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圈层结构

文档属性

名称 地球的圈层结构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09-06-19 12:56:00

文档简介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掌握、分析和运用地理图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讲述有关地球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提高学生表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地球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教学重点】
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方法】
探究性教学、问题解决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活 动 设 计
教师点拨
导入新课
?
展示地球圈层结构图,学生了解地球大致具有以地心为圆心的同心圆圈层结构
展示本节课标要求以及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探究活动一: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
展示图1.25“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思考
目前,地球内部无法直接用肉眼观测,那么该图又是如何得到的?
(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得到.地震波能将地球内部信息传到地球外部,是通向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
提醒学生注意左右两图的对应关系
用手拍打西瓜根据震动和声响可以判断西瓜成熟与否,用该例说明为什么可用地震波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探究活动二:认识地震波
展示图 “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深度关系”
1.地震波是如何产生的?可划分为哪两种类型?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的弹性波。可分为横波和纵波。)
2.结合课文第一段及上图,比较横波和纵波的异同点,并完成表格。
分类
传播
速度
传播
介质
共同点
纵波
较快
固 液 气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
横波
较慢
固 体
3.知识拓展:观察横波和纵波示意图,分析一次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观看“阪神地震的纵波横波”视频,加深学生对地震波的理解
探究活动三: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界面-----不连续面
展示图1.25“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思考
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哪两个深度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下33KM(大陆部分)---莫霍界面---纵波横波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下2900KM---古登堡界面---纵波波速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地震波的波速在两个不连续面附近出现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
2.根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哪三个圈层? (地壳、地幔、地核)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地幔可能为固态,外核可能为液态,内核可能为固态。)
探究活动四: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展示图1.26“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读图,完成表格内容。
圈层
名称
不连续面




地壳
地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内核
2.找出软流层的位置,并分析其物质状态。
(上地幔上部,呈局部熔融状态,但仍为固态)
3.岩石圈由哪两部分构成?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将一块石子投入中产生水波,这与地震波的产生过程类似
横波类似挤压弹簧,
纵波象在抖动绳子。
指导学生读图,明确纵横坐标代表的含义
地震波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不连续面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类似一个半熟的鸡蛋
该图是对图1.25的细化,是对地球内部圈层的更详细划分。
软流层物质状态就好像牙膏一样,由于横波可以通过,故为固态。








探究活动五: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
展示图1.27“地球外部圈层示意图”,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哪些?结合课文,完成表格内容。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水 圈
生物圈
2.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说明了什么?
(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说明了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
3.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主要包括哪些圈层?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


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共同作用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以后各章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小结
?
以流程图的方式总结,为学生理请思路。(具体略)
课堂练习
?
巩固本节内容(具体略)
课后作业
?
P23活动题
附:板书设计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研究手段——地震波(横波 纵波)
2.划分界面——不连续面(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划分圈层——地壳 地幔 地核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大气圈
1.外部圈层 水圈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生物圈
2.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四大圈层)
?
?
?
?
?
?
?
?
课件15张PPT。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要求主要内容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
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2.地球的外部圈层探究活动一:研究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目前,地球内部无法直接用肉眼观测,那么该图又是如何得到的?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得到。地震波能将地球内部信息传到地球外部,是通向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探究活动二:认识地震波1.地震波是如何产生的?可划分为哪两种类型?3.知识拓展:观察横波和纵波示意图,分析一次地震发
生时,地面上的人有什么感觉。2.结合课文第一段及上图,比较横波和纵波的异同点,
并完成表格。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的弹性波。
可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P波)和纵波(S波)的比较较 快固体、液体、气体较 慢 固 体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改变纵波(P波)横波(S波)上下颠簸左右摇晃探究活动三: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界面-----不连续面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哪两个深度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推测
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2.根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哪三个圈层?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
地震波的波速在两个不连续面附近出现突然变化说明了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探究活动四: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结构1.左图是对地球内部结构
的更详细划分。读图,完
成表格内容。2.找出软流层的位置,并分
析其物质状态。3.岩石圈由哪两部分构成?上地幔上部,呈局部熔融
状态,但仍为固态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2900KM平均17KM,陆地33KM地
壳地幔地核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源地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圈层的划分:探究活动五: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哪些?结合课文,完成表格内容。2.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说明了什么?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说明了这些圈层
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环境 。3.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主要包括哪些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共同作用的层面。 气体和悬浮物质,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 生物水 等水体1.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圈里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及其生存环境1.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2.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地的圈层结构内部
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
圈层大气圈水 圈生物圈岩石圈人







层1.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
(1)图中E、F属地震波横波的是_____ 。
(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 B是______
(3)图中圈层C是__________ D是________
F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幔外核水圈生物圈岩石圈2.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谢谢!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