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苏州园林》说课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9 《苏州园林》说课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08 16:0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州园林》说课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州园林》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依托统编教材“双线组元”,以及温州市教学新常规的要求,课堂教学要做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因此对于本课教学我将以“教什么”、“ 怎么教”、“ 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依据、教学重难点及依据、教学过程设计、评价与反馈、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及依据

1.目标依据——基于(教材、课标、学情、小学内容、)来确立
本节课选自统编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9课,第四单元入选4篇说明文,其中《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已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蝉》说明昆虫的习性与成长过程;《梦回繁华》则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幅传世名画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
本单元多为事物性说明文,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梦回繁华》都是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蝉》则是介绍事物和阐述事理相交织,以介绍事物为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因此本单元教学点主要是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习如何讲一个事物介绍清楚。首先要知道抓住事物的特征,以确定说明的重点。然后要学习和掌握各种说明方法,另外,通过课文的学习揣摩,还要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无论是说明现象、引用数据还是阐释道理,都要讲究准确、严密,在此基础上,从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本单元是学生在初中第一次碰到的以说明文建构的单元,但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过一些说明文,已经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知道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因此,在这一单元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结合各篇课文的具体特点,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学会阅读和写作说明文。为以后学习事理说明文打下基础。
苏州园林是中华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世界园林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作者叶圣陶自小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非常熟悉,他从游览者的角度,从苏州园林给有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入手,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并从多方面加以说明,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引领我们体会古代园林艺术的美,也从中获得了一些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苏州园林作为一篇经典的说明文,他不仅具有事物性说明文的共性,他还具有其独特而丰富的人文价值和文化之美,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因此阅读这一篇说明文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还应该体会苏州园林的美,感受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才华,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本课属于教读课,从教读的功能看,“教读”是由教师带着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策略,达成相应的阅读目标,目的是学“法”,统编教材对方法和知识的教学强调“随文而教”,即方法的掌握不离开运用方法的具体情境。为了帮助学生学习,也为了方便老师的区分,教读课文有课前“预习”和课后的“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补白”组成,重点落实个单元的语文能力要求。
学习《苏州园林》前,学生已经学过一篇教读课《中国石拱桥》他们懂得了说明文的特点,也已经知道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原因,如何在具体语境中掌握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依然需要老师引领;相比较用美的语言写美的事物,让学生体会美而准确的语言,也是这节课必须重点把握的。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宗旨的课程,基于这样的教材特点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1学会抓住中心句梳理文脉,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与结构之美。
2品读文中蕴含的诗情画意,体味作者朴素雅洁的语言美。
文体特性,即“类”,和文本特性,即“个”,两者是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学理依据。本文的教学重点不只是要知道写了什么,他有什么特点,更要知道作者是如何进行说明的,即说明方法。作为为一本再现苏州园林美景的图片测写的序,他的文字更有特色。因此我确定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清说明顺序、体会结构之美。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雅洁语言中蕴含的诗情画意。
3、教学过程
因为这是一篇教读课,因此做好预习是很关键的,为此,我结合语文作业本,设置预习作业:1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建筑特点,私下交流总结其特点
快速阅读课文,抓住文中各段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欣赏园林之美
导入:“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现在,老师请大家欣赏一本苏州园林的电子画册。同时想想:如果编辑邀请你来为这本画册写一篇序,介绍一下苏州园林,你打算怎么写?
师生交流:百科全书式的写作,精美的散文
3引出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画册所做的序。
4过渡:我们看生于苏州、长于苏州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这一篇序的?、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让学生带着“你打算怎样写这篇序”的问题观看教师精心编选的园林图册,一方面直观感受苏州园林的景观,激发阅读兴趣,实现美的熏陶与感染;另一方面增强写作代入感,并在交流中初步明晰文体。
梳理文脉,感受结构之美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再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勾画出或概括批注每段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叶圣陶先生文化底蕴丰厚,行文多用四字词语,简洁中别有一种典雅的意蕴,所以需要特意进行语言的积累训练,同时也为后面的寻美、鉴赏美的环节奠定基础。同时本文具有说明性文体的鲜明特点,要想发现这一点,需要从概括每段的中心句开始。概括时,不拘泥于标准答案,重在让学生发现第2段与后面几个段落的对应关系,为理清说明顺序,体会结构之美做铺垫。
3思考探究: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请你设计一种图案来表示本文的结构和各段的关系,并简要阐释理由。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解说设计原因
设计意图:本文说明顺序严谨有条理,结构精致,也如一幅精致的图画——从整体到局部,从主到次,前后呼应,通体干净,没有一处欠美伤美的败笔。所以,体会这如画的园林和如画的文章,最好的方式就是设计板书图案,让学生自主探究尝试、同伴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一点点发现并体会文章的顺序之美和结构之美。
下面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缓步轻舟,细细寻找并鉴赏园林的诗情画意。
品味语言,鉴赏《苏州园林》之美
(一)自主探究,寻美
1细读文本3-9段,寻找勾画:作者笔下的哪些语句呈现了“一幅完美的图画”?并以批注的形式将自己的理解或感悟写在相应的空白处。
合作交流,鉴赏美
示例:第三段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这是一幅充满“自然之趣”的美术画
比较:苏州园林为什么绝不讲究对称,而要求自然之趣?
在这过程中,体会艺术和技术的内涵
比较“引用”和“使用”活水的区别,通过“引”字体会苏州园林曲折灵动的图画之美。
理解“俯仰生姿”“盘曲嶙峋”“无限繁华与欢悦”“珠光宝气”等语言的丰富内涵
比较体会作者用“补”而非“栽”“种”的独具匠心
拓展联系诗句,感受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品味作者雅洁语言中蕴含的诗情画意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也是难点部分。因此,在对话交流中,需要努力整合各种相关资源,运用多媒体手段,给予学生丰富的学习支撑;一方面直观呈现苏州园林的景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美的熏陶与感染;另一方面,借画入文,在文与画的对照还原中,在文字的对比咀嚼中,推动学生的思考,走进文本内部,深度感受、体验、品鉴文章多重的美。
深情诵读,再现诗情画意
为什么不再多写了?
学生创意改写,朗读,深度体验。
设计意图:本文虽是实用性文体,但语言雅洁优美,处处充满诗情画意。而且,据叶圣陶先生自己说:他游过的园林就有十多个,他曾说:拙政园、沧浪亭、怡园、留园、网师园,几乎可以说每颗树、每道廊、每座假山、每个亭子我都背得出来。故而下笔为文时,自然提纲挈领,深情流露。因此,让学生抽取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美的句段阅读,更能体会这篇序文中丰富的美。
推荐阅读,开启审美阅读
布置作业
由课内而课外,通过拓展阅读,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