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课件(共21张ppt)+教案+视频+图片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3.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课件(共21张ppt)+教案+视频+图片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11-06 13:59:58

文档简介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天气预报主要由分布在全球各地的气象部门制作并发布。
2.知道制作天气预报,大致有以下五个步骤:数据收集、数值天气预报、气象员做出预报、天气会商、发布天气预报。
3. 通过观察天气预报,了解天气预报所包含的信息。
4. 能够根据资料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意识到天气预报的制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气象员们要付出大量艰苦的劳动。
6. 随着社会的进步,气象学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人们对天气的预测将会越来越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体会科技的发展。
难点: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流程。
三、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四、相关资源
【知识解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mp4、【科学博览】能见度仪、激光云高仪、雪深传感器等。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聚焦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观察和记录天气。那怎么知道我明天出门是否需要带伞呢?
【预设】看看天气预报。
【讲述】是的,天气预报就在预测未来的天气。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很热衷于研究如何预测未来的天气。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人们会在乌龟壳上面写一些天气,然后把乌龟壳放在火上烧,在烧制的过程中龟壳会裂开,裂缝指着哪种天气,比如雨,古人就预测明天要下雨了。如果裂缝指着晴,那就预测明天晴。
【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方法准吗?为什么?
【预设】不准。
【讲述】我国早期的医学经典《皇帝内经》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之间的关系。
西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它可以随着风转动,风吹来时,鸟头也会转过来,迎着风,展开翅膀,它好像要飞翔的样子。这简直就是风向标了。后来欧洲也出现了类似的仪器,但是比我国的相风铜鸟晚了1000多年呢。到了晋代,人们将铜鸟改为了木鸟,更轻便,转动也更灵活了。
唐代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他根据风对树木的影响,给风定了10个等级。1000年后,英国学者把风划分为0到12级。
到了宋朝,人们对气象的认识就更加丰富了,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了闪电、冰雹、气候带等,秦九韶在《数书九章》中列了四道测雨雪的算式,可以用来测算平地雨雪的深度。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并制造了现存最早的观象台,这个观象台在我国河南省。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中西方气象学研究成果开始融合。明朝郑和下西洋时,他的船队设有专门观测气象的人员。到了清朝成立了类似我们现在的气象部门,叫做“钦天监”。
【过渡】那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天气预报究竟又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板书)
二、探索: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位同学一张稿纸、学生活动手册]
【讲述】这是气象站目前正在使用的气象观测仪器。介绍部分仪器。
【提问】那天气预报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谁来说一说?
【过渡】为了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
【展示】播放视频【知识解析】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mp4。
插入【知识解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mp4
【过渡】大家都看过天气预报节目吧!请大家根据老师的资料。(建议:当地前几天的气象资料),准备一篇气象播报稿。然后小组内先来轮流播报,再请小组内最佳天气小主播来台上,为我们播报天气预报。
学生准备,小组练习,上台展示。
三、研讨:天气预报未来的发展(预设8分钟)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提问】准确的天气预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请设想一下未来的天气预报会有哪些发展和改变呢?说说你的推测和理由。
【讲述】我们气象部门正在借助人工智能的算法,让“天脸”、“人脸”一样变得可被识别。这是目前正在尝试的天脸摄像头,它能自动识别云状、云量、结霜等天气现象,让天气要素能更实时、精准地被观测。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预报包含了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感受到了天气预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研讨活动,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七、板书设计
8.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课件21张PPT。8. 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天气一、新课导入聚焦晴天?一、新课导入聚焦雪天? 阴天?一、新课导入聚焦积云:大团、堆积的云。层云:均匀成层、灰色似雾的云。卷云:纤维、羽毛状的云。3000多年前,商周时期一、新课导入聚焦我国早期医学经典,十分重视疾病与气候的关系。一、新课导入聚焦张衡 相风铜鸟西汉时期一、新课导入聚焦相风木鸟,轻便灵活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科学家。晋代 唐代一、新课导入聚焦《梦溪笔谈》《数书九章》宋朝一、新课导入聚焦郭守敬 现存最早的观象台元代一、新课导入聚焦郑和 钦天监明朝 清朝二、新知讲解探索激光云高仪 激光云高仪是用来自动测量云底高度的仪器。设备工作时,激光发射器向天空垂直方向发射一束脉冲激光,获取整个探测路径上的高空间分辨率的激光大气回波廓线,对距离校正过的回波廓线特征进行分析,确定观测点上空是否存在云。若有云,依据不同的云的特征确定云底位置进而得到云高,若无云,则输出垂直能见度。雪深传感器 雪深传感器是利用红外线或超声波的测距原理来测量积雪深度的。雪深是指从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为单位。能见度仪 能见度仪是用来测量大气水平能见度的仪器,能见度是用气象光学视程表示。气象光学视程指白炽灯发出色温为2700K的平行光束的光通量在大气中削弱至初始值的5%所通过的路径长度。在常规地面气象观测中,一般以米为单位。向前散射能见度仪的发射器与接收器在成一定角度和一定距离的两处。接收器只能接受大气的前向散射光。通过测量散射光强度,可以得出散射系数,从而估算出消光系数,得出气象光学视程。雨量传感器 降水量是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和固态降水的多少,单位是毫米。降水量的观测是地面气象观测的主要项目之一,它为气象防灾、减灾、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和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目前国家地面气象站用来测量液态降水的仪器是双翻斗雨量传感器,测量固态降水的仪器是称重式降水传感器。双翻斗雨量器传感器中计量翻斗所承受的降水量为0.1mm,把降水倒入计数翻斗,使计数翻斗翻转一次,以计数翻斗翻转的次数来统计降水量。称重式降水传感器通过精确测量落入盛水器中的降水的质量来计算降水量。二、新知讲解探索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二、新知讲解探索【知识解析】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天气预报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二、新知讲解研讨 在制作天气预报的过程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天气预报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二、新知讲解拓展“天脸识别” 未来的天气预报将会有哪些改变?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气预报包含了哪些信息,制作天气预报需要经历哪些环节。感受到了天气预报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通过研讨活动,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