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8张PPT。堂堂有收获节节有提高1.下图为某地区城乡人口比例示意图,彩色填充
区域为城市人口,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约为: 。
(2)从这一数据来看,该地区属于 (发展中或发达)国家。这类国家该时期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
(3)若该图表示西欧某国沿海地
区城市的功能分区,则比较理
想的布局方式是:
工业区 A
住宅区 B
卫生防护带 C48﹪发展中回顾提升:城市与城市化出现城市病、郊区城市化现象2.下图为相同降水量下的城市化前后
地表径流过程变化曲线,读图回答:
(1)关于甲、乙两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甲代表城市化之前②乙过程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③甲的长期后果可能导致城市水荒④乙过程的下渗量小于甲过程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C
(2)甲曲线最大值提前于乙曲线最大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天然蓄水能力强 B.城市热岛效应
C.地表透水能力好 D.植被覆盖率降低Dt1t2 3. 随着城市的发展,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该地区农业生产变化趋势的是:( )B19701990(年)0产量19701990(年)0产量粮食粮食粮食粮食蔬菜蔬菜蔬菜蔬菜BD产量产量19701970001990(年)1990(年)AC思考: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城郊农业生产发生上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 形成与发展复习目标:
★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
★ 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
★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
与特点比较★农业区位的选择区位? 所谓“(农业)区位”,包含两层含义:
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某事物所处的地理位置;
另一方面指(农业生产)该事物与周围环境各要素(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相对位置 绝对位置即:空间联系即:地理位置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
的因素有哪些? 1.“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造成这种农业生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淮北、淮南地形不同
B、淮北、淮南栽培技术不同
C、淮北、淮南气候不同
D、淮北、淮南耕作制度不同
2.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常被誉为“塞外江南”其关键在于:( )
A.热量 B.光照 C.水源 D.土壤
3. 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因地制宜发展起了“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渔粮”的立体农业模式,其区位因素为:( )
A.市场 B.气候 C.科技 D.地形
4.我国东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水分 C.土壤?? D.气候C习题回顾:CDC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影响这种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
A.政策 B.气候 C.水源 D.市场
6.荷兰鲜花装点着世界的许多城市,这主要得益于: ( )
A.荷兰优越的鲜花生产气候条件
B.荷兰鲜花生产成本低
C.荷兰鲜花品质高,购买荷兰鲜花是一种时尚
D.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先进的保鲜技术DD 7.我国南方某省的北部山区,自高速公路通车后,在政府引导下,由原来的粮油产地转变为鲜活农副产品基地,促进这种变化的区位因素是: ( )(双选)
A.资金雄厚,机械化程度高
B.劳动力素质高,生产集聚条件好
C.劳动力充足,政策大力扶持
D.运输条件改善,加强了与市场的联系CD规律探索: 农业区位因素
决 策蔬菜机械饲料加工科技城市④蔬菜大棚优良品种城市化肥、农药③小麦小麦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灌溉水源机械②①上图为某地农业生产投入要素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并回答:
(1)该地区由小麦种植改为蔬菜种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
A.市场 B.政策 C.交通 D.科技
(2)图中,农业生产投入的各要素中,表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最明
显的是: ( )
A.机械、化肥、农药 B.饲料加工、科技
C.灌溉水源、大棚 D.优良品种、城市AC阶段Ⅰ阶段Ⅱ城市甲城市乙鲜花、蔬菜产区鲜花、蔬菜销售方向典题分析: 下图所示为某地农产品
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
据图分析:
(1)阶段Ⅰ鲜花和蔬菜
产区形成的主要区位因素
是:( )
A.地形平坦
B.气候优越
C.市场需求
D.水源充足(2)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因为: ( )
A.城市规模扩大 B.城市人口增多
C.交通运输的发展 D.城市居民收入增加CC城市城市城市城市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 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非一成不变。相比之下,两大类因素中,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却很快;鉴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共同变化进而使农业区位选择的结果也发生改变。 2.现代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飞速发展,使人类对不适合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的改造能力大为增强 。 地形土壤水分温度 3.随着社会的发展,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类影响因素中,自然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变弱,社会经济因素,尤其是科技、市场、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力逐渐增强。整合梳理: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地域的形成
在一定地域范围、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对确定的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同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的农业生产地区。
目 的结 果1.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合理利用农业土地
3. 获得农业生产的最大效 益(社会、经济、环境效益)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及其变化与发展区位的含义影 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课下作业一:(完成下列表格)1.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
农业布局图”在A、B、C、
D四处发展棉花、水果、
蔬菜和乳牛生产,则:①A处宜发展______,因为
这里地形______,耕地面积____;②B处宜发展______生产,其自然条件是靠近________,社会经济条件是接近______;③C处宜发展______生产,既靠近______,交通便捷,又靠近______,为市民提供新鲜产品;④D处宜发展______生产,因为______地形不便耕作。 棉花平坦大蔬菜水源市场乳牛公路市场水果丘陵典题提升:2.(05.全国)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有关,其关系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运距成正比。下图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
(1)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为: ( D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2)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
最佳的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
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 C )
A.E、F B.F、G
C.E、H D.F、H
G目标再现:自然、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 选 择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变化区位 再选择课下作业二: (完成学案)结 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