉给你吃。”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看见曾子正在磨刀准备杀猪。妻子马上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哄哄小孩玩的。”曾子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世事,处处学习父母的样子。今天你欺骗他,是教他说谎话、欺骗别人。”妻子听了很后悔,于是和曾子一起杀猪烧肉给孩子吃。
(1)读了上则故事,你有哪些感想呢?请简述出来。(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请介绍漫画的画面内容(不超过70字),并写出漫画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3分)
漫画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漫画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8.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选段(1)的主要内容。
9.对于中国留学生的发型装扮,作者用了句话“实在标致极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
10.“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11.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4分)
那年花开
钱海燕
①夏季,是栀子花盛开的季节。那纯洁的花瓣,幻化成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那弥散在空气中的花香,凝聚成记忆中的欢声笑语。那些深藏在记忆深处的想念,便随着这清新的栀子花香弥漫开来。
初三那年,我对写小说特别感兴趣,经常把自己写的小说拿给班里的好朋友看,他们都夸我写得好。我高兴极了,写得更起劲。有次上课的时候,一位同学偷偷看我写的小说,被老师抓个正着,于是我被请进了老师的办公室。
③“这么闲啊?”班主任徐老师拿着我写的小说,摇晃着举到我面前。
④“老师,我写小说没有占用课堂时间,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⑤“作业做完了,再做其他的练习题巩固啊!要知道,你现在上初三,正是关键的时候,怎么还有空写这些东西!”徐老师显得非常失望。
⑥“老师,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写了,您别生气。”我小心翼翼地说。
⑦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墙上的钟“嘀嗒嘀嗒”地走着,仿佛在敲打着我的心,我紧张得快要窒息了。
⑧谁知他看完后,对我说道:“文笔很不错嘛!不过目前学业最重要,千万不能因为写小说而影响了学业。我倒是很愿意做你的第一个读者。”他顿了顿,接着说道,“我这里有杂志社的征文启事,你可以试着投稿。”我听了他的话,惊讶地抬起头看着他。看到他脸上微笑的表情,我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⑨在老师的鼓励下,我参加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征文比赛。不过出师不利,什么名次都没有得到,我气得把稿纸全部撕掉,发誓再也不写小说了。徐老师得知后,又把我喊到了他的办公室。
⑩“喝杯茶吧。”徐老师温柔地拍拍我的肩膀,把一杯热气腾腾的茶递到我手上。“今天找你聊聊,给你讲个故事。”看着我沮丧的神情,徐老师微笑着说道。
⑾“在伊朗德黑兰的一座宫殿,人们会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建筑。宫殿的天花板和四周墙壁都闪闪发光,好似镶满璀璨的宝石。但如果你走近细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宝石其实只是普通的玻璃碎片。”听到这儿,我疑惑地看着徐老师。
⑿“建筑师原本打算把当时十分珍贵的镜子嵌进墙面。镜子运到的时候,被工人不小心打碎了,工期又非常紧张,再运镜子已经来不及了,建筑师灵机一动,把那些碎裂的镜片敲得更小,镶嵌在天花板和墙壁上,从远处看,那些镜片就像是钻石一样熠熠生辉。”
⒀“这太神奇了!”我不由得惊叹道。
⒁“是的,”徐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挫折,谁的梦没有被打碎过?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听说你把稿子撕成了碎片,希望你能把失败的碎片,变成成功的宝石。”
⒂听了徐老师的这番话,我重拾信心,写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将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在那年中考中,我发挥出色,作文得了满分。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⒃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有删改)
