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第13课
唐诗五首
课件1
野望
王
绩
第一课时
诗歌
预习
◎“唐代是诗的时代。”唐诗流派众多,名家辈出,佳作迭现,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巅峰。查找资料,熟悉有关唐诗的常识,了解本课五位诗人的生平和他们的文学成就。
◎反复诵读课文,读出节奏与韵味,感受律诗的格律之美,领略五首诗作不同的风格。
我们来看语文书P63课后习题下面的小框里的内容
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作者简介: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dú
ɡāo
xǐ
yǐ
qín
听朗读,
并有感情地轻读诗歌。
先让同学们读字词,再让同学们听读
野
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划分断句
野
望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答案1
答案2
答案3
答案4
答案5
答案6
不要看书,解释一下
句解:
在黄昏的时候,
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
东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
诗句解释
句解: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
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树树皆秋色,
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
句解:
放牛人赶着牛群回家,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
猎物。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句解: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眺,我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回归家园。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的诗句。
完整译文:
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妙处。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练。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接下页】
4.试着赏析颔联和颈联。
看一下即可
续上页: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光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5、“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理解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全诗语言质直清新,自然流畅,以情写景,景中寓情,借日暮山野秋景,写忧郁苦闷、彷徨无依、孤独寂寞的心情。
黄鹤楼
崔
颢
第二课时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段黄鹤楼的50秒风景视频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湖北武汉蛇山的黄鹄矶,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选自《全唐诗》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qī
yīnɡ
wǔ
听朗读,
并有感情地轻读诗歌。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昔人: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去:离开。
空余:只剩下,仅留下。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仙人早已乘着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悠悠飘荡。
译文:
字词解释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面。
译文:
晴日里汉阳一带的树木历历可见,芳草茂盛长满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家乡,烟霭笼罩的长江激起思乡的哀愁。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
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物是人非、世事苍茫的感慨,给人一种孤寂惆怅之感。
2.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歌的首联和颔联都表达了作者孤寂和惆怅之情。
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世事茫茫。(融情于景)
3.哪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实景?以写景出名,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颈联)与黄鹤楼隔江相望的汉阳,那里绿树掩映,江水交汇,在明丽的阳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上,只见一丘沙洲隆起于江心,上面绿草如茵,这就是鹦鹉洲了。
4.赏析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答案】末联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烟波浩渺,抒发诗人漂泊思乡之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思)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主旨
使至塞上
王
维
第三课时
选自《王维集校注》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诗佛”之称,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代表诗作《山居秋暝》《相思》《使至塞上》等。著有《王右丞集》。
作者简介:
抄红色字体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看一看: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颈联为独绝千古
PPT模板:www./moban/
PPT素材:www./sucai/
PPT背景:www./beijing/
PPT图表:www./tubiao/
PPT下载:www./xiazai/
PPT教程:
www./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ziliao/
范文下载:www./fanwen/
试卷下载:www./shiti/
教案下载:www./jiaoan/
PPT论坛:www.
PPT课件:www./kejian/
语文课件:www./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kejian/lishi/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品析】“单车”说明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微露出失意情绪。描写行程的遥远,也表达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欲:要。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使者身份。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喻远行之人。
胡天:胡地的天空,指胡人居住的地方。
课文解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意:(我)轻车简从,出使边疆去慰问守边官兵,出使途中路过居延。像飘飞的蓬草越过边塞,如归雁飞入胡人居住的地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指烽烟。古代边关烽火多燃狼粪,因其轻烟直且不易为风吹散。
【品析】“大”写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写出了其景物的单调;“落日”又加上“圆”字,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后两句为实写,表现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也暗示战事的频繁。
黄河。
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官名,汉代始置,唐代边疆设有大都护府,其长官称大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4.都护:唐代边疆设有都护府,其长官称都护,这里指前线统帅。
5.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意:浩瀚的沙漠中,一股青烟孤然直上,黄河尽头,西下的太阳正圆。
在萧关遇上骑马的侦察兵,得知前敌统帅正在燕然前线镇守。
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壮阔绮丽的景象及到达边塞访问的情况,表达了诗人出使边塞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叙事——出使边塞
抒情——内心抑郁
汇景——塞外风光
叙事——战事紧张
使至塞上
{
雄浑壮美
慷慨悲壮
谢谢欣赏
说课人:同学or老师
请看课件2(共36张PPT)
13.唐诗五首
课件2
渡荆门送别
李
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代表诗作《静夜思》《行路难》《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诗人简介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背景链接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听朗读,
并有感情地轻读诗歌。
1.渡:乘船
【品析】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
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2.从:往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
楚国游。
4.楚国:楚地。
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3.荆门:荆门山
PPT模板:www./moban/
PPT素材:www./sucai/
PPT背景:www./beijing/
PPT图表:www./tubiao/
PPT下载:www./xiazai/
PPT教程:
www./powerpoint/
资料下载:www./ziliao/
范文下载:www./fanwen/
试卷下载:www./shiti/
教案下载:www./jiaoan/
PPT论坛:www.
