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5-02 21:3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3张PPT。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 形成与发展复习目标:
1.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
2.举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性。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或农产品进行加工及半成品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课时一)
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 不同的工业部门,其生产过程和生产特点不同,生产投入的要素不同,生产成本的构成也就不同,根据主导因素的差异,可将工业生产部门划分为: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比较高,应接近原料产地。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比较高,应接近市场。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应接近火电站、水电站或核电站。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达地区。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原料导向型瓶装饮料厂、家具厂、炼油厂市场导向型 有色金属冶炼厂(炼铝业)、电镀厂动力导向型普通服装厂、电子装配、制鞋业劳动力导向型飞机、集成电路、生物工程研究、精密仪表等工业技术导向型注意:
(1)对原料和产品进行分析时
1.原料不便储存和运输,或加工过程中减重、减积的
2.产品不便储存和运输,或加工过程中增重、增积的
(2)对多原料地和市场地围绕运费进行分析时
1.分析原料、产品的特点
2.分析原料配比关系,遵循“多用少运”之原则煤炭资源早期煤炭炼铁,消耗煤炭比较多靠近煤炭产地德国鲁尔区铁矿资源冶金技术的改进,特别所用的焦煤量大幅度下降靠近大铁矿中国鞍钢、武钢、攀
钢、包钢消费市场科技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中国的宝钢、日本太平洋
沿岸工业区二、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科技分析: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1)冶金技术的提高,使得钢铁工业对动力和原料地依赖性减弱,原料、能源的运输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区位选择更灵活.(2)促进生产规模扩大。(3)对市场的依赖加强。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钢铁工业区位因素发生变化 阅读材料 北京是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城市。为了适应城市要求,北京首都钢铁厂要拆迁到河北省唐山市。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新首钢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环保型、循环经济型、产品高档型、工艺装备先进型的工厂。三、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环境引起首钢拆迁的直接原因是( )
A转移污染 B减轻北京市污染
C接近原料产地 D降低成本污染
空气污染
水源固体废弃
物污染水泥厂
酿造厂
发电厂
钢铁厂化工厂—炼油厂印染厂
造纸厂
电镀厂
皮革厂设在盛行风的下风
向或垂直方向,
常年风向不定的建
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污水排放口远离
水源地及河流上游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提醒: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一些高技术产品及食品企业,以优质环境为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如生产芯片、胶卷的工厂,蛋糕房、糖果厂。——政策四、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材料1: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工业。例如,“长虹”是我国电子电器工业的民族品牌,它的生产基地在四川绵阳,深居内地,原来是军工企业。
材料2: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西部一些非纺织原料产地或消费密集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了一批纺织工业中心。
材料3: 20世纪80年代沿海经济迅猛发展; 20世纪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要安排许多工业部门在西部落户。巩固国防需要平衡性别比例,解决就业问题缩小经济差异——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五、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材料: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华人、华侨投资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技水平的提高,工业区位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工业区位的选择越来越重视科技、市场、信息、交通、高素质的劳动力等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主要因素社会巩固国防需要
缩小地区差距
解决就业问题环境污染大气工业
污染水源工业
排放固体废弃物工业经济——科技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总结:①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②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课时二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一、工业联系1.生产工序上的联系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工厂之间的信息联系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将越来越重要。3.信息上的联系(1)概念: 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近距离集聚现象称为工业的集聚。工业的集聚(1)传统的,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导致的专业化的工业集聚。 在生产上有投入—产出联系,原料和产品的运输量都较大.聚集可以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协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工业集聚的分类(2)新兴的,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导致的工业集聚 在生产上没有联系,是利用集聚的规模优势,扩大自身的影响. 扩大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3)工业集聚的意义: 工业集聚的结果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分类:
(1)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2)发育程度比较高的
发育程度比较低的
(3)传统的工业地域
新兴的工业地域工业地域不断发展 ---工业分散1.原因:
(1)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用地紧张、水源不足、环境恶化、交通拥挤等),使得新建企业外迁。
(2)具有生产联系的工业生产企业,原料或产品的运输量小,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区位优势而进行工业区位再选择。2.前提条件:
(1)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条件
(2)现代化的通讯技术手段
3.结果:
工业的地域联系被加强
(工业地域联系的主要形式)小结: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工业分散导致导致导致加强了传统工业区 与新兴工业区一、传统工业区 一般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一般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大型化,生产大批量标准化产品高度集中以降低运费和能耗区位因素工业部门生产规模工业分布以纺织、钢铁、机械、煤炭、化工为主美国东北部英国中部德国鲁尔区我国东北部世界传统工业区分布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 繁荣阶段(区位优势)
煤炭资源丰富
铁矿来源方便
水源充沛
交通便利
市场广阔2、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20世纪50年代以后, 鲁尔区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繁荣之后,经济开始衰落。钢铁工业煤炭工业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使用新技术炼钢的耗煤量逐渐降低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钢、出口钢越来越多经济危机、钢替代品的广泛使用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衰落的原因煤炭和钢铁工业是全区经济的基础环境污染、土地紧张、交通拥挤(1)调整工业结构(2)调整工业布局(3)发展第三产业(4)优化环境4、鲁尔区的综合整治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核心 繁荣阶段
(区位优势)
衰落阶段
(衰落原因)
整治阶段
(整治措施)
作业1:辽中南工业基地的发展历程二、新工业区 1、含义:时间新:50年代后形成地区新:乡村地区、不接近原料地、不接近市场形式新:企业规模以中小型为主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2、分布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
美国的“硅谷” 、日本的“硅岛”、英国的苏格兰
……以大型企业为主重工业集中高集中以中小型企业为主轻工业分散低分散与传统工业比较,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美国“硅谷”与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新工业区相比,区位因素和生产特点有何异同?高技术产品 轻工业产品增长速度快、更新换代周 过程分散、家庭
期短、研发费用高 承包、资本集中程度低高校附近、环境优美的 分散在小城镇、农村
地区 从业人员有高水平的 廉价劳动力
知识和技能军事订货 政府大力支持作业2: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发展模式对我国浙江温州乡镇企业发展的启示?
作业3:
“硅谷”模式,对北京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工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选择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科技等投入要素经济、环境、科技、政策等影响因素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②空间利用上的联系工业分散①传统工业区
②新兴工业区①自发形成的
②规划建设的单元知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