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5张PPT。1.2人口合理容量人口爆炸世界杯杭州
(五一)活动一:问题探究1.左图说明什么问题?人口爆炸活动一:问题探究2.请描述世界人口变化的特点
(数量、速率)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活动一:问题探究3.你是否完全认同马尔萨斯的观点。如果按照马尔萨斯的观点,将会有什么结果? 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指出人口繁殖力与土地提供给人类生活资料的能力相比,是无限大的。人类将按等比数列增加1,2,4,8……而生活资料则按1,2,3,4……等差数列增加。在两个世纪以内,人口对生活资料的比例将会是256比9,在三个世纪以内,将会是4096比13。人口繁殖力与土地生产力这两个力,显然是不平衡的,而大自然法则,却必须使其结构趋于平衡。?我们的地球究竟能养活多少人口?[情境创设]有一片草原,放养着一定数量的牛羊,有一户人家在此幸福地生活。迁来了一户人家,也带来了一批牛羊,当然也可以一起幸福的生活,但迁来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土地不能够养活更多的牛羊,所以人们的生活质量开始下降,但仍然可以维持生活,但不能够保证人民的生活水平,由此人越来越多,这片草原所能够维持最低生活质量水平的最大人口数量,即为其环境承载力。环境承载力:
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活动二:自主学习根据表格计算我国最多可承载量多少人口? 16.248亿经过计算,你能否解释什么是人口容量?什么是人口合理容量?一定自然资源和社会条件下
所能承载的最高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活动二:自主学习2. 如果按现有的实际估算我国的人口容量,你觉得应该大于还是小于16.248亿?由此能否悟出人口容量的特点。相对性
警戒性
临界性活动二:自主学习3.请将A-E各区人口容量由大到小排序,并说明理由(限制因素)。自然资源社会经济 BADCE人类对自然资源认识的广度、深度的变化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大城市膨胀建设用地增加开垦新耕地农药、化肥用量增加植被破坏工矿规模扩大农药、化肥用量增加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总面积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人口增长案例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资源,科技,生活水平科学技术资源数量
获取和利用资源变化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
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1.主要制约因素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2.主要制约因素 ——资源: 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的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多,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当然越多。资源的种类繁多,一般在研究中主要考虑的是几种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资源,如土地、淡水、能源等。课本土地资源案例
水资源等(一)、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3.主要制约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类获得的资源数量,与科技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必然带来人类获取和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比如在原始社会,人类几乎没有掌握多少科技知识,所能获得的资源也十分有限,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很小。今天地球上的60亿人口,在原始社会条件下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也不可能想象的。(一)、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4.主要制约因素——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类的生活除了满足吃、喝等生理方面的需求以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生活消费不仅指物质生活消费,同时也包括文化精神生活的消费。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并不相同,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因此,确定具有什么样的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的地球适合养活多少人?人口合理容量定义: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间关系通过材料验证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导出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最高值16亿左右;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7亿~10亿。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概念的提出:地球人口的快速增长;资源的日益短缺;环境状况的恶化;人类生存空间的萎缩。1.悲观派的观点: 面对当前人口增长和资源加速利用的情况,以及由此引出的多种问题,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上的人口太多,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照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三)、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2.乐观派的观点: 乐观派着眼于尚未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以及未探知和未发现的领域,认为未来世界的人口,不会达到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发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未来,人类有足够的力量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三)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3.介于上述两种观点之间的观点: 介于悲观者和乐观者之间,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健康的生活。(三) 、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2.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突出:三、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①人口与耕地的关系
☆从土地构成看,耕地比重小
☆从人均量来看,人均可耕地不足
☆从发展来看,可耕地总数和人均可耕地存在继续减少
☆这个角度上看,土地是我国最紧缺的资源之一。2.我国人口与环境、资源矛盾突出:三、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②人口与淡水的关系。
我国的淡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人们不得不大量开采地下水,有些地区已出现地下水枯竭的迹象。3.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 :三、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我们必须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关系的现实矛盾,坚定不移地执行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这两项基本国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轨道,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课件31张PPT。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粮食紧缺住房紧张洪涝灾害交通拥挤酸雨水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 人口与环境问题 如今,人口增长的速度真是越来越快。如果按此速度增长下去,到了2050年后,那时地球上的人口就有90亿,这就是所谓的人口爆炸。而地球上有90亿人口后,世界会变的怎么样?让我来慢慢地告诉你,若按此人口增长速度,在那时候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首先,人类生存所必要的食物资源和淡水资源必须要有。?在那个时候,人们可以很快的把海水中的盐提取出来,那么,剩下的就是我们所需要的淡水 资料这样,人类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不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有再好的厨师,不过,没有足够的粮食,是不可能做出整整90亿人的饭菜。因此,各种粮食供不应求,而把各种粮食的价钱番了一番又一番,这样,粮食的价钱就十分昂贵。再说,在那个时候,世界上有90亿人,而每个人都不可能有职业,因此,这时的失业率一定很高。粮价的增高,这对于身价百万的富翁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刚下岗或失业的贫困人员来说,他们虽然有着……1.世界人口增长走过了怎样的过程?