12.根据文意,说说文题“那年花开”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语境,品读下面的两个句子,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每小题2分)
(1)“……都是在作业做完了以后才写的……”我吞吞吐吐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老师知道后,竟然一反常态,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从人物描写或修辞手法的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A.徐老师坐到椅子上,把小说从头看到尾,时而眉头舒展,时而嘴角含笑,一直没有再说话。
B.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年,校园里栀子树上的花笑了,笑得那样灿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有什么用意?说说你的理解。(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中的徐老师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段内容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
我在第三棵树下等你
①记得中考那年,学校要求上晚自习,爸爸每晚9点就到学校门口来接我。我到家他会给我加餐,有次他问我吃什么,我说要吃手擀面,我去洗漱的时候,他已经把一碗面摆在我面前。我接过汤碗时,没想到那么热,手一抖,碗落地上了,他有点生气。我手正疼得难受,气恼地喊:“我又不是故意的!”然后一下把筷子拍在桌上,气呼呼地回了房间。
②第二天我放学,看见他在校门口等着我,我趁着夜色,混在同学中走过去。虽然走进胡同时,黑暗和恐惧使我的心怦怦乱跳,可我还是想让他着急,让他知道我多么重要。果然,我到家没多久,他急匆匆跑回来,我隔着房门听见他上气不接下气地问妈妈:“女儿回来没?”妈妈说:“回来一会儿了,你怎么没接着?”他如释重负地说:“人太多了,没看清。”
③后来,顺着门缝飘进一张字条:“爸爸今晚在第三棵树下等你。”连个道歉也没有,倒像是约会,我把字条扔在桌子上。放学了,我缩在人群中,看见爸爸果然站在校门口的第三棵小杨树旁边,正死死地盯着校门口看,我一低头,又走了过去。快到路口的时候,我回头望望,他还在那儿身躯前探,我想他一定是在努力辨认自己的女儿。
④人流在减少,他依然一动不动地往前看。终于学生都走完了,只剩几个老师稀稀拉拉地走出来。爸爸赶上前去,跟他们说着什么,然后又迅速地往这边跑来,他在昏暗的路灯下追上了我,喘着粗气,隔着夜色我也能感觉到他眼中冒出火焰。他跟在我身后,一边走一边说:“你一个女孩子,自己走夜路,出了事儿可怎么办?”我自顾自地走,心里却不以为然。
⑤再大一点,我的所谓懂事就是学会小心翼翼地与爸爸保持和谐的距离,看人家父女拉着手走在路上,其乐融融,无话不谈,我与他却从没有过。直到上高中,我和爸爸都拧着,我要学文科,他要我学理科。我们就这样同在一个屋檐下小心翼翼又疙疙瘩瘩。
⑥毕业了,果然如爸爸所言,我的专业遇冷。妈妈打电话让我回家,说爸爸给我联系好了工作。他为了我的工作甚至坐了两夜火车!
⑦爸爸的爱伤害了我的自尊,可我找不到拒绝的理由。因为他挑落我内心的遮羞布,让我那么自卑地蜷在角落里忧伤地感受他高大的父爱。
⑧好在他有妈妈陪伴,我可以堂而皇之继续躲藏。有一天妈妈给我打电话,说爸爸一天没回来。我急忙到他常去的地方找,给亲戚打电话,从我哆嗦的语音、颤抖的双腿,我终于明白我多么害怕失去他。
⑨一夜未睡,第二天要报警时,他回来了,我问他去了哪里。他却有些懵懂,想了想说迷路了,在公共汽车站待了一晚。带他去医院检查,医生悄悄告诉我们这是帕金森综合症的早期反应。
⑩他变得时而明白时而糊涂。面对他的病,我觉得自己的倔强和自尊一文不值。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我难过但也感到幸运,相对那些失去后痛哭流涕的人,毕竟我还有机会挽回。就像一幅画,从那第三棵树开始涂回去,涂上更缤纷的颜色。
(陈柏清有删改)
17.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第④段中画线语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全文,品析下面的语句。(4分)
(1)分析句子“他如释重负地说……”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其实我和爸爸之间既没有隔着一堵墙,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揣摩最后一句,结合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其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阅读本文之后,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在你成长的历程里,你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亲人)的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40分)
