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语文文字素材课件-第二单元考点精析 课件(共26张幻灯片)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语文文字素材课件-第二单元考点精析 课件(共26张幻灯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1 08:40: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6张PPT。第二单元考点精析《藤野先生》考点梳理
一、考点:
概括文中的事件。小标题形式表达。
思路点拨:
整体浏览文章,看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的转换等,人物做了哪些或经历了哪些事情或感情的变化等。概括事件时,尽量摘引原文词句来概括归纳,并注意答题的全面完整。另外,小标题要求语言准确简练。如果有字数的限制,还要在概括完后,调整字数,将其控制在要求范围之内。可按以下方式组织语言:谁(在何时何地)+干什么+结果怎么样,或:什么(事物)+怎么样。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看看文章记录了作者留学过程中的哪几件事,试为每件事拟一个小标题。
参考答案:
主要写了八件事:
1.“我”离开东京的缘由。2. “我”在仙台求学受到优待。3、“我”初识藤野先生。4.先生为“我”添改讲义。5.先生纠正“我”画的解剖图。6.先生关心“我”解剖实习。7.先生了解中国妇女裹脚情形。8.学生会匿名信事件。9.看电影事件及影响。10. “我”与先生惜别。二、考点;
品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思路点拨;
1、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历史,据情论人。2、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还要考虑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重性,要多角度进行分析。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参考答案:
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情节;“我”初识藤野先生,先生为“我”添改讲义,先生纠正“我”画的解剖图,先生关心“我”解剖实习。)虽然他是一个日本人(人物关系),但他对“我”同情和尊重,因而先生“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三、考点:
考察叙事内容之间的关系,把握回忆性散文的特点。
思路点拨:
叙事内容的关系有衬托(或烘托)、铺垫、反衬等。回忆性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本文叙写藤野先生之外,还用大量篇幅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你认为写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第一、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全文主要是写藤野先生,但写“我”离开东京的缘由及“我”在仙台求学受到优待,还有学生会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影响,虽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的影响,但却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第二、回忆性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用大量篇幅写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其实是为了突出藤野先生与“我”的交往及带给我的影响。将回忆的对象和叙事者经历交织在一起,是回忆性散文的一个重要的文体特点。《回忆我的母亲》考点梳理
一、考点:
把握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思路点拨: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参考答案:
母亲的“勤劳”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事例体现出来。第一层面,是在贫苦的家境中表现母亲的品质,主要写了以下的事情: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我”帮助母亲劳作,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己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待人和蔼,宽厚仁慈。第二个层面,是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叙述具体事例,凸显母亲形象,事例有:母亲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父母亲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母亲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这些事例,表现出母亲勤劳吃苦、俭朴能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母亲既是一位普通的农妇,又是伟大人民中的一员。二、考点:
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回忆往事之后,深情地写道:“我应该感谢母亲。”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我”从母亲身上得到了哪些教益。参考答案:
作者反复写“我应该感谢母亲”,表达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以及无比怀念的情感。母亲用她“勤劳”的一生,用她的言传身教,给予“我”启示和鼓励,这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母亲勤劳吃苦,“我”从小耳濡目染,帮她劳作,拥有一个强健的身体;母亲任劳任怨,直到生命的终结,依然热爱劳作,教“我”养成勤劳的习惯,也教给“我”生产的知识;母亲聪明能干,教会“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母亲对地主劣绅的反抗,对“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让“我”拥有了革命的意志。三、考点:
把握文章叙议结合的特点
作者在记叙事情的同时,穿插了精当的议论。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额含义并体会其作用。
参考答案:
文章的一大写作特点就是夹叙夹议,以记叙为主,其间穿插这若干议论性语句。如:“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这句中饱含母亲的无限辛酸,更有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母亲是个好劳动。”总领第4段,强调母亲的勤劳能干,随后叙述了母亲日常要做的许多事情。“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这是对母亲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的评价。“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一句总括性的评价,呼应开头,也表明至此段结束了对往事的回忆。
“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这一句议论,呼应前文的记叙---母亲教“我”生产的知识,同情革命、支持革命,让“我”养成革命的意志,是“我”为什么感谢母亲的重要原因。“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母亲勤苦一生,任劳任怨,反抗地主豪绅的欺压,坚强不屈,母亲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妇,她是“平凡的”,但正是像母亲这样的千百万劳动人民,融汇成革命的洪流,推动着历史的发展,为我们的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的现在、未来都将是劳动人民的。这句议论,将对母亲的神情与对民族、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深情融汇在一起。四、考点:
理解文中语句
思路点拨:
1.结合语境,前后勾连。理解时必须把句子放在具体语境中辨析,通过对其前后语境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
2.把握中心,整体领悟。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基础。需要理解的句子,有时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中心,把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基础。3.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关键词,常常具有提示句子含义的作用。解答时,可以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揣摩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4.辨析修辞,思考意图。文中的句子,如果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往往都有它特定的表达效果。辨析修辞手法,有助于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课文语言平实如话,字里行间饱含深情。细读下列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1.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母亲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参考答案:
1.这一句承接上文,“这样地”即指上文中每天繁重的劳动:“天不亮就起床”“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说明从早到晚,没有一丝空闲,每日如此,没有一点例外。作者对母亲,是敬重而又心疼的。
2.“看也不看”“有滋味”,两相对比,既表现出作者对地主家穷奢生活的藐视,也突出了母亲的善持家务、聪慧能干,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3.“我”参加了革命,不能在母亲身边侍奉,但是母子之间的思念从未因时空阻隔而中断。这一句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以及“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深刻遗憾。
4.“一分钟”,母亲连如此短暂的休息时间都没有,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操持家务、照顾子女上。这一句表现出沉甸甸的思念和感恩之情。五、考点:
语言风格
很多作家都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比如邹韬奋《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等。找来进行比较阅读,看看不同作者笔下的母亲形象、文章的写作手法、作品的语言风格等方面各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
这几篇文章中的母亲形象都是旧时母亲的形象,但也各有特点。朱德笔下的母亲,勤劳一生,宽厚仁慈,反抗压迫,坚强不屈,深明大义,同情支持革命,有着朴素的阶段意识。邹韬奋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对子女无比慈爱、督促子女学习、具有奉献精神而又早逝的母亲。老舍笔下的母亲,是一位勤劳俭朴、善良真诚、宽厚隐忍、坚韧刚强的母亲。在写作手法上,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抓住人物本质特征,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通过议论深化主题。邹韬奋《我的母亲》截取自己记忆中最典型的几段经历来写母亲。老舍《我的母亲》通过记叙母亲一生的身世、经历、性格及遭遇来刻画母亲形象。多处运用描写,尤其是白描的写作手法,也有不少对细节的特写。
在作品的语言风格方面,朱德《回忆我的母亲》质朴无华中蕴含深情。邹韬奋《我的母亲》语言质朴,直白坦诚,褒贬分明。老舍《我的母亲》采用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的形式,流畅朴素,凝练含蓄,富有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