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者东镇中心完小:雷进宏
一堂有效的科学课,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科学处理,也离不开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的把握程度。我个人认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和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把教材知识讲解的是否严密、全面,而是要看教师是否将教材知识转化为了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而转换成符合本土学生学情及学习思路的知识。因此,适合学生“学路”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一课。本课在本单元起启下的作用,基于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为后面《声音的传播》等课时的探究活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这一节课的主题就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各种自然的和人的声音,声音给我们传递意义丰富的各种信息,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通过倾听身边的声音,观察、比较发声时物体的现象,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声音产生的本质原因。
本课是声音教学的起始课,兴趣的培养很重要。我首先利用“猜猜我是谁”作为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其次在探究学习,解决问题环节,我先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自由的制造声音,通过观察现象,交流汇报,在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运动与声音关系;又通过小鼓和音叉实验在体验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振动以及振动与声音的关系,并结合小锣消声实验进行反证,最终让学生在探索式体验中学到了新知。在知识拓展,生活应用环节,我结合实物以及视频等资源,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欲望,还让学生感受到振动与声音的密不可分,同时巩固了所学也为今后“声源”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根据课前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制造声音的方法和声音产生的原因有混淆,觉得声音是由摩擦、敲击等外力产生的。针对这种情况,我首先在制造声音环节,让学生记录物体发声的方法、发声时的现象,通过实验观察,学生会很容易发现让物体发声的方法虽各不相同,但是发声时的现象却都是物体会运动,让学生初步体会声音可能与运动有关系。其次在课堂的最后环节,在学生在认识到振动才是声音产生的本质后,我先利用板书提出疑问,再结合实例,最终使学生明白了物体只有在受到外力产生振动时才会发出声音,振动是物体发声的本质原因,外力只是产生振动的方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在学习中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没有疑问,没有质疑,不会深入的思考,那所学只会停留在认识或知识记忆层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矛盾点,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本节课中,我就利用巧妙的实验多次设疑,让学生在疑问中不断的获取新知。首先,在制造声音环节,我结合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物体发声时会运动这一现象,让学生对运动和声音的关系产生了疑问。其次,在小鼓环节,我先通过问题“是不是所有物体发声时都振动呢?”并结合音叉实验,让学生在质疑中加深对于知识的理解。还有在拓展环节,我通过
通过这节课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虽然学生的学习效果达到了自己的预期,但是课堂中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注重和关注程度不够,丧失了许多绝佳的教育机会。其次,我放手程度不够,虽想让学生自己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但是引导性语言过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抑制。还有,我在课堂上对某些学生的细节表现关注不够,未能学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指导过多,对学生探究能力挖掘的不够。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教学活动,自己对科学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扩展了自己的思维,与众多优秀的科学教师的思想产生了碰撞,对于科学学科的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自己当以此为契机,乘风破浪,勇进。
课题:声音的产生
学 校 者东镇中心完小 授课教师 雷进宏 授课班级 四年级 学科 科学
教学内容 声音的产生 课时 1 教学时间
教学分析 了解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 想办法制造声音。 引导学生应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过程与方法 经历“假设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 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 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研究中要尊重事实。
教学重点 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中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教学准备 尺子、小鼓、饮料瓶、钹
教学 环节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物体的振动,这节课我们要来研究的是声音是通过什么传播的? 你们是怎么看的呢? (学生会提到通过空气传播。) 2、教师视频演示烧瓶中的小铃实验,提醒学生将前后听到的音量进行对比。 方法:先摇一摇烧瓶中的小铃,你听到声音了吗?往烧瓶中加少量水,放在活上烧开,然后将皮管夹紧,再摇小铃,还能听到铃声吗? 3、引出问题:固体、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吗? 视频演示