2.人类的家园到底能够容纳多少人口?
3.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将来会怎样演变?问题第一节 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有快慢差异,人口增长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有关。
(问题: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长率?通过比较埃及和日本两国,说明人口增长快慢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是怎样的关系?)
2.影响人口增长快慢的因素:
生物学规律、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想一想: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发达国家:出生率下降,不是经过社会或政府有计划的干预,而是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引起一系列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变化的结果,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物质文化生活和自身发展。
发展中国家: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商品经济不发达,多子多福仍是人们普遍的生育观念,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比较快。
通过分析,从根本上说,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人口增长的快慢?
生产力发展水平变化
自然、社会、经济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
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人口增长快慢发生变化
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
芬兰的人口转变:
二、人口增长模式:
(一)“高—高—低”模式
存在时间:工业革命以前 分为:
原始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 (原始社会采集、狩猎经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自然条件差异,人口增长速度存在差异)
传统人口增长模式:
基本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 (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
思考:两种人口增长模式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原始社会,人们抗御自然灾害和疾病能力非常低,加上部落之间的战争致使死亡率极高。
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较原始社会已有很大的提高,尽管死亡率水平波动较大,但已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人口增长速度比原始社会明显加快。(但总的而言死亡率还是比较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还是比较低。)
(二)“高—低—高”模式(人口增长过渡模式)产业革命对欧洲人口增长的影响:
1740年以前,人口增长一直非常缓慢,
从1750年开始,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
1750年,1.2亿~1.4亿
1800年1.8~1.9亿
1850年为2.66亿
1900年增至4亿
1913年达到4.68亿
讨论:产业革命后,欧洲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人口急剧增长来源于死亡率和出生率的绝对变动和相对变动。
人口变化特点是: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存在时间和分布:
发达国家: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
多数发展中国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
结合教材P5和P6的阅读材料,分析这一时期人口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
并想想,为什么这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分布在时间和地域上具有差异?讨论: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
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农业和医学的进步,人均预期寿命延长。
人口增长模式分布特点出现的原因是: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存在差异
问题:现代世界人口急剧膨胀,主要是发展中国家人口猛增造成的,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比较严重的人口问题,当今世界面临五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缺乏、环境恶化、资源短缺、水危机,人口问题是首要问题,人口的持续增长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人口问题与其它“四大问题”有关系吗?(三)“低—低—低”模式(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阅读P7内容及图1-3想一想:
1.“三低”人口增长模式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主要分布在什么国家?
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除具有“三低”特征外,同时具有什么特点?
3.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呈现或接近零增长?(举例)
4.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不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同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完全相同吗?5.目前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具有明显差异,你能总结一下其原因吗?如果说,人口增长过快有害,人口增长越慢越好,对不对?三、我国的人口增长及人口政策
从上表中的显示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口增长模式具有何特点? 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社会经济因素
2.制度因素
3.计划生育因素课件24张PPT。第三节 人口迁移小镇涌动打工潮刚果(金)部族冲突引发难民潮①人口变动的原因是什么?
② 什么是人口迁移?