22.大千世界,色彩缤纷,引人遐想。在我们的心底,总有一个声音——我真想:单纯,乐观,坚强;享受成功的喜悦,体会真挚的情谊,品尝幸福的滋味;和往事轻轻挥手,走向诗意的远方……
请以“我真想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自选文体;
(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中“诘责”的“诘”应读“jié”;B项中“胡髭”的“髭”应读“zī”,“绺”应读“liǔ”;C项中“炽热”的“炽”应读“chì”。
2.B解析A项中“成群接队”的“接”应为“结”;C项中“粗制乱造”的“乱”应为“滥”;D项中“不可明状”的“明”应为“名”。
3.C解析“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用此成语,将“世界优秀童话作家”比作“鸡群”不妥当。
4.A解析“小而言之”“大而言之”是从两个方面赞颂藤野先生的精神,所以中间用分号,而不用句号。
5.A解析《藤野先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
6.(1)“搭建”改为“提供”,在“一个平台”前加“搭建了”。
(2)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1)②句中“搭建”和“资源”搭配不当。(2)③句中语序不当,应该是“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7.(1)围绕“言而有信,诚实待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知错能改也很可贵”三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3分)(2)内容:(示例)一位身穿印有“诚信”二字工作服的铁匠师傅站在铁砧旁,左手用钢钳夹着一块写有“承诺”二字的铁块,右手举着铁锤,铁块火星四溅。(2分)寓意:(示例)依靠诚信打造承诺。只有讲求诚信的人,他的承诺才让人信服。(1分)解析第(1)题可从“孩子是不能欺骗的。孩子年龄小,不懂世事,处处学习父母的样子。今天你欺骗他,是教他说谎话、欺骗别人”的语句中提炼出感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从“妻子听了很后悔,于是和曾子一起杀猪烧肉给孩子吃”的语句中可提炼出“言而有信、诚实待人和知错能改也很可贵”的观点。第(2)题是图文转换题,解答这道题,先要看懂漫画,然后有顺序地介绍画面内容;概括寓意时,要做到言简意明,语句通顺。
8.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情况(或在东京的见闻感受)。
9.反语,用来讽刺清国留学生丑态。
10.受军国主义思想影响的日本“爱国青年”;弱国,国民就是低能儿,考试就不能及格,这是荒谬的逻辑。(这是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11. 学医救国和弃医从文;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12.指的是初三那一年在老师的鼓励下,“我”重拾信心,获得了成功。(或:“我”重拾信心,将越来越多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中考作文得了满分。)(2分)解析仔细阅读文章,了解文中所叙述的事件,即初三那一年老师对“我”的关怀帮助。理解文题中“花”代表着美好的事物,“那年”即指“初三那一年”,从这个角度理解标题的含义。
13.(1)“吞吞吐吐”的意思是说话有顾虑,想说又不敢说。(1分)这个词语写出了“我”当时害怕老师批评的紧张、不安的心理。(1分)(2)“一反常态”的意思是完全改变了平时的态度。(1分)这个词语写出了徐老师得知“我”中考作文得满分后行为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徐老师内心的喜悦和兴奋。(1分)解析本题两句都是描写人物内心感受的,在文中找到句子的位置,根据具体的情节环境,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加点词在表达“我”和“老师”内心的情感方面的作用。
14.(示例)A.用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1分)表现徐老师看“我”小说时的专注和耐心,以及对“我”写的小说的欣赏和认可。(2分)B.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收获成功之后的喜悦心情。(2分)解析首先要了解描写人物的几种方法及常见修辞手法的作用,根据句子内容分析其所表现的人物内心情感,并加以评价。
点拨: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如下角度人手:(1)从句式入手。常见的几种句式的表达效果:①疑问句,吸引读者,制造悬念。②设问句,提醒注意,引发思考。③反问句,加强语气。④感叹句,抒情强烈。答题模式:这是个……句,表达了……(2)从修辞手法角度人手。掌握常见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3)从用词的角度人手。(4)从表达方式人手。明确议论、抒情、描写、记叙四种表达方式的作用。答题模式:运用了……的表达方式,点明(写出、抒发、交代)了……
