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教案+习题(幻灯片23+16张)

文档属性

名称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课件+教案+习题(幻灯片23+16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11-10 08:30:00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1.学习新闻评论的有关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重点)
2.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3.引导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践行时代赋予青少年的责任。(难点)学习目标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城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在这里,他们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这场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给整个中华民族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什么要设立公祭日?让我们走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寻找答案。导入新课关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你知道多少?请互相讨论交流。在战争中直接以平民和居民街道为目标实施空袭,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底线。整体感知对南京居民随时随地任意杀戮之外,还对中国人,特别是解除了武装的军警人员进行若干次大规模的“集体屠杀”。大规模屠杀方法有机枪射杀、集体活埋等,手段极其残忍。杀人比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点击文字观看1.日军罪行可谓罄竹难书,面对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我国举行公祭,其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第一段的内容进行阐述。文章开篇简要揭示了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明确公祭的初衷是悼念死难同胞,让中国人民永远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整体探究2.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三自然段,看看这两段分别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第二段主要列举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表明全世界正义之士对“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尊重和对正义的坚持。
第三段主要列举了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一系列做法。揭露日本右翼分子扭曲历史,颠倒黑白的丑态,与上文正义之士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对日本右翼分子的批判。3.结合第四段内容,说说人们对于日本顽固的右翼分子持怎样的态度,对日本有怎样的要求。日本右翼分子引起爱好和平的人们的高度警惕,人们不仅对日本右翼分子持强烈的批判态度,还要求日本“正视历史”,用实际行动维护和平与正义。4.南京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种变迁的意义是什么?变迁:南京从“恐怖之城”到“和平之城”。
变迁的意义:
(1)有利于国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从中汲取力量,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2)方便全世界的人们更多地了解中华民族热爱、追求和平的悠久历史;
(3)证明和平的珍贵,彰显中国保卫人民和平生活、捍卫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本文的体裁也属于新闻,与本单元已学的几篇新闻相比,本文具有什么鲜明的特点?知识链接: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新闻报道传播事实信息,新闻评论发表意见信息;新闻报道以叙述为主,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新闻报道的主要作用是告知信息、传播信息,新闻评论则旨在针砭时弊、引导舆论。新闻评论具有引导、监督、表态、深化的作用。本文观点鲜明、议论精当、论证严谨,表明中国对日本右翼分子强烈的批判态度同时也表明中国维护人民和平生活及世界和平的坚定信念,言辞透彻、稳重而蕴含磅礴的气势与力量,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通过这篇新闻评论,相信同学们对历史有了更深的思考,对和平与正义有了更多的热爱。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多关注新闻时事,养成思考的习惯,拥有正确的思想立场。请同学们课下收集当前某一个时事新闻及相关评论进行分享交流,再说说你对该事件的看法。课件23张PPT。遵义专版八年级语文上册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1.学习新闻评论的有关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特点。(重点)
2.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3.引导学生不忘历史,牢记使命,践行时代赋予青少年的责任。(难点)
1.朗读法;2.品读法;3.讨论探究法。

1937年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在南京城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在这里,他们进行了长达6周的有组织、有计划、有预谋的大屠杀和放火、抢劫等血腥暴行。在这场大屠杀中,大量平民及战俘被日军杀害,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超过30万,给整个中华民族都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痕。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为什么要设立公祭日?让我们走进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寻找答案。

1.新闻评论:
(1)定义: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
(2)种类:社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和专栏评论等。
(3)特点:
①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②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
③广泛的公众性。
2.字词积累
祀(sì)   国殇(shāng)   初衷(zhōng)
抵赖(lài) 辱没(mò) 铭记(míng)
杀戮(lù) 篡改(cuàn) 呓语(yì)
缅怀(miǎn) 彰显(zhāng) 磅礴(páng bó)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人世间事物文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
3.通读全文,说说本文是针对什么事件发表的评论?
本文针对“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这一事件发表评论。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中国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是为了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

一、梳理本文的思路。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标题“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准确、鲜明、生动,是对评论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主体的集中体现,是画龙点睛之笔。
2.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开头以新闻事件“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再次以隆重的公祭仪式悼念死难同胞”的概括叙述,引出作者观点,为下文的分析论证作铺垫。
3.作者是如何论述观点的?
(1)举例论证:①第二段,列举美国《波士顿环球邮报》发表文章《别让南京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通过“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美国圣地亚哥市的图书馆举办活动,为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史实;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位证人、美国医生罗伯特·威尔逊的纪念碑前摆满鲜花,日本由高中和大学老师组成的研究会建议将“南京大屠杀”等词语列入教科书等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全世界的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死难者。②第三段:到举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种种行为论证了“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顽固”。③第四段:列举种种事实证明“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
(2)对比论证:全世界正义之士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与日本右翼分于否认历史的行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归纳论证结构。
引论:以南京大屠杀80周年国家公祭引出“国行公祭,是为了牢记南京大屠杀历史,与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共同维护和平”的观点。
本论:列举全世界的正义之士纪念南京大屠杀、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行为,并通过对比论证了南京大屠杀历史不可能被忘记。
二、语言特点。
1.简洁明了:
(1)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随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惨案,30万中国同胞惨遭杀戮。南京的历史,人类的记忆。
语言简洁明了,高度概括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史实。
(2)日本右翼还在不断寻找各种借口对当年的军国主义罪行百般抵赖,扭曲历史,美化战争,颠倒黑白,并企图通过修宪复活军国主义。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日本右翼分子妄图辱没真相和良知的丑态。
2.准确严谨:
在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态度仍然项固。在连锁酒店大肆摆放美化侵感战争的书籍,大规模篡改历史教材,阻止有良知的日本国民追寻事实真相。
用词严谨,将日本右翼分子与有良知的日本国民区别开来。
3.生动形象:
(1)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
用文言古语,恰当引用,为评论增添文采。
(2)南京大屠杀,早已是所有正义力量的集体记忆,唯有日本右翼分子仍在梦中呓语。国家公祭日之长鸣警钟振聋发聩,那些装睡梦游的罪恶灵魂无处遁形。
把日本右翼分子否认历史的现象用形象化的语言具体描述,使其栩栩如生,增强了说理的形象性。
(3)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中国一以贯之的和平誓言,彰显坚定的信念、磅礴的力量。
排比,高昂激越,使说理显得气势磅礴。
三、归纳本文的艺术特色。
1.就事论理,就实论虚,叙议结合。
2.由情达理,情理交体。
3.言之有文,峰达理举。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提出观点:国行公祭,牢记历史,共同维护和平。
分析问题: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解决问题:总括全文,重中论点。

根据以下二则材料写一篇新闻评论。
1.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发表评论称:“没有所谓的南京大屠杀吧,中国说有30万市民惨遭虐杀,如果是真的,日本人应该都去南京下跪了吧。”
2.广大国民讨伐的日本APA酒店,已经重新在旅游网站上架预定。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