③ 短期旅行、农民秋收后到城市打工、去商店买东西是否是人口迁移
想一想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居住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迁移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上图中A2 A1、A2 B1、C1 A1、C1 C2哪些属于人口迁移,哪些不属于?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美国学者伊沃里特·s·李的人口迁移推力—拉力理论:
推力为消极因素,拉力为积极因素
因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材料一
湖北省位于中国最大河流长江的中游,气候温暖湿润,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在中国都占有比较优越的地位。湖北是中国人口迁移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迁入区。1954~1990年的37年中,人口迁移总量达5932.23万人,迁入3059.01万人,迁出2873.22万人,净迁入185.79万人. 为什么湖北是人口重要的迁入区?探究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一场大旱使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及其附近地区赤地千里,许多农民举家逃离这片灾难的土地。有些人选择迁居东部,但大多数人则向西迁往加利福尼亚州。
为什么人口要大量外迁?自然灾害 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不可替代的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地域差异,常常会引起人口的迁移。一般来说,人类总是希望移居到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尤其在以手工业劳动为主的较低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人们往往倾向与迁居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宜于农耕的平原或河谷地带。而环境恶化(如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劣等)、自然灾害(如洪水、暴雨、地震、火山爆发、瘟疫等)也会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自然生态环境因素中哪些是拉力,哪些是推力?
拉力为气候温和,土壤肥沃,水源方便,地形平坦,资源丰富;
推力为环境恶化、自然灾害 什么是环境移民?三峡移民是否为环境移民? 由生态环境条件恶化而引起的移民称为“环境移民”或“生态移民 ”。三峡移民并不是环境移民,因为环境移民是被迫的,一般结果都是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三峡移民就近安置(奉节县万胜乡清水阵移民新村) 材料三
我国东北有辽阔的土地、浩瀚的森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吸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向这里迁移和流动。明清时更多农民来此开荒种地并定居下来。尤其是山东人多,人们把这种现象称“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现在两地之间人口迁移方向完全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闯关东”和“雁南飞”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因素①经济因素中的拉力、推力分别是什么?拉力为经济水平高,迁入率高。 推力为经济落后,迁出率高②经济因素中有哪几个方面会导致人口迁移?并举例。 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湖北秭归新县城三峡移民全国对口支援三峡移民图西部大开发历史上,我国就发生过大规模的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人口迁移。西汉时我国北方人口占总人口的2/3, 经过西晋永嘉之乱、唐安史之乱、北宋靖康之乱引起的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后,南方人口已占到全国的2/3。清末到民国中期迫于生计,河北、山东一带人口“闯关东”迁往东北地区,河南一带人口“走西口”迁往新疆和甘肃等地。 材料四
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里,巴尔干9个国家中,除希腊、马其顿和斯洛文尼亚外,其他各国人口数量均大幅度减少。1992—1995年战争期间,波黑死亡人口超过10万,为躲避战乱,从波黑逃离的居民达200多万。尽管战后多数人重返家园,但仍有几十万人侨居国外。克罗地亚目前流落在塞尔维亚—黑山境内的克罗地亚难民就接近22万人。科索沃迁移到塞尔维亚的塞尔维亚族居民就有25万人。
导致巴尔干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战争(是推力还是拉力) 材料五
1947年,英属印度被分割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印度人多信仰印度教,而巴基斯坦则是穆斯林建立的伊斯兰教共和国。为了躲避宗教歧视或迫害,当时南亚次大陆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迁移。印度境内有1500万左右的穆斯林迁入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境内则有200万左右的印度教徒迁入印度。目前,南亚次大陆三个人口大国的宗教构成中,印度80%以上是印度教徒,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穆斯林分别占本国人口的98%和80%。
印巴分治引起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宗教①社会文化因素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化教育、宗教、家庭婚姻 ②下列现象分别属于哪个方面?