15.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或:说明了“挫折是把双刃剑,既会让你感受到失败的痛苦,又会让你快速成长”的道理,鼓励“我”将失败转化为成功的动力。)(2分)解析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所示情节,根据具体的情节内容,分析老师如何用故事启发“我”懂得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徐老师给“我”讲“建筑师的故事”是有原因的,“我”第一次参加征文比赛,结果没有得到任何名次,“我”对写作失去了信心。于是徐老师给“我”讲了这个故事,是用故事深入浅出地说明失败可以转化为成功的道理,鼓励和开导“我”化挫折为成功的动力。
16.从耐心看“我”的小说,愿意当“我”的读者,引导“我”投稿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赏识学生,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的好老师;(1分)从“我”失败后,主动约“我”谈心,用故事来引导“我”等情节,可以看出徐老师是个始终关注学生成长,有教育智慧的好老师。(2分)解析阅读本文,了解“老师”对“我”的关怀帮助的事例,根据“老师”这一人物的行为活动来分析概括其性格和精神品质特点。
17.本文通过叙述“我”成长阶段中的几件事,表现了“我”在父爱的感召下,终于理解了父亲,彻底告别隔阂的过程。(2分)解析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读全文,明确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爸爸之间相处的事,由起初的埋怨、不理解到释怀再到感受父爱。用“人+事”的形式概括作答。
18.动作描写。(1分)“赶”“跑”“追”“喘”等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为找到女儿的急切不安和对女儿故意躲避的愤怒,突显出父爱的真挚。(2分)解析解答时首先明确刻画人物常用的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其次细读句子,该句用了一连串动词,明确该句使用了动作描写刻画父亲形象;最后联系语境分析句子,这句话写父亲到校门口接“我”,“我”躲开之后父亲的表现,从动作中体会父亲当时的焦急心情。
19.(1)“如释重负”的意思是像放下重担子一样,形容父亲由接不到女儿的心情紧张,到知道女儿回到家后的放心和轻松。(1分)体现了父亲没接到女儿的愧疚、自责心理。(1分)
(2)(示例)每个人与父母之间不应该有感情的隔阂,我们要学会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要学会主动地去关心父母,去爱父母。(2分)解析(1)细读句子,明确句中的“他”是指爸爸,这一词语是用来形容爸爸没有接到“我”匆匆回家得知“我”已回来时的心情;最后将句子还原到文中,结合具体语境体会爸爸在万分焦急之后的轻松,正是父爱的体现。(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我和爸爸”之间以前的关系比作“一堵墙”“不可逾越的鸿沟”,现在的关系比作“一缕风”。然后结合这一句子所在段落,抓住“只是一缕风,在彼此的爱中无足轻重的风”这一关键句,明确这一句写出“我”终于明白了父女之间的深厚情感。
20.内容上: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我”对父爱有了正确的认识,个人情感发生质的变化。(2分)结构上:点明中心,照应题目。(1分)解析这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与抒情的方式,写出“我”终于明白了父爱,要回报父亲。同时这一句用“从那第三棵树”照应标题,含蓄地点明文章主题。
21.(示例)父爱如山、父爱无言,为人子女的要从生活细节中体悟父母的爱。(1分)生活中,我同文中的“我”一样,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总嫌妈妈唠叨,认为她的每一句话都是无聊的;总嫌爸爸严肃,认为他一点都不爱我。在学习了《背影》之后,我学会用心去看待父母的言行,发现父母是那么无私、那么任劳任怨!(3分)解析题干要求联系实际谈谈你所理解的父母的爱,解答时先从文章主题情感谈父母之爱,然后联系生活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归纳出自己对父母之爱的看法。
22.写作指导:补题时最好以“我”为中心,以内容“熟”为重点,以立意“新”为前提,以“口子小”为上策,闪亮登场,抢人眼球。总之一句话:要想方设法扬长避短,把半命题变成自命题。
这是一道意在鼓励学生说实话、吐真言的作文题,在具体构思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从写作内容来看,就是让学生写自己心底的最大渴望,让考生尽可能随意地、自由地抒发心中的愿望,可以是“我真想去NBA”“我真想和老师好好说说”“我真想成为总统”,也可以是“我真想睡觉”“我真想哭”“我真想跟考试说再见”,等等。但值得说明的是,所想的内容不仅要真实、可信,还要正确、合理,否则就难以站住脚,让人难以接受。二是从选材和文体来看,文章不管从哪个角度选材,都要紧紧抓住一些具体典型的事例来表述,要形象化、典型化、具体化,不要太过于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