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8-10-26 21: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章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兴工业区
第1课时
王玉龙(亳州市第五中学)
[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解析:学会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结合工业区的分布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
发展特点。通过案例认识工业生产活动本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自已收集有关工业区的图文资料分析其形成的条件与发展特点;联系本地工业实际
分析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资源分析]
第1课时,主要是运用德国鲁尔区的案例,来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
及综合整治的措施。活动探究中还提供了辽中南工业区,供学生探究。教学中应紧紧抓
住教材中提供的丰富的图片,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教学对象分析]
同学们通过对前两节内容的学习,对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分类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可培养学生运用工业区位因素的有关原理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发展、衰落、整治进行分析,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传统工业的分布,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分析鲁尔区的区位优势、衰落原因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工业的区位因素。
2、 通过对自己家乡的有关工业区位信息的调查,尝试运用工业区位理论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对传统工业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关注,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重点]
传统工业区存在的问题及其综合整治
[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对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进行分析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教学课时]1课时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工业联系导致工业集聚,进一步形成了工业地域,其中传统工业区在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20世纪50年代尤其是70年代,传统工业开始衰落,并经历长期改造的里程,我们以德国鲁尔区为列来探讨传统工业区由繁荣到衰落到整治的发展过程。 学生想象、思考传统工业区的作用及今天带来的环境问题。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投影世界工业区的分布图 让学生找出有哪些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分析传统工业区的形成条件。传统工业区有哪些主要的工业部门?传统工业分布的特点。传统工业存在的问题。 学生看书、看图思考传统工业区的区位条件、工业部门、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及运用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 我们以德国鲁尔区为列来探讨传统工业区由繁荣到衰落到整治的发展过程。
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投影图4.9,分析:鲁尔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性?鲁尔区的交通有什么特点?鲁尔区的资源有什么特点?鲁尔区的市场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图,找出鲁尔区位于欧洲的十字路口位置,铁路、公路、水运,煤炭分布,邻国并通过邻国的分布说明其市场广阔。 通过读图,引导学生分析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分析鲁尔区五大工业部门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读图找出五大主要的工业部门。分析五大工业部门发展的基础及其相互关系。小结: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全区工业的基础。 读图,找出五大工业部门,并分析其相互联系,明白该区产业结构单一。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读图分析鲁尔区煤炭产量下降、开采成本上升及其原因。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问题。世界性钢铁生产过剩的原因。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小结:引导学生总结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阅读教材、读图分析鲁尔区衰落的原因。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及文字材料分析工业区位变化的原因。
过渡 针对鲁尔区的衰落,德国人又是怎样进行整治的呢?
鲁尔区的综合整治 鲁尔综合整治的核心是什么?鲁尔区综合整治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有何效果?小结:鲁尔区目前已从“煤钢中心”逐步变成了一个煤钢等传统产业与信息、生物技术等“新经济”产业相结合、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阅读书上的文字材料和表格,思考、回答整治的措施和 培养学生对文字材料,进行加工整合的能力。
活动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辽中南工业区的区位优势、主导因素,并与鲁尔区进行对比,分析其区位条件的异同点。 读图,找出辽中南工业区的资源、交通、市场等因素。 培养学生读图,提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的能力以及区域差异的比较。
总结 师生共同小结鲁尔区的发展过程、衰落的原因及综合整治的措施。
练习 多媒体投影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