A科技人员出国留学
B 印巴分治
C老张到深圳去和儿子一起居住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生态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在以上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件15张PPT。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概念文化地域文化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定地区的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第四节 地域文化与人口一、外国文化与人口
文化差异(婚俗、宗教)对人口发展影响很大。
1、婚俗对出生率的影响
(1)初婚年龄的大小
初婚年龄偏低,加速人口的增长。晚婚能够延长世代的间隔,会降低出生率。
(2)婚姻的稳定程度:
离婚率与人口出生率呈负相关的关系。离婚率越高,人口出生率越低;离婚率越低,人口出生率越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不同的婚俗婚俗初婚
年龄婚姻的稳定程度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晚婚乃至不婚、不育者司空见惯,人口出生率低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人口出生率高不够稳定,离婚率高,再婚现象较多,大大降低出生率较稳定,离婚率较低,出生率较高风俗习惯是人们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均有自己的特色,有一些对人口再生产很有影响。如有些民族原始婚姻制度的残余比较浓厚,性关系相当自由,而且开始得非常早,因此提高了生育率。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类放纵的性自由,往往导致性病流行,反而摧残了民族的繁殖质量。还有一些民族虽有群婚遗俗,允许婚前的性行为,但却禁止婚前生育,私生子被视为不祥之物,必须弄死。此外,更多的民族有“不落夫家”的风俗,如苗族、布依族、侗族等,女子结婚后立即返回娘家,不与丈夫同居,一般为两三年,甚至七八年,对于高出生率是个有效的抑制。2、宗教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为了扩大势力,世界上的主要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的增殖,对人口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如天主教影响下的拉丁美洲,是世界上出生率最高的地区性之一。宗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物,对人口再生产的影响巨大。中国历史上的主要宗教是佛教,其基本教义有“四谛”、“六道轮回”等。一向鼓吹出家遁世、轻生乐死、厌弃生育,对人口再生产的态度十分消极。近代以来,在汉族地区,宗教的影响趋于衰微(佛教在生育、孝道等问题上已向儒家思想靠拢),但在少数民族中,宗教仍有影响,如西北地区的伊斯兰教,云南南部的佛教,内蒙古,藏青地区的喇嘛教等。伊斯兰教一向对生育持促进态度,迄今有关民族出生率仍较高。喇嘛教对人口再生产则有消极影响。曾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前“蒙古地区极力推崇和提倡喇嘛教,使蒙古族近半数的男性人口成为不事生产和生育的喇嘛,这是蒙古族人口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 西藏、青海的情况也完全类似。清代后期是喇嘛教的峰巅时期,进入民国已逐渐衰退,但直到1940年前后,被禁止娶妻生育的喇嘛占人口总数的比重仍居高不下:锡林郭勒盟各旗平均为42%,阿拉善旗为45%,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前旗高达60%。西藏在清代时僧、尼占总人口1/4,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仍占到1/10。很显然,这种状态对人口再生产是极其不利的,许多人家往往传不到三四代就绝了户,民族也处在慢性自杀式的萎缩状态中。二、中国文化与人口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
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方面。
1、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
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早婚早育晚婚晚育利于劳动力增殖人口压力十分沉重原因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早婚早育晚婚晚育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早婚早育晚婚晚育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
初婚年龄晚婚晚育早婚早育15~20岁不早于20岁妇女初
婚年龄降低人口出生率。中国过去婚龄一向较低,早婚成俗。这首先是由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人的寿命短所决定的,它要求下一代人尽早进入生育周期,以增加人手,并确保宗祀延续。此外,它与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也是分不开的。早在春秋时代,越王勾践就规定凡男20、女17岁不婚者,罪及父母。汉惠帝规定女15岁以上不嫁者,“五算”,即按5倍收取人头税,这已形同逼嫁了。北周武帝曾诏示天下:男年15,女年13以上,所在军民以时嫁娶。这大概是中国历代最低的法定婚龄了。明、清两代的法定婚龄是男16岁,女14岁。国民党政府则规定为男18岁,女16岁。但因未采用实足年龄,所以实际婚龄要更低一些。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1950年颁布的《婚姻法》中规定最低婚龄为男20足岁,女18足岁,比过去提高了不少,从当时来看也是适当的。1980年颁布的新《婚姻法》又把最低婚龄规定为男22足岁,女20足岁,在世界各国中属最高之列,2、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生育现象生育观念形成观念的原因降低人口出生率。3、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增加职业选择4、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提高人口素质婚姻地域范围的扩大,为什么能够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血缘关系越远,基因(DNA)组成差异越大,
互补作用越强,则后代的先天素质较好。
双亲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利于小孩的后天教育.总结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总结生育诙谐调有儿无女不称心,
有女无儿就伤心,
一儿一女不放心,
多子多女才舒心。
有权的顶着生,
有钱的买着生,
有路的骗着生,
没钱没路躲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