二、 学习新课: (一)研究声音的产生 1、为什么使用不同的方法都能使物体发出声音?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板书课题) 2、学生交流。 3、[活动一] 发声时有明显振动的物体。 (1)请你按要求使它发出声音,然后完成活动记录。 ①橡皮筋:(将橡皮筋套在右手拇指和食指上,用力张开这两个手指,用左手手指拨动橡皮筋。) ②钢尺:(一只手在桌子边缘用手按住钢尺的一小部分,另一只手向下按住钢尺另一端,松开。) ③音叉:(一手拿住音叉的柄,一手用小锤敲击音叉。)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发现? 4、[活动二] 发声时借助其它物体才能发现其振动的物体。 (1)鼓、鼓槌、绿豆;(将绿豆撒在鼓面上,将左手的食指按在鼓面上,用右手拿鼓槌敲击鼓面。) (2)塑料瓶、小泡沫球:(用嘴靠近塑料瓶口,轻轻地连续吹气。) (3)学生做发声活动并完成记录。 (4)学生汇报 (5)通过这几个活动,你有什么想法? 5、[活动三] 通过反证巩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 (1)谈话:既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停止物体的振动,声音就应该消失。是不是这样呢?请你们通过下面的活动去证明。 (2)学生做音钹和喉咙发声的实验 (3)学生汇报 (4)有些物体在发声时,虽然我们看不见它在振动,但可以通过其它物体推出它在振动。 学生活动 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 填写活动记录 学生活动
三、 拓展延伸 谈话:通过这么多活动,你得出什么结论?
四、 总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有振动就有声音;振动停止,声音就消失
五、 板书设计:物体 振动 产生 声音 振动 停止 声音 停止
《声音的产生》说课稿
者东镇中心完小:雷进宏
各位教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①说教材;②说教法和学法;③说教学程序。
一、说教材:
《声音的产生》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变化》、《声音的传播》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其中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发现声音产生的原因。
二、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思维为主线”的原则贯穿教学始终,运用发现、实验、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探究方式来完成课堂教学。
三、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上课伊始,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物体发声的录音。和学生做一个“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用多媒体创设的这一游戏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进一步“唤醒”学生对声音的直接认识,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游戏结束后,问学生对于声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肯定会提出许多问题:比如,声音是怎样来的?声音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来的?我们怎样才能控制声音等问题。——从而揭示了课题《声音的产生》。
(二)、分组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一:使物体发声
首先向学生介绍桌子上许多能够发声的物体,接着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有目的的实验。
(1)、怎样使这些物体发声呢?
(2)、你能用不同方法使某一物体发声吗?
这一活动是每个学生明确要思考的内容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活动。但是让学生发出声音太简单了!学生会不以为然地乱敲乱打,所以这里教师应该提出:“老师不是看哪个学生制造的声音响,而是谁想到的办法多。”这样既可以使课堂有序,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后教师做适当的总结:物体静止时都不能发声,对它们进行敲、打、吹、拨就能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步步深入。
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并做记录,提出假设
第一步:在教师引导下观察鼓、尺子、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的现象;
第二步:学生自主活动,观察其他物体在发声前后的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第三步:归纳得出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点。
在活动中教师巡视,关注每一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插入到个别组的研究中。记录各组的研究情况,并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研究物体为什么会发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活动有扶到放,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思考。通过相同现象的观察分析自然而然想到发声物体与振动有关。但是为了科学的严谨性,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进一步验证我们的想法,所以就很自然地提出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假设。
活动三:从正反两方面验证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吗
首先:使音叉发出声音,引导学生通过看、听、摸,轻触水面的方法验证物体发声时确实是在振动;
而后:让学生充分利用其他物体自行设计实验验证;
最后:使原来发声的物体停止振动,从反面验证假设。
这是一个加深理解的活动,这里围绕“发声的物体一定是振动了吗?”从正反两个方面验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实验的方法把这个过程观察得更仔细,当然学生理解起来就更通彻。
三、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1、寻找人身体的发声部位。
2、多媒体播放一首乐器弹奏的乐曲,让学生再次体会一下动听的声音。并引导学生,乐曲动听是由于声音有高低,让学生思考声音为什么有高低?把课内的研究引向课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继续下去,逐步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改理念作指导,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寓教于乐,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