PPT课件:www./kejian/
语文课件:www./kejian/yuwen/
数学课件:www./kejian/shuxue/
英语课件:www./kejian/yingyu/
美术课件:www./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www./kejian/kexue/
物理课件:www./kejian/wuli/
化学课件:www./kejian/huaxue/
生物课件:www./kejian/shengwu/
地理课件:www./kejian/dili/
历史课件:www./kejian/lishi/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1.平野:平原。
2.大荒:辽远无际的荒原。
3.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
4.结:形成。
5.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仍
怜故乡水,
万
里送行舟。
1.仍:仍然,依旧。
2.怜:喜爱。
思乡之情
景物描写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将水中月影比作明镜,用海市蜃楼形容江中云霞之美,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比喻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首联扣住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远渡荆门,到楚地游历。具有穿针引线、贯穿全诗的作用。
1.首联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一个“随”字,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的流动感。“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仿佛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句也蕴含着诗人喜悦的心情和蓬勃的朝气。
2.颔联中“随”字用的好,谈谈好在何处。
3.《渡荆门送别》一诗中“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如何体现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的?
上句写晚上,仰观天宇,皓月洒辉;俯察江流,明月倒映如镜。着一“飞”字,动感十足,神韵毕备。
下句写白天,仰望天空,彩云兴起,变幻如海市蜃楼。着一“结”字,拟人生情,引人联想。此联想象新奇,表现了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喜悦之情。
4.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拟人手法。明明是自己依恋故乡,却借故乡的山水说故乡眷恋他。此联写出了长江水送“我”的离别之意,对故乡依恋不舍的情感溢于言表。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主旨归纳
渡荆门送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绘景
抒情:怜水送行舟
远景——平野
江流
近景——江月
云生
雄浑壮阔
意境高远
板书设计
写景
送别——尾联:思乡、惜别
渡荆门
颔联
颈联
首联:叙事
激动喜悦
渡荆门送别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描写的是初春景象
平湖秋月
断桥残雪
曲苑菏风
苏堤春晓
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
。白居易又被称为“诗王
”“诗魔”。
长庆三年或四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
背景链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jiǎ
nuǎn
zhuó
mò
dī
有感情朗读诗歌,
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贾亭:即贾公亭。
2.初:刚刚。
3.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4.几处:形容数量少。
5.暖树:朝阳的树。
6.新燕: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
7.啄:取、衔。
孤山寺之北贾公亭之西,湖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几只黄莺争着飞向朝阳的树唱歌啼鸣,不知谁家刚从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渐:逐渐,慢慢地。
欲:想要。
才:刚刚。
没:淹没,盖住。
不足:不够。
繁多的野花渐渐开放,光彩照耀,想要使人的眼睛迷乱,青草初长成,刚能淹没马蹄。我最爱湖东景色总觉走不完看不够,因为掩映于绿杨浓阴里的白沙堤别有一番景致。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
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写了初春的哪些景物?
早春景象
湖水、垂云、早莺、新燕、
乱花、浅草、杨柳、白沙堤
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3.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行”?
颈联写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春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4.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句话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结构对称,节奏鲜明,热情地赞美了具有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从而体现了诗人无限喜悦的心情。
5.尾联是如何结束全诗的?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哪个字最能体现这种感情?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够,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小
结
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止。开头写“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钱塘湖春行
首联:地点时令
颔联:绘春景
颈联:绘春景
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由衷喜悦
尾联:抒真情
行不足
乱花迷眼
浅草没蹄
寺北亭西
水平云低
对西湖的热爱
钱塘湖春行
地点
所见
景胜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译文: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论她是淡雅的装束,还是浓艳的打扮,都是一样光彩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