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人民版必修第三册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11-07 14: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2张PPT。第二课;汉代儒学一、百家争鸣的终结焚书坑儒焚书坑 (唐) 章碣竹帛烟销帝业虚,
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
刘项原来不读书。请思考:诗人在这首诗中讽刺了哪些历史事件?秦始皇焚书坑儒 ?陕西渭南传说中的秦朝“焚书堆”遗址 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始皇下其议。丞相李斯曰:“……今陛下创大业,建万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制曰:“可。” 探究 为什么儒学在秦朝时受到严厉打击?李斯焚书坑儒①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
②一些儒生和游士批评时政。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概况焚书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等禁书
可以保留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如医书、农书、卜筮等)答:秦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有益,不构成威胁探究: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类的书?(3)评价 虽有维护专制统治,巩固统一的目的;但更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成为二千年来文化专制政策的开端。 “焚书坑儒”的实质是什么? 思想文化专制政策黄 老 思 想 秦朝采用法家思想、以严刑酷法治国,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短期而亡。秦灭汉兴,面对严峻的社会形势,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指导思想来治国呢?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黄老之学①对外:与匈奴“和亲”;
②对内:轻徭 薄赋 ;西汉初期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二、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黄老思想适应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汉初七十年间,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积极: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迅速恢复,促进了西汉社会的稳定
消极: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影响: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汉武帝 “有为”的表现:政治:
(1)加强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
(2)加强皇权:内、外朝制度;
经济:
实行货币官铸、盐铁官营、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军事:
成功反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等
外交:打通“丝绸之路”
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1)现实需要:
2)用人政策:
3)个人发挥: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生平①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
②“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③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④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董仲舒《春秋繁露》(以上4则)
⑤“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对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释 疑:“天人感应”学说 “天人感应”,即天是具有意志的、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另一方面,又用天意来限制君权,用灾异来警示君主,这是汉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 汉武帝时,两座宫殿先后失火。董仲舒附会当时政治,写了篇文章,认为这些灾异都是天在表达它的意志,应该诛杀不法诸侯和大臣。文章上奏前,被告发。武帝召集大臣进行讨论。董仲舒的建议引起了许多重臣的愤怒,建议把他定为死罪,但汉武帝赦免了他。——《文化发展历程》(岳麓版) 材料五: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是“天意”、“天志”的自然法规。“三纲五常”目的: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学说,强调伦理道德。其核心是:无条件服从于上下关系,三纲立足于关系下的服从。而孔子立足于正理,倡导无论地位都该依正理尽本份。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材料六:发挥儒家仁政思想目的:缓和矛盾,稳定统治秩序上述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观点?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从理论上解决了汉武帝国家“大一统”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治. (以思想的大一统巩固政治的大一统)新儒学是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黄老之学而形成新的思想体系。
——余英时《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西汉所确立的政教体系,骨子里乃是法家的“尊君卑臣”,只是吸收了些儒家思想而已,可以说是“外儒内法”或“阳儒阴法”。糅合百家,外儒内法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 (继承和改造了先秦儒学)。

⑵神化皇权,为儒学披上神学外衣(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3、特点:4、实质:借助神权来强化皇权,以思想上的大一统来巩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对独尊儒术的评价积极方面:
儒学地位上升,同时也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以及维护统一、巩固统治是有积极意义的。
消极方面: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局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问题探究排斥、打击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儒学发展进入低潮尊崇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目的实质作用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文化专制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二)太学的出现;1、教育体制:1)中央:
2)地方: ——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1)对教育:
2)对社会风气:
3)对统治基础:
4)对政坛: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思考: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汉代讲学图《春秋公羊传》书影(董仲舒)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
——《汉书·董仲舒传》(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选官制度的变化;
2、确立;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隋朝;完善:唐朝;
发展;北宋;
强化:明清。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3、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A、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
B、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C、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D、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