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五第二章 中国的气象灾害

文档属性

名称 选修五第二章 中国的气象灾害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3-05 18: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1张PPT。第四节 中国的气象灾害教学目标1.基于地图分析,说明中国气象灾害的地理分布。
2 .从自然原因(孕灾环境)和人文原因(受灾体)的相互关系上,理解气象灾害多发区的成因。
3.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旱灾热带季风景观南亚的旱季和雨季我国旱灾多发区在哪?一、旱灾
1、旱灾特点: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2、分布:四个旱灾多发中心:
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思考:华北: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还未来临,形成春旱。
华南: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影响,形成夏秋旱。
西南:夏季受西南干季热风和高温天气影响形成,四季均可出现旱灾。
江淮:梅雨过后,受副高影响,形成伏旱。四大旱灾多发中心的原因各是什么?我国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在哪儿??探究活动:简要分析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提示:
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控制,由于夏季风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特别是春季和初夏降水少,所以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
人为原因: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一旦发生干旱,容易造成较大损失。1972年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华北东部和西部。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了解以下内容:
①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旱灾严重的国家。1949 年以来,1959年~1961 年、1965年、1972年和1978年等年份都发生了区域性的大旱灾。
②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③结合图可知,华北地区是旱灾和涝灾灾害都很严重,而且交替频繁出现的地区,防旱、抗洪对当地政府和人民来说具有双重意义。3、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干湿区:干旱区、半干旱区、旱灾区
(2)地域分区:五区
3、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1)干湿区:干旱区、半干旱区、旱灾区
(2)地域分区:五区
总的说来,我国旱灾以春旱发生地域最广、频率最高,夏旱和秋旱次之。 4、旱涝关系(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5、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1)干旱发生的季节往往与当地作物的生长发育季节相吻合,加重了农牧业灾情。
(2)我国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特别是北方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但水资源少,造成北方城市十分缺水。思考: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1)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
(2)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 这个“美丽”图案, 名叫卡特里娜分不清平民百姓更不管高楼大厦不是“威尼斯”,比威尼斯更“惨”新奥尔良哟只能无言呐喊:这世界怎么啦 据统计,“卡特里娜”,给美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多亿美元。仅保险公司的赔偿就高达近500亿.并使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放慢约0.5个百分点.据专家估计,“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造成的负面影响并不亚于“9.11”事件。二、台风灾害杭州湾以南的台风频次远高于以北地区;
广东和海南东部沿海的台风频次约占50%左右;
浙江、台湾东部、海南东北部等沿海遭受台风灾害的次数,占总数的1/3以上。1、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通过阅读图2.32,掌握以下内容:
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发生源地在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发生次数最多、势力最强的一个海区。平均每年有28个台风生成,约占世界台风总数的1/3。 台风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登陆,受其影响程度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小。台风灾害灾情严重的地区是地均GDP高且台风次数多的地区。4、台风造成的损失台风造成的损失约占全国自然灾害损失的15%~20%,其中沿海省区的台风灾情最重。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台风灾害损失也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通过阅读表2、7,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①记录有关台风灾害灾情信息主要从死亡人数、受伤人数、毁损船舶、倒塌房屋数、直接经济损失等方面纪录。
②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有成倍增长的趋势。探究活动:①我国最大的城市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原因是什么?
②台风登陆对区域旱情有什么影响?
(提示:上海虽然受灾,但却没有成灾与该城市的防御能力强有密切关系。台风登陆会带来大量降水,可以缓解当地的旱情。)
思考:台风对沿海地区农业和城市有什么影响?提示:
我国沿海地区是重要的工业区、农业区、渔业区,人口密集,城市港口众多的地带。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以及风暴潮灾害常会形成海水倒灌,造成海堤决口,形成洪涝灾害,并且可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灾害,会造成城市、港口以及生命线工程的破坏、船舶的毁坏等,以及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建筑物破坏,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从而直接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三、寒潮灾害1、发生时间:9月至次年5月 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3~4月和10~11月,前者更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3、路径:偏西路径——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侵入我国的寒潮都是北冰洋的极地冷气团向南爆发的结果。有时,在西伯利亚西部和蒙古等地区也会有堆积的冷气团向南爆发,形成寒潮。4、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1)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海南岛。
(3)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5、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寒潮6、各地灾害表现:北方: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
南方:降 温、冻害、雨雪等。探究活动: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第一,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第二,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四、沙尘暴——华北地区春季影响很大的气象灾害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低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2、发生与防治:2000年沙尘暴发生次数最多的不在西北沙漠区,而是在内蒙古中部。沙尘暴的沙源地分布。2000年4月6日中国北方沙尘暴的走向和覆盖范围。探究活动:结合图、文资料,说明沙尘暴发生的时间、条件和防治措施。提示:
(1)沙尘暴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2)沙尘暴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人类行为是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以减小风速、增加湿度、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的基本条件条件。 思考: 1.搜集资料,分析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提示:
华北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有:①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使得森林覆盖率降低。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2、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提示: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所以没有“冬旱”之说。五、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1、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 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2、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读图2.36,了解以下内容:
(1)干旱是华北地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
(2)导致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①水热条件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春旱严重;②冬季风的通道;③接近沙源地;④蒸发强烈,植被覆盖率低。
人为原因:①是主要农业商品生产基地,灌溉用水增加;②人口、城市密集,人均水资源匮乏;③过量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海水倒灌,水资源缺乏。 3、损失 华北干旱缺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不仅给当地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对首都北京的影响。显示了干旱给人类带来的恐慌和无奈。4、华北地区缺水的表现及原因补充:
华北地区严重缺水,主要表现为水量性缺水,即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且地表径流少;人口密集、有超大城市群,生活用水多;国家商品粮基地,灌溉用水多;综合性工业基地,工业用水多等;还表现为水质性缺水,即居民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田农药与化肥污水、海水倒灌等一系列污染水增多,导致清洁淡水减少。课下探究活动:围绕沙尘暴,设计一个试验,从中理解沙尘暴的成因和风沙灾害的防治。提示:
本活动为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而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找沙尘暴成因和防治的办法。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