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 使用时间:
课题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常识, .把握课文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
2.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3.激发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的情感,引导学生树立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志向。
重点
1.了解这则新闻评论的相关背景及重要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体现的情感。2.掌握新闻评论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难点
掌握作者在文中选取论据的角度及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学 习 过 程
个性补改
赏读入境: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为了悼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一文,了解掌握我们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和意义。
二、背景链接
为促使人类历史记忆长久保持被唤醒状态,而避免出现哪怕是片刻的忘却与麻木,共同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一起维护世界和平及正义良知,促进共同发展和时代进步,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首次举行。本文选自2017年12月13日《人民日报》,是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也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上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在南京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三、了解文体知识
1. 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就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
2.特点
①具有新闻性、政治性、说理性、时效性;②主要面向广大群众;③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
四、自主学习成果展示
1.检测生字词。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国殇(shāng) 杀戮(lù) 篡改(cuàn)
抵赖(lài) 辱没(mò) 惨绝人寰(huán)
呓语(yì) 遁形(dùn) 振聋发聩(kuì)
(2)理解重点词语的词义。
国殇:为国牺牲的人。文中泛指死难的军民。
初衷:最初的心愿。
篡改:别有用心地改动或曲解。
呓语:梦话。
遁形:隐藏形体。
惨绝人寰:人世上还没有过的悲惨,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人寰,人间。
振聋发聩:比喻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五、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把握叙述顺序,梳理文章结构。
明确: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
第二部分(第2段):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方式纪念死难者的事例,论证了“历史,不可能被忘却”的论点。
第三部分(第3~4段):讲述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径以及正义之士的正确做法。
第四部分(第5~6段):指出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强调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悟读品味
六、品读细节,体味情感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明确:国家为设立国家公祭日制定了法律法规。铸造这座宝鼎,祭祀死难的军民。文章开篇引用这句话,引出了国家公祭日的话题和南京大屠杀的史实,点明了本文评论的对象。
2.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作用。
(1)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
明确:“野蛮”在这里是蛮横残暴的意思,“惨绝人寰”是形容悲惨到极点的意思。这两个词揭露了侵华日军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之情。
(2)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略战争的书籍。
明确:“顽固”写出了日本右翼分子不愿意改变其反动立场,坚持否认历史的事实;“大肆”是毫无顾忌地(做坏事)的意思。这两个词语描绘出日本右翼分子坚持错误的政治立场、颠倒黑白的狂妄嘴脸。表达了作者的愤怒之情。
(3)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明确:形象地揭露了不敢正视历史、企图篡改历史、复活军国主义的日本右翼分子的丑恶嘴脸。
研读展示
七、精读课文,体会写法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事实论证。本文列举了大量的、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这些事例有时间、地点、人物,真实可靠,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②对比论证。把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与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作对比,深刻地揭露了日本右翼分子颠倒黑白、丧失天良的狂妄嘴脸,突出了世界人民对和平的热爱。把“恐怖之城”南京与“和平之城”南京作对比,通过南京的变化突出和平的珍贵,表现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热爱和追求。
③引用论证。文中引用一些资料,如“正视历史,应努力向后代讲述真实的历史”“大规模抢劫、侵犯妇女、杀害平民……日军将南京变成了一座恐怖之城”等,使论说更具有权威性和大众性,增强了说服力。
2.请结合全文内容具体分析本文的论证角度。
明确:本文中,作者将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相结合。第2段、第4段列举正面事例,论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正义之士牢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制裁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第3段写日本右翼分子的行为,是反面论证。
3.文章的语言具有哪些特点?
明确:①简明扼要,铿锵有力。文章摆事实,讲道理,字斟句酌,具有不可反驳的力量。②富含情感,态度鲜明。本文针对国家公祭日有感而发,论述中饱含作者热烈的爱国情感。③文中多处运用了对偶句,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气势。
八、课堂小结:
文章的主题。
明确:本文通过讲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初衷及意义,列举在南京大屠杀发生80周年之际,全世界的正义之士对死难者的纪念,驳斥了日本右翼分子妄图否认历史、辱没真相和良知的行为,强调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
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陷南京。短短6周内,30多万中国军民惨遭杀戮,山河破碎,家破人亡。如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以国家的名义祭奠,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和平与正义长存。同学们,我们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华儿女,应以史为鉴,珍爱和平,阔步向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精读积累
美读运用:
1.选取当前的一个热点问题,写一篇新闻评论。
2.完成《课时A计划》相关题目。
板书设计: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